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英

魏有華在書房中
15平方米的書房里,一張大方桌“盤踞”中央,上面擺放著厚厚的幾摞老地圖和一個地球儀;一面墻上掛著幾幅鑲著鏡框的老地圖,以及一幅寫著“地圖文化博大精深”的書法作品,另外三面墻是快頂到天花板的書柜,滿滿當當裝著的,也是各種地圖及相關資料。
這是北京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地圖收藏家魏有華的小世界,有他近40年來收藏的3000余件地圖藏品,絕大部分都和北京有關。每天,他都會花幾個小時在這個私家樂園里和這些寶貝親密互動。在地圖里,他能看到國家大勢、百姓生計,還有他熱愛的這座城市的驚人變化。
魏有華出生于1949年6月,是共和國的同齡人。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從北京傳遍世界,中國和北京都步入嶄新的時代。魏有華因此對了解北平解放時的歷史面貌情有獨鐘。
他有一件心頭至寶,收藏于2004年,曾為其先后奔波于各收藏市場達10年之久。1949年2月發行的“解放版《北平內外城全圖》”,是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張城區圖,由邵崇越編著、陸潔清發行,4開紙大小,“解放版”三個隸書紅色大字印在了大標題的正上方。為防止老地圖氧化、受潮,他將其保存在塑料套封里,輕易不肯拿出來示人。
這張地圖以老北京內外城為輪廓,標注著老北京城墻、城門和城區的名稱,內城板塊被劃分為一至七區,外城分為一至五區,俗稱“內七外五”,故宮一帶屬于“內五區”。和今天相比,當時全市的轄區范圍并不算大。
此后多年,北京市屬范圍多次調整,城區名字也時有變化。
1958年,北京大規模擴容,原屬河北省的大興、通縣、順義、良鄉、房山、懷柔、密云、平谷、延慶9縣和通州市劃歸北京市管轄, 史稱“九縣一市進北京”。后來為人們熟知的“東城、西城、宣武、崇文”四大中心城區的名字也是在這一年首次同時出現。
這一年,原本為河北大興人的魏有華變成了北京大興人。他一直想收藏一份當年的北京城行政區域全圖,紀念這一人生中的重大轉折,但由于那幾年極少公開發行此類地圖,至今未能如愿,此事成為他心頭的一件憾事。
2010年北京發生的一件大事也和魏有華的個人生活息息相關。當年7月,為推進首都功能核心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推動公共資源的均等化配置,北京“四區并二”,正式宣布將原宣武區與原西城區合并為新西城區,將原崇文區與原東城區合并為新東城區。
魏有華密切關注著這一事件在地圖上的反映,發現次月發行的《北京交通游覽圖》上已經看不到宣武區和崇文區的名字,他立即將其納入收藏,并鄭重在上面標注了一行字——“北京核心行政區劃調整第一圖”。
“解放后北京公交系統有18條線路,70年間發展到上千條,我們國家不簡單啊!”

魏有華收藏的“解放版《北平內外城全圖》”
作為老宣武人,從個人感情上,魏有華心里很舍不得宣武,但他坦言,“合并是從大格局出發,有利于統一管理,融合各方優勢,促進大發展,這是好事。”他舉了個例子,北伐戰爭勝利之后,東北三省變成了九省。“為什么呢,因為剛接管過來不好管,所以要由大劃小。合并則是由小劃大,是治世之舉。”
在光緒年間的老北京地圖上,最顯眼的交通設施是從正陽門前橫穿而過的京奉鐵路,到了民國初年的地圖上,老北京城已經出現了環城鐵路……
北京交通圖是魏有華收藏的一條主線,在一張張地圖上,城市交通的變化發展一目了然。
魏有華攤開一張2019年1月發行的《北京地鐵公交游覽地圖》,這是一張當下最常見樣式的交通圖,正面是地圖,背面則按序號列出了每條線路的途經站點,包括從1到9打頭的各路普通公交、特字頭公交、快速公交、直達專線和地鐵線路等,密密麻麻印了整整一大頁。其中,1路公交車路線從“老山公交場站”至“四惠樞紐站”,共計28站。
“我曾經一行行數過,全部公交線路加起來超過一千條。”魏有華說。
而在“解放版《北平內外城全圖》”上,左上角列出了當時的全部公交線路,一共7路電車和11路公共汽車,共計18條線路。當時,1路公共汽車從“前門站”至“交道口站”,一共9站。
魏有華感慨:“解放后北京公交系統有18條線路,70年間發展到上千條,我們國家不簡單啊!”
