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煒蓉
摘要:近些年,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紅色旅游迅速蔓延,作為城市歷史傳承下來的紅色文化主題公園也得以迅速發展。本文簡述紅色文化和主題公園的概念,從“紅色文化”元素出發,淺析紅色文化元素在主題公園景觀的表現方法,旨為增加文化主題公園景觀氛圍上有所借鑒意義。
關鍵詞:主題公園;紅色文化;表現方法
一、相關概念闡述
(一)“紅色文化”的概述
“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是在紅色革命歲月中,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它實際就是戰爭時期的革命志士、革命烈士以及最廣大的勞動人民;革命烈士遺物和革命遺跡革命遺址;英勇無畏,不懼犧牲、執著追求自由的革命精神[1]。
(二)“主題公園”的概述
主題公園發展較晚,目前沒有特定的概念。簡單來說,主題公園屬于公園的一種,是圍繞一個或幾個主題營造特別的氛圍。紅色文化主題公園作為主題公園的一部分,是使人回憶或傳承革命歷史事跡和精神的重要活動場所,具有紀念性、參與性、故事性、娛樂性、教育性等特征。
二、“紅色文化”相關元素的簡介
紅色文化主題公園讓大眾感受大自然的同時,學習革命歷史、事跡、精神,從而喚起對這一城市或者這一地區的特殊記憶,以達到凈化心靈的效果。紅色文化相關元素大致分為以下兩類:
(一)“紅色文化”人物元素
用單獨一位或者一群革命人物作為紀念對象屬于紅色文化景觀打造的設計元素之一,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的軍事家、將軍、政治家、革命勇士都是紀念對象。目前,人物題材范圍廣、數量多。例如:巴中市平昌縣劉伯堅紀念園、通江縣川陜蘇區革命烈士陵園等。
(二)“紅色文化”事件元素
紅色文化事件也屬于打造紅色文化公園的元素之一,這些事件主要分為:歷史革命的一段歷史或特定的時期和革命史的重大戰役。例如:巴中宣達會議舊址、黑水縣蘆花會議舊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等,都是典型代表。
三、打造巴中紅色文化主題公園景觀的表現方法
紅色文化主題公園將歷史場地或者英雄志士生活過的環境進行修復或模仿,結合周邊自然環境相互融合,游客在游玩公園的同時自主體會革命歷史事件中的人物、事件以及精神,讓游客不管如今所處什么年代都可以在此紅色文化主題公園中與時空進行對話,仿佛回到歷史現場,讓大眾更加直白感受歷史,學習革命精神。在打造巴中紅色文化主題公園中,為了增強、豐富文化景觀空間感染力,主要運用直接變現法與間接表現手法。
(一)直接表現法
在進行景觀設計時,堅持尊重歷史的真實性,采用直接表現法,歷史是客觀真實存在的,不允許設計師將自己的情緒融匯其中,通過人物雕塑、植物、文字、照片、古井等具體物件客觀準確的描述歷史。例如:打造巴中紅色文化主題公園,設計中的“古井”,本是在戰亂時期,為老百姓與革命者提供的寶貴水源的場所,現古井成為一段歷史,一段崢嶸歲月的印記,因此在設計中完整地保留下來,供游客游覽的同時了解歷史,感受艱苦的革命歷程。
(二)間接表現法
借用一定的想象力,運用象征手法將豐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革命文化內涵通過景觀方式表達出來。例如:紅色是光的三原色之一,屬于一種色彩符號,代表吉祥,每當過年,婚慶日子在人們服裝春聯裝飾上運用紅色代表紅紅火火有喜慶之感;故宮的殿墻有紅色代表權威;革命是激烈的,鮮血是紅色的,紅色也代表革命者與百姓的斗志、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等。巴山紅色文化主題公園將間接表現法可分為形式同構和含義同構進行詳細說明。
其一,形式同構:利用物體或人物的相似性形象進行設計,從外觀形象出發,在不同意義中找尋新的形象意義。如:巴中紅色文化主題公園利用歷史時間段劃分為兩個區域:1932年到1935年,采用景觀打造形式闡述由于土豪、地主的剝削,巴中人民最初的艱苦生活、紅軍入川,喜迎紅軍、紅軍英勇殺敵、軍民的魚水情深、歡送紅軍的場景;1949年至今,利用該區域的有利條件,通過農田以及豐盛果實展現如今的幸福生活。以重大時間節點為靈感來源,將日歷、時鐘、紅色文化事件提取微妙聯系,進行形式同構,用日歷和時鐘的形式巧妙設計在地面鋪裝中。
其二,含義同構:利用雙方或者多方相似的含義,不管在外形上是否具有相似性,但需要通過明喻或暗指達到含義上的互通,從而間接表現含義與意境。例如:該設計采用本地鄉土植物營造獨具特色的植物景觀。種植杜鵑花象征革命之火,梅花象征不怕艱難險阻,竹與松象征革命戰斗精神常青常茂,柚子樹豐收的果實象征勝利的戰果。
四、結語
在紅色文化這個壯麗歷史篇章里,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的愛國奉獻精神是時代的記憶,我們理應紀念并傳承它,銘記歷史,明白現在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從景觀的角度去感知歷史,學習共產黨人在艱苦斗爭中的堅定信仰。
參考文獻:
[1]李國霞.延安棗園紅色主題文化公園景觀設計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