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
近年來,“抑郁癥”這個字眼頻頻躍入大家的視野,越發引人關注。抑郁癥是一種情感障礙性疾病,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導致自殘、自殺行為。資料顯示,抑郁癥引起的自殺行為是目前世界上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約15%的抑郁癥患者死于自殺。在世界十大醫療疾病負擔中,抑郁癥排名第四。科學家們在研究中發現,人們會患抑郁癥,也許不一定是腦子出了問題,而有可能是腸道菌群,也就是現在常說的“腸腦”出了問題。
那么,影響抑郁癥發病的因素有哪些呢?專家認為,抑郁癥的發病機制非常復雜,一般認為是由社會、環境和個體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腸道微生物可能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人體腸道中有數量驚人的微生物種群,專家估計存在著超過10的14次方的腸道菌群,相當于人體全身細胞的10倍之多。這些微生物種群在繁衍過程中不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但不限于遺傳和人的年齡、性別、飲食種類、生活方式等等。
早在1920年,醫學界已經有人提出“腦一腸軸”的概念。科學家發現大腦和腸道之間存在有一個雙向通信系統,使大腦和腸道能夠互相影響。研究發現,腸道疾病、腸易激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往往會同時伴有焦慮/抑郁情緒;而焦慮/抑郁患者也可能伴有消化道問題。隨著對腸道菌群調控功能了解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認為,腸道菌群不僅能夠調節腸道功能,還能影響人類大腦的活動甚至行為,甚至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在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與人類宿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宿主的腸道提供了菌群生長所需的環境,而腸道細菌為宿主體內的穩態提供幫助。因此,缺乏健康腸道菌群可能會導致人體的穩態失衡,并最終導致疾病。
進一步研究發現,腸道和腦之間的信號可以沿迷走神經傳遞,迷走神經是連接二者的高速公路。201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益生菌可以作用于健康小鼠的中樞神經系統,使其y-氨基丁酸受體表達降低,抑郁行為得到改善;而這些效應在切斷迷走神經的小鼠身上不能觀察到。在最近的一些實驗中,研究人員通過移植腸道菌群,能使一些焦慮不安的小鼠變得大膽,讓羞怯的小鼠變得喜歡與其它小鼠交往;而移植了抑郁癥患者體內細菌的小鼠,也會表現出抑郁的癥狀。還有一些對人類的小型研究表明,在飲用含有益生菌乳的飲料的3個星期后,原本情緒不佳的志愿者情緒明顯改善。而另外一項實驗表明,在飲用了含有瑞士乳桿菌和長雙歧桿菌益生菌的混合物30天后,焦慮/抑郁患者出現了對于焦慮和抑郁癥狀的良好改善,并發現宿主體內的應激激素水平也有所降低。
綜上所述,腸道微生物似乎能夠影響比我們所想的還要多的人體系統和健康水平。腸道微生物可能通過腸一腦軸影響宿主的腦行為,甚至心理狀態。它們借助于神經遞質、代謝產物、免疫信號,甚至基因表達等,通過神經途徑、內分泌途徑、免疫途徑等來與宿主的中樞神經系統進行交流;而人們的行為也能影響腸道中的微生物,比如通過食物種類來改變它們,促進自身腸道中健康的微生物族群的培養。其中飲用帶有益生菌的酸奶,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
專家強調,抑郁癥可能會影響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典型癥狀是情感低落、興趣和愉快感缺乏及意志行為減退,患者難以感覺到歡樂,經常會出現不適宜的負罪感、自殺念頭、注意力不集中、失眠、食欲障礙等癥狀。因此,一旦這些癥狀持續三個月以上,就應當提高警惕,并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當然,也可以試試飲用含益生菌的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