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
【關鍵詞】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6—0020—01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選擇外出打工,用勤勞和智慧增加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另一方面,青壯年外出打工后,其子女教育問題也日益凸顯,這些孩子由于長期缺少父母的陪伴,無法在正常的環境中成長,部分孩子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出現不敢與他人交流、厭倦上學、孤獨自閉等狀況,極大地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見,切實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是刻不容緩。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
1. 父母關愛缺失。農村留守兒童需要與父母保持良好的溝通,父母親的溫情鼓勵、支持和期望以及民主型管理方式有助于兒童心理健康發展,但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因此無法在良好的親子關系中與父母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無法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所以難以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2. 應試教育“積習難改”。雖然素質教育提倡多年,但在現實中,很多學校仍用考試成績的高低來評定一個學生。過分追求升學率,必然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及發展。尤其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在成績不理想的情況下,他們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再加上農村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無法在心理上給予學生一定的教育輔導和咨詢。另一方面,有的學校重視智育,輕視德育,教師管理方式簡單粗暴,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都嚴重傷害了留守兒童脆弱的心靈。
3. 監護人監管不足。家庭環境是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第一因素,家庭環境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孩子的心理健康,良好家庭環境的孩子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就比較少,反之,則容易出現心理缺陷。農村留守兒童因為監護人不是父母,而是由隔代的祖父母或親戚監管,很容易出現問題。農村的老人多半處于文盲或半文盲的狀態,既無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學業督促的問題,也沒有科學的辦法來引導孩子的心理問題。當孩子的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多個問題積壓在心里無法排泄時,就會導致心理壓抑。
二、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
1. 政府和社會。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說到底是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問題,如果僅僅靠單個家庭力量或個人是很難解決實際問題的,因此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近年來政府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特別是鼓勵返鄉就業和創業,部分過去在經濟發達地區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父母開始返鄉就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兒童無人監管和得不到有效監管的情況。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需要在城市務工,以解決家庭經濟問題,因此,政府方面應該繼續加強其子女入學和生活上的照顧,提供政策支持。
2. 家庭和學校。家庭方面,父母即便不能在孩子身邊生活,但要重視孩子的成長問題,特別是生活問題,可通過電話、視頻等定期與孩子進行溝通。學校方面,鄉村學校在心理知識方面普及程度還比較低,因此學校方面可以設置心理咨詢活動室,開展相關活動,由專人負責,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疏導和教育。學校還要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切實做到以心育人,以情感人,給留守孩子一個溫暖舒心的氛圍,讓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3. 建立新的監管辦法。由于監管人的監管力度不夠,從而導致對孩子的心理問題疏忽。因此,要加大農村地區寄宿學校建設力度。政府要增加投入,給這些學校配備相應的生活設施,生活老師及心理健康教師等,為孩子們提供各種心理健康知識和指導,減輕監護人的負擔。寄宿制學校要為孩子們提供更便利的生活設施和學習空間,在生活和心理上不斷加強指導,有了老師的教導和同學的幫助,可以有效幫助留守兒童減輕心理壓力,享受同樣豐富多彩的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孩子心理上的問題。
總之,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長、老師、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共同協作,給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無私的幫助,使留守兒童和其他孩子一樣有健康、快樂、幸福的童年。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