地鐵也是北京交通建設的亮眼成就。在一份1980年1月出版的《北京市區交通圖》上,魏有華第一次見到地鐵出現,這張圖整體呈粉色調,標價0.11元,正面下方的一個小區域里標注著當時的地鐵線路,呈一字型,共17站;現在的“和平門站”和“公主墳站”在當時的名字分別是“新華街站”和“立新站”。
北京地鐵建設始于1965年,這也是中國的第一個地鐵系統,第一條線路僅17站,全長23.6千米。至2018年底,它已發展為由22條線路、391座車站組成的一張四通八達的地下網,運營里程637千米,覆蓋北京11個市轄區,年客運量超過38億人次。
魏有華曾工作多年的地方“太平街”如今已被地鐵環繞:往北是7號線的虎坊橋站,往南是14號線的陶然橋站(建設中),往西是4號線的陶然亭站,往東是8號線的天橋站,各方向直線距離均不超過1.5千米。
那些年北京交通發展迅速,出現大量立交橋,私家車數量也急劇上升,因此出現了此類為駕駛員量身定制的服務地圖。“在沒有手機導航的年代,實用性非常強。”
而從他的老家、當年還曾屬于河北的大興區魏善莊到達北京南二環內的太平街,乘坐一趟遠郊專線公交再換乘一趟地鐵即可,用時只需約1小時45分鐘。
談及老家的變化,魏有華又興致勃勃拿出一份2018年1月出版的《北京市全圖》,瞇著眼睛在南端找到魏善莊的地名,手指下滑兩厘米指著一處對本刊記者說:“看,這是什么?”
這是一個帶著飛機圖案的地名——“北京新機場”,后面用括號標注著“在建”。新機場現在的正式名字叫“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資800億元,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1億人次,建成后將是世界最大的空港。2019年6月30日已完成竣工驗收,9月30日正式投入運營。
梳理自己的地圖藏品時,魏有華一個很深的感觸是“地圖離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近了”。
他介紹,從清末民初開始,地圖才允許有關測繪研究單位管理,此前一直為統治者和軍事將帥所掌控,“和老百姓之間有一種距離感”。新中國成立之后,它逐漸走入了尋常百姓家,為民所用、服務生活。
“出門有旅游圖、導游圖、交通圖,購物有購物圖、導購圖、指南圖…… 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吃穿住用行,地圖已經成為家庭和個人工作、生活、學習不可或缺的必備品。”魏有華說,地圖種類的由簡到繁,是老百姓生活的水平提高和豐富多元的見證,尋常的物件上,都打上了時代的標簽。
在1989年4月發行的一張名為《北京便覽》的地圖上,按衣食住行劃分為四幅小地圖,分別是北京市的商業區及大百貨商場示意圖、著名飯莊及風味餐館分布示意圖、賓館飯店旅館分布示意圖和郊區公共汽車交通示意圖,邊欄里則列著數十種北京特產。
“這是因為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發展,大家兜里有錢了,對吃喝、購物等要求提高了,才會出現這種地圖。”魏有華說。
2004年的一份《小店物語——北京小店地圖》,挖掘出眾多新奇有趣的小店,并將實地探訪中的親身感受詳盡記錄,見證了人們更為個性化的生活需求。
1995年出版的《北京市區立交橋行車導向圖》也是魏有華藏品中較為獨特的一件,這張標價3.5元的地圖印數達10萬張,由北京市政工程管理處和中國地圖出版社共同編制,收錄了當時北京市46座立交橋的行車示意圖,將立交橋的上、中、下、底四層分別用粉、橙、紫、黃四種顏色填充,并用多個箭頭標注、示意,一目了然。
