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倩 王琪 夏瑜燭



[摘要]在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以貴州六盤水試點成功為例,落實完善農村“三變”改革政策,對解決脫貧攻堅、農民增收、農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構建以確權機制、入股機制、利潤分配機制和監管機制為核心的理論框架,對四川彝區農村“三變”改革的現狀進行深入剖析,發現在確權方面土地確權后頒證滯后且存在土地投資信心度不高,農戶入股形式單一且與合作社供需不對等,利潤分配知情度低且“名實不符”,監管主體參與度不強且“精英俘獲”現象突出等問題。提出了增強農戶的維權和監管意識,提高合作社財務信息透明度,構建和健全監督機制等建議。
[關鍵詞]三變改革;四川彝區;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央一號”文件,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并指出“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三變”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益以擺脫貧困,助力脫貧攻堅,適應當前農村發展的需要。如何持續推進“三變”改革,促進農民增收,將是四川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變”改革是指“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依照其核心思想,本文構建出一個全新的分析體系。首先土地確權是前提保障,農戶入股模式是創新點,利益分配是關鍵,各方面的監管貫穿其整個過程。從這四大機制角度研究“三變”改革發展現狀,提出現實可行性建議,有利于推動“三變”改革向好發展。四川省共有45個深度貧困縣,其中13個深度貧困縣分布在彝區,因此,研究四川省彝區“三變”改革發展現狀,并提出對策建議,為推進四川脫貧攻堅,促進農民增收和農產業發展,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 “三變”改革現狀研究
針對四川省彝區“三變”改革的發展現狀分析,我們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對涼山州甘洛縣、越西縣、昭覺縣、金陽縣的貧困村進行了問卷調查。此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以及走訪調查的方式,共發放問卷80份,最終收回有效問卷78份,問卷回收率為97.5%。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四川省彝區“三變”改革發展現狀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2.1 確權制度:土地確權后頒證滯后且存在土地投資信心度不高
從農村土地確權整體情況分析,彝區四大調研地已基本完成土地確權實地工作,較四川其他地區進度緩慢,據了解,這與涼山州地勢險峻確權工作開展難度大有關。在頒證方面,土地確權完成后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頒證率僅為49.67%,其中一縣頒證工作尚未開始,還處于糾錯階段,存在頒證滯后現象。另外近三成的”三變改革”參與農戶都以土地入股(存在混合入股),這也與貧困戶資源稟賦不足的事實相關聯。土地投資信心度方面,因未拿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證造成對土地入股存在擔憂的農戶占68%,表明土地投資信心度不高。
2.2 入股機制:農戶入股形式單一且與合作社間供需不對等
開辦合作社是帶動一村或者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的惠民措施,合作社應本著因地制宜、切合當地農戶實情、增加農戶收入的原則設立開辦。通過農戶入股形式情況的分析可以發現,僅有30%的合作社的社員以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形式入股,而35%的合作社以單一資金入股,10%的合作社以的單一土地入股,25%的合作社以單一實物入股,并且多數合作社負責人表示農戶的入股存在供需不匹配問題。這是由于農戶先天稟賦不足,所擁有資源有限,限制農戶入股模式的更多選擇,進一步形成農戶與合作社間入股形式的供需不對等。這種單一的入股形式、雙方供需不對等的情況,導致合作社擁有的資源、資產單一,致使合作社發展模式、發展方向單一,難以擴大生產規模,從而使利益分配的成效較低。
