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嘯
摘要:麗水是我國首個地級市民間藝術之鄉,麗水的鄉村春晚久負盛名。歷史悠久的村落文化與人文主義情懷相結合,才有當下“麗水村晚”,它是中華鄉土文化的精髓呈現,是農村民俗文化裂變延續的鄉土情,是影響力之大之深的鄉土文化傳承的“樣板”。本文從麗水鄉村春晚的現存狀態進行分析,并站在一名鄉村春晚觀察員的視角,結合當下政府的頒布的文化政策,對麗水鄉村春晚的發展歷程與衍生蛻變進行研究。
關鍵詞:鄉村春晚;文化自信;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本質是村民能力與認知的振興,重振村民在鄉村中的主體地位、主人翁意識和內生繁榮能力。這幾年,麗水市通過鄉村春晚品牌打造,有力的展示了鄉村文化魅力,彰顯了鄉村文化自信,提升了鄉村治理能力,助推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從麗水鄉村春晚的現狀和發展經歷出發,對于鄉村春晚這一結合農村、農民、春節三大要素的中國的根文化進行解析。
一、鄉村春晚的緣起和現狀
浙江麗水,在新春節日舉行“村晚”慶祝活動的歷史由來已久。麗水人民自古愛好音樂活動,每逢佳節,村民們便自發組織,在田間地頭、開闊場地,伴著鼓瑟笙簫,放聲歌唱,興起時便以舞蹈賀之,喜氣騰騰好不熱鬧。這些村民的文藝活動,在其地方志書中均有記載。新中國成立之后,社會主義下的文藝改革新氣息吹進廣大鄉村,改善鄉村人民的藝術生活。在這時,村民自由的慶祝方式逐漸地向有秩序、有組織的聯歡晚會進行過度。因此,我們當今所說的“鄉村春晚”的形式初見于上世紀50年代左右,在金菁的《月山村:草根村晚創造中國式過年之文化樣板》一文中,詳細描寫麗水慶元縣“月山村晚”在建國初期村民準備情形:“月山村民積極參與村內的文化活動,尤其是在春節前后村里更是一片熱鬧,由月山俱樂部組織村民在大隊會堂或村里學校舉辦聯歡晚會,節目的編排演練和道具準備則由公社安排人員或者學校老師組織”。由此可見,麗水鄉村春晚在歷史上就頗具影響力。
目前,全市已創成鄉村春晚示范縣6個,自辦春晚行政村覆蓋率達40%,建有鄉村春晚文化志愿隊伍1800多支,培育春晚導演、春晚主持、春晚民星、春晚燈光音響師等特色文化人才1600名,鄉村春晚文化精品體驗線路10條,在自辦鄉村春晚的行政村基本實現了有一支人才隊伍、有一個保留精品節目、有一個民俗文化節慶、有一臺特色春晚等“四有”建設標準,麗水鄉村春晚已從最早的“月山春晚”一枝獨秀模式,催生當前遍地開花的成果,形成 “三位齊驅”(事業引領、產業推動、特色提升)、“四位一體”(千臺陣容、百臺特色、十臺樣本、一臺引領)的鄉村春晚品牌發展格局。
麗水青田,著名僑鄉,全縣有35萬人分布在世界128個國家,海外游子,割不斷悠悠的故鄉情。2019年1月12日上午,由文化部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中共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中國文化館協會、浙江省麗水市人民政府、全國鄉村春晚百縣聯盟組委共同主辦的2019全國“鄉村春晚”百縣萬村網絡聯動在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洞背村的主會場舉辦啟動儀式。來自全國各地的鄉村春晚“百縣聯盟”單位代表、鄉村春晚觀察員和參加斗春晚的各地演職人員一起參與村晚大集會,攜手體驗青田年俗,共同品味鄉村年味。
二、鄉村春晚的歷程和價值
(一)民間自發階段 —— “月山春晚”文化現象
麗水最具代表是慶元月山村的“月山春晚”, 從1981年開始持續舉辦,它的主要特點,一是自發組織。月山春晚由村雙委自發牽頭,村文化能人組成“導演”班子,安排晚會一切事宜,演員是全村男女老少,上至九旬老人,下至三四歲兒童都是舞臺的主角,道具是家里的農具、田里的蔬菜,體現農村純真質樸的鄉土文化特性。二是自定內容。月山春晚充分發揮群眾的智慧,70%以上村民參與晚會相關事務,春晚主題內容的選擇和文化元素的挖掘由群眾決定,切實尊重群眾的文化話語權、參與權、創作權和決策權,全面激發全村群眾文化創作熱情。
(二)政府推動階段——培育 “麗水鄉村春晚”群體
為切實提升“鄉村春晚”內涵,使之成為惠及鄉村廣大群眾的文化品牌,2013年開始,麗水市從機制創新入手,服務和引領并舉,有效實現了“鄉村春晚”的擴面和提質。一是堅持品牌引領。將“鄉村春晚”提升到宣傳文化部門的重要工作來組織落實,安排專業力量、專項資金,制定《“鄉村春晚”五年建設規劃》,使“鄉村春晚”項目建設制度化、規范化和長效化。2015年,麗水“鄉村春晚”被列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項目。二是創新機制推動。按照服務基層、改革創新的理念,重磅推出“文化訂制”服務模式,為基層提供個性化服務,有效提升鄉村春晚的特點和品牌。市本級專門安排專項資金,縣級配套相應資金,開展點對點培訓、點單式服務,激發基層活力。如組織百名文藝骨干與百個村結對幫扶,連續四年開展百名幫扶骨干、百名村晚導演、百名村晚主持、百名村晚民星等 “四個一百”培訓等。[1]
三、鄉村春晚的衍生和蛻變
在文化自信不斷增強,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實施的大背景下,鄉村春晚迎來了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如何提升鄉村春晚的價值,使之成為新時代立足麗水、輻射全國、影響世界,展示中國鄉村文化魅力的重要品牌。
(一)針對完成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項目任務
