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悅
【摘要】本文針對貝多芬早期這首第一鋼琴奏鳴曲op2.no1的演奏技術和發展意義進行分析,這首作品創作于1795年,這首奏鳴曲的曲式結構和一些和聲結構都較為傳統,前輩莫扎特、海頓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但有著自己奏鳴曲的發展。這首作品盡管結構上比較傳統,卻具有貝多芬獨特的悲劇性色彩。這首第一鋼琴奏鳴曲的四個樂章各有特色,不同的樂章因為風格、節奏都不同。在演奏時技術上的要求都有自己的特色,本文即從第一樂章的演奏技術作為切入點,進行研究再探討其對于鋼琴奏鳴曲發展的發展意義。
【關鍵詞】貝多芬;第一鋼琴奏鳴曲;演奏技術;發展意義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識碼】A
一、演奏技術
(一)呈示部
1.主部
由主部、連接部、副部以及結束部四個部分組成。主部的4+4結構,開頭的分解主和弦的級進上行,看似很簡單的幾個音,在演奏技術上卻很有講究,這簡簡單單的幾個級進上行的單音,要求用斷奏,但同時有又不能讓它斷掉了。這里就講到一個演奏的關鍵點——“氣”。演奏這幾個級進上行的分解主和弦時我們要體會一口氣帶著這幾個單音“上坡”走完,在這期間呼吸不可斷開。這里盡管要求斷奏,但需要我們做到音斷氣不斷,快速氣息連貫通透的級進上行之后,隨即進行了具有裝飾性的下行,短短一句的演奏就像一條拋物線,連貫而有起伏。
2.連接部
連接部的演奏技術上重點講一下在前四個小節上,這里主要是要注意右手每小節的快速三連音,基本上都是2、3、4指的快速三連音,這幾個三連音不需要把音彈得特別滿,這樣會顯得僵硬,所以這些三連音在演奏時不需要使用到第三關節(掌關節)來作為發力點,用一二關節來發力聲音會輕巧柔和很多,這里也就所謂的“半觸鍵”,因為使用半觸鍵本身就要求指尖極快的觸鍵速度,所以這對于這幾組快速的三連音使用半觸鍵也很合適。但這不是說第三關節就是軟塌著,而是只不作為發力點,第三關節仍然是很重要的一個支撐點。連接部的后半部分的幾個小節,織體發生變化,這里的旋律線條預示著副部的旋律線條。
3.副部
副部21-32小節開始左手不間斷的阿爾貝蒂式的伴奏類型,而右手基本上是單音旋律,演奏時很難容易左手音量蓋過右手,那副部的基本上演奏技術難點就在于左手平穩力度均勻,并且左手在保持平穩和力度均勻之余,又要把左手的低音旋律有線條的演奏出來,這里左手四音一組的伴奏旋律隱藏在每一組的第一個音和第三個音,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為了突出這個隱藏的旋律音而去刻意突出,這樣就會演奏出很僵硬的旋律線條,控制力度適當的突出即可。右手作為主旋律必須要把旋律線條演奏出來,左右手旋律相互襯托,互相豐富彼此。這里練習時一定講究一個左右手分工,分手合手的交替配合練習是很有必要的,不能一直分手練習也不能著急去直接合手練習。從33小節開始的從高點下行,到了屬音的位置進行了迂回,隨后再一次從高點下行,結束在了V7-I上,那么這里的演奏十分講究顆粒感,從高到低從強至弱,指尖觸鍵快速干凈利落,也十分符合貝多芬的性格。
4.結束部
結束部的材料是來自副部主題的材料,并且是和副部主題一樣的調性,為了鞏固副部,進行了反復強調,反復終止。
(二)展開部
