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烏夢達 陳鐘昊 王攀

北京城市副中心梨園體育公園效果圖
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印發,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按照意見,到本世紀中葉,深圳要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從偏安一隅的小漁村到“先行先試”的經濟特區,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圳一路砥礪前行,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上,被賦予了新的使命。
放眼全國,70年來,從北平到“四個中心”、“減量發展”,從一片農田到浦東新區、臨港新片區,從小縣城到“千年大計、國家大事”……一個個城市,如同國家的地標,正以自身的巨變,折射出國家發展、改革的雄心與深意。
走進北京市規劃展覽館,仿佛進入時空隧道,不同時期的照片、影像資料,記錄著這座城市70年的蝶變。
“我們的首都,應該成為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特別要把它建設成為我國強大的工業基地和科學技術的中心。”1953年的《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要點》,首次對北京的定位進行了比較完整的闡述。
以第一版城市總規為起點,北京開啟了從消費城市到工業城市、再從工業城市到服務業城市,進而到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跨越式發展。
1955年,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資的第一座大型百貨商店、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店”的北京市百貨大樓開店營業。
1969年,北京地鐵1號線投入運營,成為全國首條地鐵,見證了中國交通領域的突破。
1988年,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關村的前身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
2015年,北京成為全國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
2017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發布,“四個中心”的戰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及“減量”發展等表述躍然紙上。
從40 年前的先行先試、“殺出一條血路”,到今天的創建先行示范區,從“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濟特區,到未來可復制、可借鑒的城市范例、全球標桿,深圳,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018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啟用,北京空間格局調整邁出重要一步。
……
永定河畔,百年首鋼。高聳的鋼鐵建筑群,見證了這座城市70年的變遷。2005年,為了2008北京奧運會,為了首都的碧水藍天,北京實施了史無前例的鋼鐵大搬遷。老北京人引以為自豪的“工業地標”告別首都。
751廠,曾是北京市煤氣氣源廠之一,如今變身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吸引了很多創業者入駐。2006年起,751廠利用煤氣廠廠房、設備設施,開始工業資源再利用,在保留原廠工業遺址風貌的同時,實現了從工廠大院到時尚消費園區的轉型。
與1980年相比,北京市森林覆蓋率由12.8%提升到43.5%。曾經飽受詬病的PM2.5空氣污染,2018年年均濃度已經降至51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低。
1949年,2.8億元;2018年,30320億元。70年間,北京的經濟總量跑出了令人驚嘆的增長速度。如今,她正旗幟鮮明地從聚集資源求增長轉變為疏解功能謀發展,天更藍、地更綠,百姓居住更舒適、生活更美好。這背后,正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場大國首都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歷史性變革,在京華大地生動上演。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北京,作為國家地標,開多個領域之先河,不斷破除桎梏藩籬,城市發展深刻轉型,奏響了最華美的時代樂章。”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北京砥礪前行七十載,昂揚奮進新時代,正是國家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縮影。
9月的深圳,晴空麗日,位于市中心的“拓荒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作為中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深圳敢闖敢試、銳意改革,在近40年間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奇跡。
改革開放成就了深圳,深圳自身的發展也印證著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從40年前的先行先試、“殺出一條血路”,到今天的創建先行示范區,從“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濟特區,到未來可復制、可借鑒的城市范例、全球標桿,深圳,不僅要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更要為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路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這是一把時間的尺子,描繪了一座中國城市的勃勃雄心和奮進信念:
到2025年,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到2035年,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這是一份字數不多卻一字千鈞的任務書,承載了一個國家面對復雜形勢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新格局、全面提升民主法治建設水平、優化政府管理和服務、提升教育醫療事業發展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構建城市綠色發展新格局……
深圳市委黨校巡視員、深圳行政學院副院長譚剛說,從經濟特區到先行示范區,不僅意味著深圳角色和定位的轉變,更意味著這座城市將作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的“國家引擎”,書寫新時代“春天的故事”。
在綜合性改革方面,深圳被賦予推進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的權限,可以清單式批量申請授權方式,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優化、城市空間統籌利用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試。
在單項改革方面,《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充分考慮了深圳在科創、海洋、教育、民生等領域的巨大潛力,提出了數以百計的改革和創新方向,其中許多政策、舉措具有世界級影響,其后續效應備受期待。