麗水鄉村春晚實施“三位齊驅并駕”與“四位一體建設”的發展戰略。“三位齊驅并駕”是指事業牽引、產業推動、特色提升;“四位一體建設”是千臺目標、百臺特色、十臺樣本、一臺引領。圍繞上述創建目標,主要完成七項主要工作:一是拓展鄉村春晚覆蓋范圍。通過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進一步激發村民自辦春晚的熱情,實現鄉村春晚覆蓋全市40%以上的行政村。二是強化鄉村春晚的內涵建設。充分挖掘和整合區域文化資源,籌辦100臺特色、10臺樣本春晚,推進鄉村春晚精品化和品牌化建設。三是推動鄉村春晚的共建共享。一方面,整合相鄰村際間的人才、文化、資金、器械等資源,統籌規劃、攜手共建;另一方面,加強市域內、跨省市合作,共建鄉村春晚區域發展聯盟,將鄉村春晚的實踐經驗提升為制度文本,向全國推廣常態化機制。建設30個鄉村文化夢劇場,評比一批鄉村春晚工匠,申報一批鄉村春晚工作室,開展百臺鄉村春晚評選驗收,完成鄉村春晚品牌標準研究,聘請百名鄉村春晚觀察員。
(二)實現鄉村美好生活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領域。
著重在豐富內容、創新形式上探索完善“鄉村春晚”的長效機制。一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春晚”。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弘揚時代主旋律和社會正能量。
(三)推進城鄉文化交融的重要渠道
一是促進“鄉村春晚”與文創、文旅、生態、農業深度融合發展,拓寬發展領域。開發麗水“鄉村春晚”旅游線路,推出“到麗水看春晚過大年”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配套建設特色小鎮、村寨和民宿,逐步把麗水建成“鄉村春晚”主題旅游目的地。二是推動“鄉村春晚”與文創產業融合發展。建立“鄉村春晚”產品和服務品牌系列,形成鮮明的標識體系。鼓勵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參與各類“鄉村春晚”特色文創開發。籌劃舉辦“中國鄉村特色文創產品和優質農產品博覽會”。三是推動鄉村春晚服務鄉村治理。采取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鄉村春晚節目,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推動鄉村春晚提升鄉風文明。發動多部門聯手,通過鄉村春晚平臺開展節目原創、展演比賽、主題演講等多種載體,將農村原先存在盲區的消防主題、禁毒主題、反腐主題、計生主題、健康主題貫穿于鄉村春晚編、創、演、賽等各個環節,構成教化體系,提升鄉村文明建設程度。[2]
(四)實現農村文化振興的重大創新。
一是堅持政府推動。把“鄉村春晚”作為各級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切入點,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經常性支出范疇,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職責,納入各級領導的考核,確保“鄉村春晚”長期較高持續發展。二是發揮群眾主體。堅持群眾是主角、是受益方、是決策人、是管理者,建立健全群眾反饋評價機制;堅持以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導向,把群眾歡迎不歡迎、滿意不滿意作為重要評價標準;堅持把維護基層農村群眾長遠利益、提升基層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素養、促進基層農村群眾生產生活發展作為根本任務。三是凸顯鄉村本質。始終立足鄉村、扎根農民,始終保持來自鄉土、體會鄉愁、傳遞鄉情的淳樸氣息。以村為單位組織發動、培育扶持人民群眾自辦并自愿參與“鄉村春晚”的文化骨干團隊。發揮好鄉鎮的組織協調功能,形成推進合力。四是打造縣域品牌。推動縣級有關部門高度協同,加強本縣域“鄉村春晚”宣傳發動、規劃指導、政策支持和管理評價工作。各縣級公共文化單位因地制宜地結合“鄉村春晚”建設富有特色的總分館服務體系,切實帶動和支持鄉鎮、村的文化建設。五是彰顯專業服務。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等各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緊密結合鄉村群眾實際需求和鄉村文化原生態特點,深入基層、精心創作,變原先的“我創我演,你看”為以群眾為主體的“我創我教,你演”,幫助鄉村群眾掌握藝術技能、提高藝術水準。六是借助社會力量。研究制訂《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春晚”的實施辦法》,鼓勵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參與“鄉村春晚”,引導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鄉村春晚”。鼓勵和引導各類文化藝術人才、各種文化藝術組織參與“鄉村春晚”;搭建“鄉村春晚”公共服務綜合性、一站式、數字化“云”平臺,面向全社會開放運行;吸引各種新老媒體、技術支撐機構、績效評估機構等參與“鄉村春晚”發展。七是實現聯動發展。建立健全“全國鄉村春晚百縣聯盟”組織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以“鄉村春晚”為主題的跨地區組織聯合、活動聯辦、資源共建、成果共享新機制。
參考文獻:
[1]陳百強.鄉村文化振興讓美麗鄉村建設更出彩[N].山西黨校報,2018-12-05(003).
[2]李國新.以人民為中心搞活鄉村文化的溫州實踐[N].中國文化報,2019-01-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