49小節到100小節是展開部,在49小節前有一個小弱起,前面的七個小節是主部主題材料的一個引入,所以演奏技術與前面相同,那么這一展開部部分的中心部分是從第55小節到第80 小節,其中從第55小節到66小節是右手為主旋律,演奏技術上與前面講到的副部21-32小節的技術要點相同,這一部分要講的演奏技術要點從67小節開始,這里開始一直到80小節,主旋律在左手部分,這里一定要過渡好,從66小節到67小節,旋律聲部從右手過渡到左手,一定要演奏清楚。67小節到80小節演奏技術上要攻克的一個難點是右手伴奏部分最高聲部的保持音所構成的旋律線,中間連續的二八節奏構成的中聲部則要絕對的平穩的演奏,這個平穩就要求演奏時手的動作一定要小,低抬指近乎v貼鍵的技術去演奏。從81小節開始的屬準備在演奏時,基本技術要點與副部的演奏相差無幾,但需要特別一提的是,85-88小節的右手連續三個快速顫音加裝飾音的演奏,一定要清晰,這里的演奏手掌和手腕都一定需要處于放松狀態,這兩處一旦緊張,顫音就會彈得機械而不夠生動,可單獨練習又慢到快加強顫音基本功練習。95小節開始至100小節,連續五個小節相同主部主題材料,反復強調來預示再現部的開始。
(三)再現部
101-152小節為整個再現部。這一部分的演奏技術要點與呈示部的演奏技術要點基本上是一樣的,但稍有不同的是,再現部是強拍上開始,所以藝術感受完全不同。貝多芬將作品在經歷過展開部之后,呈示部和再現部的主部由之前的悲劇性和晦澀到再現部的堅定而明亮,那演奏技術上再現部的主部要比呈示部的主部演奏力度更強,演奏得更肯定更堅定。之后的連接部、副部和結束部稍有變動也是在調性上的變動。結束部需要提一下演奏技術上的要求,結束部在尾聲上做了擴充,這個擴充增強了全曲結束感,從146小節開始到最后一小節的連續左右手和弦,演奏時要通過大臂一瞬間把力量送到指尖,由此可看,這種強結束是貝多芬慣用的作曲手法。
二、發展意義
這首作品是貝多芬早期的作品,他的奏鳴曲在前期海頓、莫扎特的奏鳴曲的基礎上,演奏技術有了很多的發展,之所以選擇他32首奏鳴曲中的第一首,是因為他創作早期的作品更能看出他的奏鳴曲演奏技術上的過渡性創造性發展。他的這首早期第一鋼琴奏鳴曲,雖然從曲式結構、鋼琴手段中都能體現海頓、莫扎特等前人對他創作上的影響,但正如“一心向善,愛自由高于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這是貝多芬在1792年的手冊里寫下的一段話,簡短的話透出貝多芬骨子里的自己的原則性,所以這首第一鋼琴奏鳴曲的創作即使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但又敢于有他自己特有的嘗試。這32首鋼琴奏鳴曲就好比他的一個自傳,因為貫穿了他早中晚期的創作,就像講述著他的一生。這首第一鋼琴奏鳴曲作為他32首奏鳴曲的開端,可以說是奏鳴曲發展史上很有意義的一首。他的奏鳴曲較海頓、莫扎特的奏鳴曲具有更加多樣的主題,主題的多樣就意味著演奏技術的要求也要多樣。
三、結語
這首第一鋼琴奏鳴曲盡管運用的是前輩海頓、莫扎特的創作手法,卻不像他們的作品那般“輕松明朗”,而是注入了前者所未有的“野心勃勃”,油然而起的愛國之情在作品中都有體現。所以演奏技術上有了更上一層樓的發展,加強了演奏技術的難度,這個演奏技術不僅是單純的手指技術,更是風格、情感表達的演奏技術,這首第一鋼琴奏鳴曲作為貝多芬32首奏鳴曲的開端,貝多芬十分巧妙地用一種“舊瓶裝新酒”的方式,這個時候他沒有完全顛覆海頓、莫扎特這些前輩的奏鳴曲創作方式,曲式結構鋼琴手段看起來似乎都差不多,但真正深究其內涵和風格,完全是一種全新的面貌,仿佛可以由此看到貝多芬這一時期的面龐。所以他的第一鋼琴奏鳴曲風格和情感表達的演奏技術的發展豐富了整個鋼琴奏鳴曲的發展史,作為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的開端,這個作品很有發展意義。
參考文獻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6.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