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廉
中醫藥應用于美容保健己有2000多年歷史。西方美容方法在我國的流行過程中,也融入了許多中國的傳統方法。現代在護膚品的生產過程中,越來越崇尚天然制劑,中草藥的使用備受重視和推崇。許多進口的高檔護膚品中也往往加入了中藥成分,如人參、珍珠粉等。有護膚美容保健作用的中藥品種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人參味甘、微苦,性溫,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寧神益智等作用。人參能使皮膚毛細血管充血,加強皮膚血液循環,增強細胞活力,增強毛囊的營養供給及毛發的韌性,有較好的美容和生發效果,對面色不好、皮膚粗糙、須發不生者有較好功效。
珍珠味甘、成,性寒,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有美白、潤膚解毒、收斂生肌等功能,對改善皮膚的衰老狀態有良好作用。
白芷味辛,性溫,其氣芳香。有祛風、化濕、消腫、止癢、抗真菌等功效。用于防治脫發、生須眉、去粉刺、養顏色、潤肌膚、止瘙癢、去垢膩、治雀斑,對抑制黑色素生成、增強皮膚的免疫力與抗病能力有較好功效。
白術味甘、苦,性溫,有補中、益氣、化濕、固表等功效。《藥性論》稱其“主面光悅,駐顏、去黑”。現代研究有抗氧化作用,可延緩衰老。
茯苓味甘、淡,性平,能補脾益心、利水滲濕,有美白、化濕、護膚等作用。古藉載,白茯苓為末,和蜜為膏,敷面上可除面瘡和雀斑。
甘草味甘,性平,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藥性等功效,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用于美容,有解毒、美白、護膚、保護黏膜等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有養血生血、祛瘀生新等作用,對保護與恢復而部紅潤、抑制黑色素生成等有良好功效。
黃芪味甘,性溫,具生發之性,有補氣升陽、護膚固表等功效,可增強皮膚SOD的活力,抑制自由基對皮膚的損害等作用。
白芨味甘、苦,微寒,質粘而澀,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等作用。外用可潤滑肌膚,除面上瘡。
三七味甘、微苦,有止血、化瘀、消種、止痛等功效。有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起到改善面容、烏亮須發、減輕因血瘀而引起的面部色素沉著等作用。
如古代《必用全書》中“金國宮女八白散”,就由丁香、僵蠶、白牽牛、白蒺藜、白芨各100克,白芷33克,白附子、白茯苓各16克,皂角(去皮弦)3錠,綠豆少許組成。用于洗面,有潤澤皮膚、增白、去垢膩、止皮膚瘙癢等功效,可使皮膚白膩如玉,治療痤瘡、粉刺等。《景岳全書》中的“連子胡同方”則由白芷、甘菊花各10克,珠兒粉16克,白果20個,大紅棗15個,豬胰子一個組成。將上藥搗爛拌勻,以蜜與酒適量純化,再加入蒸籠蒸過。每晚擦面,清晨洗去,可治雀斑。
現代在油性皮膚的護膚品中,常加入薄荷、黃芩等,可清除內熱,防止痤瘡生成;在干性皮膚用品中,加入人參、珍珠粉等,可增強皮膚活力。使用人參、珍珠面膜可改善粗糙的皮膚;加入白芷、當歸、川芎的護膚品,可抑制黑色素的生成;等。此外,桃仁、杏仁、百合、白芍、首烏、白蘞等也是常用的美容佳品。
中醫美容特別重視內部調理,從調理臟腑人手,達到美容抗衰之目的。中醫認為“肺主皮毛”,“心主神明,其華在面”,“脾主肌肉,其華在唇”,等,表明皮膚、容顏與臟腑的密切關系。中藥在化妝品中的應用,不只是單純的化妝與護膚,掩蓋皮膚的年齡,而是從內到外促進整體與體表的正常發育與代謝,防止肌膚衰老,美化肌膚。
在美容按摩方面,西式按摩手法淺而輕柔,可增強按摩膏對于淺表肌肉皮膚的滲透。而中式穴位按摩則可加強對深層肌肉、血管、神經的刺激,可通過按摩穴位,使面部氣血充盛,皮膚得到滋養。兩種按摩方法并用,內外相應,可使面部按摩達到更好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