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明
摘要:高等師范院校是培養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人才的沃土,在我國各方面都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基礎音樂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是否能夠對這類中小學音樂教育人才培養進行不斷的創新,與這些人才能否迅速與時代接軌有著重要聯系。針對音樂教育的多元化,當下的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學根據不同的情況,聯系音樂教學師資要求的新變化,也不斷的對自身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革新,以求培養新型音樂教育人才與社會相適應。
關鍵詞:新型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方案
一、新型音樂教育人才的知識、能力結構
(一)新型音樂教育人才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基礎音樂教育事業也開拓的更加深入,根據大部分高師音樂學專業畢業生就業與創業的需求,在音樂教育多元化的背景下,單方面只能夠完成中小學音樂教學任務的教育人才已經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1]
新型音樂教育人才不單單是指掌握多種教學理念、教學法、教學手段的人才,更強調的是他們能夠順應社會基礎音樂教育普及的潮流,既有服務社會能力,更有就業市場競爭力的新型音樂教育人才。
從目前的就業形勢上看,學?;A音樂教育的崗位需求已經呈現出飽和的狀態,且中小學音樂教師城市與農村失衡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音樂教育市場發展的勢頭逐年增長,這也成為了音樂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新方向。但同時可以勝任這兩種不同音樂教育的形式的人才還不多,因此,結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新型的音樂教育人才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新型音樂教育人才應具備的修養
第一,一般修養。(1)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身正為師,德高為范,作為新型音樂教育人才,建立純正的教師職業道德是教書育人的基礎。如:愛國、敬業、愛學生;愿為教育事業奉獻終身,有崇高的職業感和責任感;不斷創新,與時俱進。(2)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如:能夠熟悉和運用多種新型音樂教學方法;深入教材的備課能力;課堂組織和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3)具備多樣化的文化素養。如: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基礎;創新思維方式;舉止得體,健康向上。
第二,專業素養。(1)音樂學科理論知識與技能。中小學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教育一般不要求專業化的音樂教學,而是從多方面提高學生音樂修養同時具備一定的音樂審美能力。因此,只有音樂教育者做到全面的熟悉與掌握音樂學科基礎理論知識,并具備一專多能的專業技能,才能更好更融入現代基礎音樂的教學中。
(2)教育理論知識與技能。音樂教育作為普通學科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者必須熟悉多種教育思想體系和內容。
第三,業務能力。(1)音樂課堂教學能力。普通中小學的音樂課內容、課型豐富多樣,因此,音樂教育者必須掌握歌唱教學、器樂教學、欣賞教學等等音樂教學法,并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特點,把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的融入音樂課堂中,創新性的教學。(2)開展不同音樂課型、活動的能力。現代音樂教學發展出的形式多種多樣,能同時具備課堂音樂教學和社會音樂教學能力,靈活轉換自身的定位,是對新型音樂教育人才的一個提升;另一方面,能夠有序的組織開展不同形式的音樂活動,也是對音樂教育者能力的體現。(3)音樂教育科研的能力。作為音樂教育事業的實施者,音樂教育者深入實際地參與到我國音樂教育事業中。善于從音樂教育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新型音樂教育人才與時俱進,自我革新的表現,更是推進我國音樂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二、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
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是一所具有80多年歷史的音樂學院,音樂學學科從1929年建立已歷經近一個世紀,培養了大批的音樂人才。該院從辦學理念、師資力量,硬件設施上都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建立了一定的培養規模,為我國基礎音樂的發展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教學師資。目前該院音樂學專業畢業生使用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在舊版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經過改革的新版人才培養方案。而這一學科又細分為師范和非師范兩個不同的培養方向,因此,學院在對兩個不同方向的學生在培養上做出了一些調整。[2]
(一)課程、課時設置
對比前文中新舊兩版人才培養方案,該專業的基礎課程設置上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改變,主要還是在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基礎上,輔以各類選修課,師范專業則再配合師范類課程形成具有師范特色的音樂學課程體系。但是從課程的分類和課時方面,該專業的培養方案進行了較大的改革。課程分類上:課程主體由通識教育課,專業課兩大類升級到以公共教育平臺、通識課程平臺、專業課程平臺為主的三大平臺教育。
