田瑩瑩
在全球經濟的背景下,會計作為世界經濟的一種語言,不僅為國家之間經濟交流與合作提供機會,同時,它也是商業企業之間的重要溝通媒介,在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架起了一座特殊的橋梁。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本文首先介紹了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其次介紹了企業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結果。并分析了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 面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對國際經濟關系和國家經濟活動的影響正在加深。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改革,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和完善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資本市場全球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進行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目的是使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公司之間進行相互融資,來達到降低運營資本的目的,最終實現雙贏。近年來,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了IFRS的制定,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都積極參加。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也應積極參與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維護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為建立世界會計準則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正式頒布了新的會計準則,標志著中國會計準則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實質性趨同。
二、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成效
(一)建立了務實有效的持續趨同機制
中國是繼歐盟和澳大利亞之后的重要國家,符合國際財務報告標準,領先于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巴西等國家和地區。此外,近年來,中國的企業會計準則也在不斷修訂和完善,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解釋”,修訂了“企業會計準則解釋”,保持與國際會計準則的不斷趨同,它有效地解決了中國會計的實際問題。
(二)切實維護了我國的利益
融合不是單方面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會計標準更接近IFRS,而是iasb在制定會計標準的過程中,與國家或地區標準制定機構相互溝通,學習和認可。在與IFRS融合的過程中,我們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積極反饋,并承認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最終根據我們的建議修訂相關標準。例如,在解決中國企業資產重估和上市過程出現的會計計量問題中,通過多次向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反饋,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修訂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首次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并允許首次公開發行公司將人民幣升值流程的重組確定為“成本”賬簿,中國上市公司的重組無需繼續評估每個資產負債表日期,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成本。
(三)實施范圍迅速擴大,達到預期的經濟效果
財政部同有關部門,采用“逐戶逐戶分析”加強了對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和有效性的監督,檢查的方法。通過分析上市公司的年度報告顯示,新企業會計準則從2007年1月1日開始,連續四年的實施中,有效地限制了企業的短期行為,支持企業增加投資和自主創新。
(四)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2009年10月,世界銀行在對“中國會計準則評估報告”中表示,中國會計準則的成功實施經驗值得向其他國家學習。歐方高度評價中國企業會計準則改革的進展情況,并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充分肯定了中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并對中國在建立值得歐盟經驗的會計準則建設方面的經驗表示贊賞。
三、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中的障礙
自2007年實施“上市公司新會計準則”以來,許多大中型企業成功有效地實施了新的會計準則。得到了 IASH、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認可和高度評價。因此,中國會計準則要真正實現國際趨同需要很長時間。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反映了國際趨同過程中的一些障礙:
(一)我國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中缺少話語權
國民會計準則主要基于發達國家的經濟條件,因此更適合發達國家。不太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不利于發展中國家國際會計標準的應用和趨同。例如,公允價值:公允價值在計量上是模糊的,需要在應用中更專業的判斷。在這個階段,中國仍然是一個經濟轉型和新興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各種市場機制還不夠成熟和完善。如市場競爭不充分,資本市場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企業之間的交易不規范,這樣的市場經濟往往給操縱利潤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為了防止企業操縱利潤,中國仍然以歷史成本為主導。公允價值的適用受到了嚴格的規定,只有少數幾個方面是允許公允價值的,這嚴重制約了公允價值的適用。我國貨幣市場、外匯市場更多的是一種政府監管為主,并沒有完全對公眾開放,企業管理水平需要改善,使短期經濟利益的機會主義和由此產生的追求深深地影響人們的投資行為和管理行為,市場環境可以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化的發展。
(二)我國企業會計制度與會計準則共存
目前,中國的企業會計制度尚未廢除。在一些會計流程還不清楚使用會計準則或會計制度,但也為企業調節利潤提供機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是我國特定歷史時期的轉型產物,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這種情況不僅適應會計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使用國際公認的會計原則完全取代會計制度和會計標準的要求是公司發展。
(三)缺乏熟悉國際會計準則的財務人員
目前,高級會計師資歷較少,具有較高的教育背景和現代會計知識,會計專業技術資格和實際工作能力。特別是,中國目前嚴重缺乏熟悉國際會計實務的高素質會計師,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會計準則的實施和發展。會計人員按照以往會計處理的實踐經驗,無法理解新企業會計準則的真實含義,導致新會計準則在會計過程中實施新的會計準則,影響企業財務信息的質量。此外,由于缺乏國際金融專業人員的培訓和教育體系,許多學校沒有國際會計專業,財務人員的外語水平很低。嚴重阻礙了他們對國際會計準則的研究,以及中國會計準則的趨同。
四、解決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障礙的對策
(一)加強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的溝通,提高我國在國際會計準則中的話語權
第一,中國政府可以提議增加一些不規則的學術交流,并派我們的會計專業人員參加國際會計準則項目的技術研究工作。第二,我們可以促進發展中國家新興市場的增長,建立一個聯合組織,以反饋發展中國家的實際經濟狀況,使其成為高質量,真正的權威和全球公認的 IFRS。第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為了保護國家利益的重要發展,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有利于促進會計國際化。公認的國際會計準則框架使跨國公司能夠通過采用中國的會計準則向中國的國際金融信息披露。 鑒于中國實際會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借鑒過去的經驗,結合國際慣例,制定客觀合理的運作程序。
(二)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提供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營造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進一步開拓中國的貨幣市場。其次,政府應積極改善市場機制。最后,使用不同標準之間的轉換來降低融資成本。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證券和房地產投資方式等企業并購正在興起,金融衍生品越來越多,經濟交易也越來越復雜。 必須始終反映的變動價值,或預期未來現金流量折現,公允價值計量可反映的變動價值,應逐步促進公允價值的使用,但是,由于需要披露公允價值信息,并告知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具體計量依據和背景等, 以提高公司披露的透明度,使用會計計量屬性來控制利潤率和范圍已經減少。
(三)培養一批適應國際化的會計人才
目前,我國急需一批了解國內會計制度、熟悉國際慣例的高素質會計人才。 會計人員不僅在處理國際會計問題時具有較高的英語要求,而專業知識的要求也越來越細膩。 我們可以通過國際化的高校課程改革,會計人才培養的國際視野,比如 ACCA課程及考試系統更接近市場需求,和享受世界上的權威地位,我們可以參考 ACCA全球專業考試會計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同時,除了專業知識之外,我們還應該提高語言水平的會計人才。 雙語教學可以在開設課程的同時進行。(作者單位:周口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