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宜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與支付寶合作共建的“未來醫院”,可通過迷你型醫保自助機掛號、繳費
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8月19日,美國權威商業組織“商業圓桌會議”發表了一份“企業宗旨宣言”,聲明股東的利益不再是企業的首要關注點。
包括亞馬遜、美國航空、摩根大通等在內的超過180家美國企業共同簽署了這份宣言。“商業圓桌會議”首席執行官喬什·博爾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一家企業的目標是服務好包括消費者、員工、社區以及股東在內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從長遠來看,如果你沒有很好地顧及消費者、員工和社區,你也無法維護好股東的利益。”
這改變了該組織之前維持了約30年的主張:企業的存在是為了服務股東。
聲明一出,即有人聯想到了阿里巴巴集團曾在華爾街引起爭議的價值觀表述:“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有人認為:曾經不被華爾街理解的中國企業的價值觀,終于被美國公司采納。
思考企業在社會發展中的角色定位、定義企業的責任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美國頂尖企業在多年的探索后,最終選擇回歸客戶和社會,與企業的社會屬性息息相關。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認為,企業的宗旨必須存在于社會之中,企業是“創造客戶”而不是“創造利潤”。
如今,消費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消費市場穩中有升,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1%。這一過程中,企業一邊用產品和服務拉動了內需,一邊被不斷擴大的消費市場倒逼、進一步拓展思路以滿足市場需求。
覆蓋一線、新一線、二線等城市主城區的“盒馬鮮生”超市,把門店周邊3公里內的居民住宅區定義為“盒區房”。“3公里理想生活圈”內的住戶可選擇到店“全球生鮮一站式購齊”,或享受最快30分鐘免費配送到家的服務。越來越多講究“品質生活”的人正在體驗類似的便捷。
馬云說,阿里巴巴應該有賺錢的能力,但絕不應該成為一家為賺錢而存在的公司,阿里巴巴的終極使命是解決社會問題。
在阿里巴巴公布的2018年社會責任賬單上,除納稅外,“支持中小企業”“創造就業”“助力脫貧”也成為了關鍵詞。
事實上,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平臺,已成為創造就業的重要力量。2019年4月1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正式發布13個新職業信息。其中,數字化管理師、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運維員等超半數類別的新職業,都集中在這一領域。
一直以來,以各大跨國企業為代表的商業巨頭們都在積極探索企業的良性生存之道,一味地“逐利”顯然不是長久的法則。
美國《財富》雜志2019年初的一項調查顯示,有41%的世界500強企業CEO表示,幫助解決社會問題應當成為“企業核心經營戰略的一部分”。
這與中國企業當下的訴求一致。
由《中國經營報》主辦的“2019中國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于8月27日在北京召開,“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創新”和“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道”成為論壇的焦點。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于2015年發布,闡釋和部署了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如何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從而進一步促進社會發展。
武漢市民于2019年3月率先體驗到了“全流程在線就醫”服務。這個名為“未來醫院”的項目由武漢市中心醫院聯合阿里健康、支付寶共同啟動。市民通過在支付寶上綁定就診信息,可在該院實現“無卡就醫”,享受掛號、候診、診間繳費、在線檢查報告查看等一系列服務;遠程視頻復診服務更可以讓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足不出戶接受復診,醫生開好處方后,還有配送人員送藥上門。
如果說阿里20年給外界留下了哪些獨特的印記,應該就是向世界證明了價值觀對一家企業竟然能發揮如此大的作用。
“互聯網+醫療”將醫療服務從院內場景延伸至社區和家庭,是企業服務和社會需求高度融合的有力舉措。
與此同時,企業也要對利益相關者和環境負責,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環境協調統一。
馬云曾在公開場合總結過阿里的堅守之道。在他看來,一個企業能做得多大,在于企業能解決多大的社會問題。解決的社會問題越大,責任就越大,企業自然也就變得越來越大。
比如支付寶上的“螞蟻森林”,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解決人人參與低碳生活的問題。用戶通過步行、地鐵出行、在線繳納水電煤氣費、網絡購票等行為積累自己的“碳賬戶”,支持該項目在荒漠化地區種下一棵棵真樹。相關數字顯示,截至2019年8月底,“螞蟻森林”用戶達5億,累計碳減排超過792萬噸,種植真樹1.22億棵,種植總面積超過168萬畝。反過來,該項目也為企業贏得了良好的用戶基礎。
通過創新經營和實踐可持續發展,中國企業正探求在全球經濟發展大背景下更具競爭力的道路。
據悉,有若干家成員企業缺席了美國“企業宗旨宣言”簽署。對于如何平衡股東利益與客戶、社區需求之間的關系,他們可能仍心存顧慮。
企業的發展需要盈利,放棄“股東第一”并不意味著對股東置之不理。在建構合理運營機制的過程中,需要尋找平衡點。
作為世界知名的快時尚品牌,“不夠環保”一直是H&M致力改變的公眾形象。H&M天貓旗艦店面向公眾開展了“舊衣回收”數字化公益項目:通過“閑魚”平臺完成在線回收操作,快遞員上門取走舊衣服后,消費者還可領取一張H&M天貓旗艦店優惠券,激勵消費者支持環保的同時,也為銷售實現引流。
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則為企業謀求全面實現自身價值提供了思路的引導和實施的便利。
2019年7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了《中國信息無障礙發展白皮書》,指出個人信息終端應支持殘健融合功能,如企業依據標準開發無障礙手機產品,其系統配置及出廠必備軟件支持無障礙要求,支持非視覺驗證碼、圖片控件文本注釋、大字體顯示等無障礙功能。
以淘寶的“讀光OCR”功能為例,視障人士不僅可以聽到頁面上的文字,原本只存在于圖片里的款型、面料、清洗及保養辦法等信息,都能通過OCR進行語音轉化,實現“聽圖購物”。
到2016年,淘寶上的殘疾人網店創造了123億元銷售額,共有246萬殘疾人進行了網購,規模達到了221億元。不被關注的群體、不被滿足的需求,一旦爆發,也意味著巨大的機會。
如果說阿里20年給外界留下了哪些獨特的印記,應該就是向世界證明了價值觀對一家企業竟然能發揮如此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