課時上,無論公共課還是專業課,大部分在原有課時的基礎上增加了輔導課課時,目的是加強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方面的溝通,讓學生能夠更加透徹的領悟所學內容;其次在專業必修課上,原來大部分應分兩學期上的專業必修課壓縮到只修一學期,第二學期變為選修,必修課程數量由原有的46門縮至現在的28門,減少了近一半,減少的一半必修課程則歸至專業選修課中,學生憑自己的需求自由選課。
(二)課程學分分布
整體上,該專業的兩個方向所修課學分大幅減少約30%,從課業上大大減少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程度上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而必修課程學分的減少與選修課程學分的增加,一方面避免了固定的課程學習模式,給予學生結合自身興趣、特點,自由選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對授課教師吸引學生選課,對自身課程教學的改進、創新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從部分來看,公共必修課學分的增加與專業必修課學分的減少正是順應了該專業新版培養目標的要求,大幅增加公共基礎必修課程,提高該專業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有效緩解音樂學專業人才只重專業,忽視科學理論知識的尷尬局面。選修課中,通識選修課和專業選修課的比例都有所增加,這更進一步說明了學院根據不同學生的特質因材施教,一來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自主選課,提高學習積極性,二來選修課程的種類豐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3]
三、新版人才培養方案實施中出現的問題及建議
(一)新版人才培養方案實施中出現的問題
第一,專業課程課時打折,導致學生基礎知識薄弱。為了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學院在專業課程的課時上做了很大程度的壓縮,很大一部分專業課程的必修課時從原來開課兩個學期壓縮到一個學期,另一個學期則變為選修。在實際上課的過程中,教師方面要把課程大部分必備知識壓縮到一個學期教授完是十分困難的,結果往往是教師為了完成課程進度簡化課程內容、匆忙授課,大多知識點沒有完全講解到位就一筆帶過;學生方面,一個學期的專業課程學習僅僅只能讓學生們學到課程最表面的知識,這些知識或許僅僅只能幫他們應付一下結業考試。而對于課程的第二學期自主選課,一部分學生會因不同原因,有的是畏難、不感興趣、有的是因為搶不到課而無法繼續深入學習專業課程,這對像曲式、和聲、中西方音樂史等基礎課程的學習有很大程度的影響,如果專業知識基礎都不是很牢靠的話,學生想進行更進一步的發展還是有困難的。[4]
第二,大多數學生只有“一專”無“多能”,社會適應性不強。由于課程設置的問題,該專業的學生僅在大一時才能同時學習鋼琴、聲樂、形體與舞蹈等專業技能課,經過大一末尾的主選修考試后,基本上學生們只能單獨的學習一門技能,而該專業的學生的培養目標是綜合能力強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或者中、高等學校音樂教師,并不是只有單獨技能突出的鋼琴家或歌唱家,僅僅只會一門技能的話是不能適應學校音樂教師技能需求的,例如在該年級學生進行教育實習時,由于只掌握了一門專業技能,很多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能彈不會唱,能唱不會彈的尷尬局面。而社會音樂教育對音樂教師自身技能多樣性則要求更高。
第三,課程陳舊。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對音樂學的課程改革主要是在課程分類、學分分配方面入手,但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基本無太多變化。
(二)對于新型音樂教育人才培養的建議
第一,專業技能多樣化。專業技能是新型音樂教育人才的立身之本,單單的只會一門技能是不足以適應普通中小學、社會音樂教育的需求的。除了主修專業外,建議增加副專業技能課,開課時長由一個學期延長至兩個學年,拓展學生的技能知識面。
第二,理論基礎夯實化。由于該院新版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所有的專業理論課程都只用必修一學期,學生自由選擇修讀第二學期。這樣就導致學生中西方音樂史、和聲、曲式分析等專業理論知識儲備量太少,出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學不扎實,在工作過程中又無以致用的局面。建議專業基礎理論課還是要必修兩個學期,夯實學生專業理論基礎,完整學生的知識結構。
第三,課程創新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文化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知識的快速更新也體現在我們學習的方方面面,新型音樂教育人才應在沉淀了大量音樂學科知識的基礎上,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音樂知識,所以課程創新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比新舊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新增的課程很少,觸及到這方面的改革不多。建議在課程設置上,多結合時代發展的特性,以及當下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特點,適度增加更具有創新性、時代性、適用性的課程,大力革新內容老舊,脫離實際的課程。
四、結語
改革過程中出現問題是必然的,但這不是專業發展的阻力,而是促進人才培養更加完善的動力。正因為有了這些院校的不斷努力,我國高師的新型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才能不斷發展,期待新型音樂教育人才在社會中越來越多,助力我國音樂教育事業更創輝煌。
參考文獻:
[1]任秀蕾,金奉.從就業需求看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改革[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5(24).
[2]李晶.高等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王耀華.高師音樂教育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孫耀祖.從地方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就業現狀看高師音樂人才培養任重而道遠 [J].黃河之聲,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