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亮

江蘇蘇州
城市之間存在多重交互關系,既有競爭和趕超關系,也有學習和效仿關系。通過相互學習,城市之間取長補短,并促進政策創新在更大范圍傳播和擴散。城市之間的相互學習也有助于降低政策創新成本和風險,并推動城市之間的良性競爭。
筆者研究發現,城市之間的相互學習日漸升溫,學習網絡也越織越密。深圳、杭州、蘇州等“明星城市”為其他城市效仿,一些“海綿城市”則熱衷于向其他城市學習。但是,也有一些城市既得不到其他城市的關注,也不向其他城市學習。
城市學習如火如荼,但個中問題也不少。概括來說,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學而不實、學而不明、學而不準、學而不思、學而不用等方面。
不少城市學習是蜻蜓點水,只學了皮毛,為將所學真正用于工作實際,這同考察學習的時間短和深度不夠有關。我們監測的數據顯示,九成以上的城市學習是一次性和不超過一天的,而且往往同時安排多個考察點。盡管城市管理者會安排后續對接和跟進,但是學習深度仍然不夠。這導致城市學習難以深入到具體的操作層面,往往停留在概念和理念層面,存在學而不實和虛假式學習的現象。
其次,不少城市為學習而學習,并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去學習。一方面,有的地方看到其他城市在積極學習,于是也效仿著去學習,希望不被別人視為不思進取。這些城市的政策學習往往缺乏前期需求分析和合理設計,學習過程也是敷衍了事。另一方面,一些地區對城市學習存在錯誤認識,認為考察學習就是換種形式的休假和福利。所以,這些地區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不認真和不扎實的問題。
再次,有些城市找不準學習對象,存在匹配不精準的問題。城市管理者主要是通過新聞媒體和口口相傳等渠道了解兄弟城市的政策創新,這使其在確定學習對象時沒有把握。一些地方政府熱衷于夸大宣傳華而不實甚至子虛烏有的政策試點,但是這些人為刻意包裝的“盆景”和“樣板”沒有經過嚴謹評估,往往并不適合其他地區學習。一些城市考察后發現所學對象的宣傳同實際狀況和自身情況都相去甚遠,或是自己無法提供類似的平臺和資源,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一些城市學習之后并不去認真思考政策背后的動因和情境,經常采取簡單粗暴的“拿來主義”,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城市的政策,導致城市之間在政策方面越來越趨同,城市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不利于城市特色的發展。
還有不少城市在學習之后沒有采取實際行動,學而不用的現象比較突出。很多城市學完就忘,學習的知識并沒有轉化為實際政策,尚未做到知行合一。并非所有的政策學習都必須要轉變為實質性的政策變革,畢竟知識的轉化和運用有許多形式并要經歷很長時間,但是,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考察,而不將所學知識內化和運用,那么城市學習就是徒有其表。
城市學習的真正目的是學以致用,通過政策學習去推動政策變革和創新。城市之間學習的本質是看到差距、明確方向和找到答案,通過學習激發競爭的熱情,并基于學習獲得解決政策問題的精準方案。城市之間的學習不完全是具體措施的學習,而更多體現為管理理念和政策哲學的學習。城市主政者要做“理性的顧客”,學習真正成功且合適的政策,并求同存異地推動政策創新在本地落實。
城市之間的學習不完全是具體措施的學習,而更多體現為管理理念和政策哲學的學習。
城市學習存在的這些問題,使學習型城市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打造好學習型城市,需要在各方面予以推動。
首先,要充分認識城市學習的重要性,進一步促進城市之間的政策學習。一些領導干部錯誤地認為學習是一種時間和人力的浪費,這使許多公務員超負荷運轉而無暇學習,但是在工作時又遇到本領恐慌。國際上通常認為公務員要有5%的工作時間用于學習,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情勢。為城市管理者提供適當的學習機會,對于城市政策創新和管理變革都助益良多。
其次,城市之間要開展全方位的政策學習,學習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而不僅限于實地考察學習。實際上,考察學習成本很高,不僅使接待人員疲于應付,對考察人員也有很多挑戰。通過媒體報道、內部交流、經驗分享、專業協會等方式和渠道,都可以實現城市之間的政策學習。中國獨特的干部交流和掛職鍛煉制度,為城市學習提供了制度性平臺,使許多政策創新可以事隨人走,對此各地應好好加以利用。
再次,要推動多層次和立體化的政策學習,使城市學習真正落地生根。如果城市政策學習僅限于高層領導的短期考察,那么就難以使城市學習走向深入。只有讓各級黨政領導干部都能參與學習并形成共識,才有可能使所學知識更廣泛地應用于實際。否則,高層興奮、中層梗阻、底層茫然,就會使政策學習走樣。最近一些城市之間的學習令人關注,比如青島市政府今年派出上百名中層干部,到深圳市的企業掛職半年,希望通過這種深度學習為其新舊動能轉換儲備知識和培訓干部。類似的做法值得提倡。
最后,要推動城市之間構建知識共享平臺。比如,可以效仿“學習強國”的做法,建設城市之間政策學習的知識共享平臺,推動城市之間的虛擬學習和定制化學習。一些智庫也可以基于循證政策理論,開發城市政策創新案例庫和知識庫,為城市提供可以反復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共享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