2.3 利潤分配:利潤分配知情度低且“名實不符”
通過對農戶利潤分配情況的分析可得,合作社的利潤分配方式較多元化,但以按比例分紅方式為主導,占比36%。農戶對于合作社的具體利潤分配,如比例分紅的準確比例或者入股經濟主體年收益等情況知曉率不高,僅有41%,而較低的農戶知曉率創造了合作社弄虛作假的機會,出現了合作社實際實施的利益分配政策與相關章程不符的情況。此外,68%的農戶反映合作社不會定期進行財務披露,這導致農戶獲取信息途徑缺失,而合作社與農戶雙方的信息不對等致使農戶自身利益難以得到保障。
2.4 監管機制:主體參與度不強,且“精英俘獲”現象突出
經調查發現,有85%的合作社設立了內部監督機構,但社員的對監督工作的參與率僅有30.77%,主體監督意識缺乏,監督認知薄弱。而偏低的社員監督參與率從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合作社在經營、財務方面作假的可能性,掩蓋合作社本身資不抵債、瀕臨破產等現狀,導致社員自身利益受損。且小農戶牽頭創建的專業合作社較少,熱心組織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戶大多是資源稟賦雄厚、具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的專業大戶,同時一些政府涉農部門和涉農企業出于自身利益也會參與創辦合作社。在此之中,精英農戶占據合作社內部經營管理主動權,充當所有者、管理者,而多數小農戶被邊緣化、客體化,充當兼輔者、從屬者。這種“強者牽頭,弱者參與”的地位不對等使得合作社的監管常常流于形式與表面,監督體系未能成型,從而弱化小農戶監督權力,使其自身權益不能充分得到保證,同時也致使扶貧目標發生了偏離或轉換,扶貧項目溢出效應甚微。
3 促進“三變”改革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增強農戶土地投資的信心度
增強農戶土地投資的信心度,有助于加快土地流轉進而增加農戶財產性收入。一方面政府加快土地確權頒證工作速度,農戶擁有證書在法律層面就有了保障,外出務工的農戶更加放心將閑置土地進行土地流轉,當地村干應讓農戶了解土地確權工作及其相關概念和知識,切實與農戶溝通解決農戶疑慮,讓農戶知曉土地確權的利益關系,培養農民的政治意識和主人公意識;另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主體在吸收農戶以土地入股,未拿到相關產權證時,選定公證人,并簽訂入股合同。雙管齊下加強土地投資信心,促進“三變改革”土地入股模式通暢,增加農戶財產性收入。
3.2 提高合作社財務信息透明度
合作社財務信息透明度的提高,能讓社員及時了解合作社經營管理方面的信息,減小損害普通社員權益的可能性,實現社員對合作社的民主控制和監督。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提高合作社財務信息透明度。第一,合作社應構建合作社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對財務狀況公開披露,保障社員的利益;第二,合作社應聘請或培訓合格的財務人員,對專業財務問題進行處理和披露,切實做好合作社財務管理,依法建賬,且保證財務披露合理充分,定期反饋農戶關于財務信息披露的意見。
3.3 構建和健全監督機制
健全有效的監督機制可保障農戶的自身利益,防范重大舞弊,提高“三變改革”在農村的經濟效應。第一,“三變改革”的最終服務主體是農民,農戶作為入股一員,有權利且有義務監督合作社發展及利潤分配情況,社員內部可成立監督小組,對合作社的經營情況和資金流向進行監管,各社員應關心合作社發展情況,密切關注及維護自身利益。第二,政府要充分發揮服務“三農”,扶持監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職能,定期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審查,防范或者在發現時糾正合作社經營管理的重大錯誤,在外部對合作社形成壓力,謹防其欺騙社員或做違法亂紀之事。第三,合作社應積極配合入股農戶形成的監督小組和政府的定期審查,鼓勵社員培養在平時相互監督的意識,促使社員發揮主體監督功能。
[參考文獻]
[1] 王東京,王佳寧.“三變”改革的現實背景、核心要義與推廣價值[J].改革,2017(08):5-15.
[2] 檀學文.以“三變”改革推動資產收益扶貧與精準脫貧[J].改革,2017(11):47-49.
[3] 韓保江.“三變”是農村經濟體制又一次“革命”[J].改革,2017(08):26-27.
[4] 桑瑜.六盤水“三變”改革的經濟學邏輯[J].改革,2017(07):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