那些年北京交通發展迅速,出現大量立交橋,私家車數量也急劇上升,因此出現了此類為駕駛員量身定制的服務地圖。“在沒有手機導航的年代,實用性非常強。”
2003年4月28日的《北京現代商報》附贈的一份《北京市汽車維修規范服務企業指南圖》,將北京市的汽修網點逐一標注,同時印有汽車配件、耗材、維修廠廣告。魏有華說,這張圖作為報紙的贈品,既方便了讀者,報社還能獲得廣告收益,讓人感受到了市場經濟的脈動。
商品房交易火爆時期的《北京居民購房指南圖》、農家樂風靡時的《北京郊區采摘度假圖》、見證文博事業發展的《北京地區博物館分布圖》……通過獨特的地圖文獻系統,魏有華將北京市民數十年來的生活變遷盡收眼底。

北京街景
雖然如今很多人都使用手機地圖,但他覺得,“紙質地圖為城市保存的歷史,是電子地圖不能比擬的。”
1981年,一張1971年版的《北京交通圖》引發了魏有華的興趣,為他打開了地圖世界的大門。興趣的觸發點是上世紀60年代后期北京轟轟烈烈改地名,時代的烙印也反映在地圖上,如“景山后街”改為“代代紅路”,“張自忠路”改為“工農兵東大街”等。
那張圖購于跳蚤市場的地攤上,花了兩毛錢,當時“純屬個人喜好,就圖一個樂”。但很快他就被地圖的魅力所折服,興致越來越高,逐漸上了癮。
魏有華的收藏能聚沙成塔,成為民間收藏北京地圖的一位“大戶”,得益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大量的機關團體擴建搬遷,許多老物件、老資料流入潘家園和報國寺等舊貨市場。“最初舊貨市場擺地攤,就是拿張報紙或者一塊布往地上一鋪,早上三四點鐘就開門了,去那兒淘貨都得自己帶手電筒。”但這是收藏家們的樂園,魏有華樂此不疲,“我騎著一輛自行車,經常幾圈溜達下來,兩個布口袋就撐得鼓鼓囊囊滿載而歸了。”
他的藏品有幾毛錢的,也有幾萬元的,時間最早的一件為清代中后期的地圖,為淘到這些寶貝他挨過凍、上過當,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但每找到一件中意的東西,他都得到了莫大的歡喜,覺得生活非常充實。
10年前的一次展覽,讓他在個人樂趣之外,感受到了一種沉甸甸的社會責任。
2009年,為紀念北平和平解放 60 周年,一場老北京地圖資料藏品展在報國寺舉辦,50余幅北京老地圖均來自魏有華的收藏。參觀者絡繹不絕,紛紛感嘆以一個獨特的視角重新認識了北京城。專家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是一個讓人們精準地、詳細地、全面地了解北京歷史變遷的平臺。”
從此,魏有華開始有意識地從收藏圈里走出來,希望讓更多的普通百姓分享到這些珍貴的資料。
“地圖是個系統工程,承載了很多的科學和內涵,這些寶貝背后是老北京的文化,應該把它傳承下去。”他說。
2011年,魏有華出版了圖書《地圖的收藏故事》,講述收藏經歷中的故事,受到歡迎,但里面涉及的只是其藏品中的極少數,他現在的愿望是按年代梳理藏品,按系列出版一套圖冊,讓更多的人通過他的收藏了解地圖的精彩之處、了解地圖背后的北京城。
他現在每天都花時間做梳理工作,有時候一整天都會“泡”在書房中,已經詳細梳理出了200多張地圖的資料。
“國家現在越來越好,日子這么好過,我吃喝不愁,不圖別的,就希望把這件事情做好,這是我的心愿。” 魏有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