深圳科技園軟件產業基地
隨著意見的發布,備受矚目的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浮出水面。意見提出,支持深圳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
“‘主陣地也好,在大灣區發揮關鍵作用也好,都是前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要求中沒有出現過的新提法,這凸顯了深圳在帶動區域協同發展上被國家賦予了特殊的功能和地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燕說。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與區域協同發展齊行并進的縮影。多數專家認為,在中央頂層設計和深圳自身優勢的雙重作用下,先行示范區將在多個層面融入區域協同發展,與其他城市和地區協力前行。
2018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世界莊嚴宣告,為了更好發揮上海等地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決定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
9個月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
自此,太平洋西岸,中國海岸線中心,長江入海口處,又誕生一處開發開放的新高地,一個具有較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一座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擁有高端資源要素配置功能的中國現代化新城。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明確,臨港將實施具有較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加大開放型經濟的風險壓力測試,成為我國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
面對世界經濟前所未有的大變局,臨港新片區擔負著繼續擴大開放的國家使命。與此同時,這里又是一處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試驗田,是對標國際最高水平經濟規則的壓力測試區,是順應全球生產鏈重新布局的戰略高地。
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權衡看來,如果說設立深圳特區是中國開放型經濟建設的1.0版,開發開放浦東是2.0版,自貿試驗區建設是3.0版,那臨港新片區的誕生,可以稱為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的4.0版。
新片區是上海自貿區繼2015年后的又一次擴區嗎?總體方案揭開了謎底:“新片區不是簡單的原有自貿試驗區擴區,也不是簡單的現有政策平移,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制度創新變革。”
此前,上海自貿試驗區更多地是在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經驗。而一個“特”字,成為臨港新片區的顯著標志。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國平說:“臨港新片區定位‘特殊經濟功能區,自設立之日起便懷著配置全球資源的雄心,肩負著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競爭、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使命。”
“幾十年前,跨國公司愿意把總部放在物流成本低的地區,今天,跨國公司更關心一個區域能否發揮總部效應。”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長周振華指出,臨港新片區的目標是面向世界,吸引跨國公司總部落戶。
“臨港新片區定位‘特殊經濟功能區,自設立之日起便懷著配置全球資源的雄心,肩負著代表中國參與國際競爭、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使命。”
建設臨港新片區,不是在現有產業基礎上添磚加瓦,而是瞄準新興高端產業的高瞻遠矚。臨港是上海高端制造的“名片”,這里誕生了中國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919大飛機發動機、首根國產12英寸單晶硅棒、全球最大的大功率柴油機、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升式鉆井平臺。新片區的藍圖,正是著眼于未來的全球產業布局、科技發展趨勢來繪制的。選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從定位上就與臨港這片土地的氣質相契合。

2019 年6 月13 日,全國“雙創活動周”一批“硬核”科技成果亮相上海分會場,圖為半導體集成電路與芯片組合
有人說,建設臨港新片區是“再造一個浦東”。那么,人們希望“再造”的,一定是一個繼續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浦東”,一個體現先行者戰略眼光、改革者歷史擔當的“浦東”。肩負國家戰略,回應市場期待,代表中國與世界對話,臨港新片區作為一個國家新地標,將續寫新的時代傳奇。
距離北京120公里處,在河北容城縣奧威東路邊上,坐落著雄安的地標性建筑——雄安市民服務中心。作為雄安新區成立以來的首個大型建筑群,雄安市民服務中心被譽為“雄安城建第一標”。
這里,海綿綠地、智能路燈、生態停車場、人臉識別的無人超市、百度無人駕駛汽車、菜鳥無人物流車等各種創新元素,共同搭建起了“智慧城市”的雛形。
2017年4月1日,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消息傳遍大江南北。這個被稱為“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重大決策背后,有著怎樣的戰略謀劃與發展考量?
看清大棋局,才能明白落子的深意。
雄安新區,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也是繼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之后又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性戰略選擇。
不論從改革開放的大布局來看,還是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戰略來看,雄安新區的設立,既立足于解決當前問題,又著眼于長遠發展大計,新意之中飽含深意。

雄安新區市民服務中心
雄安之新,在于以新破局。
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不僅歷史淵源深厚,而且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京津冀發展的動力在協同,前景也在協同。作為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兩項戰略舉措,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一東一西,將形成北京新的兩翼,為區域發展開拓“東成西就”新空間。
雄安之新,亦是城市發展理念之新、發展路徑之新。
它將為破解“大城市病”、建設現代化宜居城市闖出新路子、提供治本之策。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開放發展先行區,建成國際一流、綠色、現代、智慧的城市,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市……這些頗具雄心的“雄安目標”,意味著雄安新區將是一座新發展理念的實踐之城、示范之城,也是人們宜居宜業的理想之城、幸福之城。
雄安之新,又在于打造新時期改革開放新地標。
觀區位,雄安新區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通暢,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具備高起點高標準開發建設的基本條件。
察定位,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責任重大,使命清晰。
瞻前景,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造擴大開放新高地和對外合作新平臺,眼光長遠,目標宏大。
兩年來,雄安不舍晝夜、昂揚奮進,規劃編制取得重大進展,一批基礎性重大工程項目啟動實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漸次展開……
兩年來,雄安穩扎穩打,保持耐心,集中力量啃硬骨頭,打攻堅戰,有效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不斷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改革創新……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站在新世紀的地平線上,人們可以充滿信心地展望——21世紀看雄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