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2013年8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的“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的重要論述,贏得了全社會的強烈共鳴。
運動健身非小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在不同時期針對國民體質和健康狀況制定了不同的政府措施,從1954年的《勞衛制》,1975年的《國家體育鍛煉標準》,1995年的《全民健身計劃》,到2016年的《健康中國2030年規劃綱要》,再到2018年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增強人民體質和維護人民健康的堅定決心。
建國伊始,我國借鑒原蘇聯體育的經驗,從1951年開始在部分地區試行《勞衛制》。1954年,政務院批準并發布了《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暫行條例和項目標準》。同日,國家體委、高教部、衛生部、團中央等單位發出了《關于在中等以上學校中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的聯合指示》,掀起了全國中學和大學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熱潮。經過試行和反復修改,國務院于1958年正式公布實施《勞動衛國體育制度條例》及相關項目標準和測驗規則,其第一條明確指出:勞衛制是國家根據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對人民在體育鍛煉上的基本要求而制定的,其目的在于鼓勵人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促進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使人民身強力壯、意志堅強,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祖國服務。
“勞衛制”的監測項目包括田徑、體操、舉重等。田徑類有鐵餅、鉛球、跳高、跳遠,100米、400米、1000米、4000米;體操類有單杠、雙杠、鞍馬、平衡木、引體向上。這些項目可以監測人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平衡等素質,是對人的身體素質的全面鍛煉。《勞衛制》還設置了諸如射擊、手榴彈擲遠、行軍、國防知識等內容,反映了當時鞏固國家政權和建設祖國的社會需要。
當時,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受到國家經濟比較落后、學校衛生條件比較差以及營養不足等因素的影響,有待提高。《勞衛制》對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產生了深刻影響,促進了包括學生在內的群眾體育運動的開展,對廣大學生和成年人的體質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64年,中央正式廢除“勞衛制”名稱,取而代之的是《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并結合實踐經驗不斷對其進行修改訂正。1982年發布新的《國家體育鍛煉標準》;1989年國務院批準發布《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辦法》;1990年國家體委發布《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辦法》;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聯合8個部委對《標準》進行了第三次修訂,頒布了《普通人群體育鍛煉標準》,與同時期出臺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互為補充。
2013年12月16日,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全國總工會印發修訂后的《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辦法》(以下簡稱《鍛煉標準》),標志著我國群眾體育進入了新標準航道。新修訂的《鍛煉標準》是在青少年和普通人群鍛煉標準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依然包括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5類身體素質測驗項目。最大的不同是實現了6歲~69歲人群的全覆蓋,在項目設置上刪繁就簡,在保持測驗項目一致性的同時,兼顧各年齡組的身體特點。鼓勵廣大兒童和青少年自覺地鍛煉身體,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人才服務;同時,提高了社會大眾的健身意識、健康意識,并將全民健身上升至國家戰略。
1995年,黨和政府開始推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全民健身計劃共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全民健身計劃綱要1995-2010》《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20多年來,全民健身已經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生活中須臾不可少的一件大事,不僅家喻戶曉、交口稱贊而且競相參與,因此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標志性事項之一。
2009年,國務院批準設立每年8月8日為“全民建身日”,并頒布了《全民健身條例》。首次寫入“公民有依法參加全民健身活動的權利”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法保障公民參加全民健身活動的權利”。
2010年2月,《全面健身計劃綱要》實施15年。根據《全面健身條例》規定,國務院開始推行《全民健身計劃》。重點突出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政府機構開始走上全民健身前臺,全民健身活動風生水起。
2016年6月,國務院正式頒布第二期《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同期醞釀將“全民健身作為非醫療干預的、主動獲取健康的手段”列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這是中國健康觀念和行動的一次巨大的進步。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重點突出“全面健康”“大健康”的健康框架,人性化、全角度地維護國民健康。《規劃》中,全民健身作為非醫療干預的、主動獲取健康的手段,其重要性尤為突出:體育鍛煉人口、健康素養是反映城鄉居民健康生活的重要指標;繼續制定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健身方法,推動全民健身生活化。
2019年7月,國務院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生命在于運動,運動需要科學”的具體行動方案;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模式和健康服務模式;要求把高校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對高校的考核評價;到2022年和2030年,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分別不少于90.86%和92.17%,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的比例達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同時頒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實施意見》。
增強全民身體素質,是一項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事業。尤其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發展及生態環境、生活行為方式變化,因缺乏運動健身引起的慢性病已成為人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和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成為影響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科學的運動健身對于身體的各個系統都有著不同的健康意義。
1.科學的運動健身可以改善運動系統功能,增加骨密度,提高關節的活動度,提高肌肉力量,預防骨質疏松,減緩衰老。
2.科學的運動健身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統機能,增強心功能(心臟收縮力量、每搏量);增加血管彈性,預防或緩解退行性高血壓癥狀;能反射性地引起冠狀動脈擴張,心肌的毛細血管數量增加;改變血管在器官組織分布,促使毛細血管數量開發,增強新陳代謝的能量供應和排出能力;顯著降低血脂含量,可以使脈搏徐緩和血壓降低。從而有效防治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腦血管類疾病。
3.科學的運動健身可改善呼吸系統機能,有利于調節呼吸節奏,增強呼吸肌力量,增加肺活量、肺通氣量、最大攝氧量和氧氣利用率,從而有效改善呼吸系統類疾病。
4.科學的運動健身可以使神經系統得到鍛煉和加強,改善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和判斷能力,對人體活動及時作出協調,準確、迅速地反應,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并增強抵抗各種疾病因素的能力。
5.科學的運動健身可以鍛煉心理素質,增強自信心,培養情緒控制能力,增強人際交往能力和判斷力,以及適應良好的社會環境能力等,防治心理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