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
針對靶點精準打擊
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將精準醫療的研究和發展列為重中之重。今年1月,國家癌癥中心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癥統計數據。目前,惡性腫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平均每天超過l萬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年惡性腫瘤所致的醫療花費超過2200億,防控形勢嚴峻。
“抗癌駛上精準治療‘軌道,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基因檢測、生物信息及大數據科學集成的新興醫療模式。”亞洲臨床腫瘤學聯盟主席、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理事長李進教授強調,精準治療的模式已經已經完全顛覆了傳統依靠化療、手術、放療等單一手段的抗腫瘤治療方式,臨床上通過靶點治療,特別是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放療、化療甚至和各種靶向藥物聯合,均獲得了巨大成功。
李進教授強調,目前已經清楚地知道某些腫瘤基因突變類型、靶點等在細胞內的分布,據此給予針對性的分子靶向治療,這就是精準醫學,也是精準腫瘤治療的內涵。同時開發藥物對這些靶點進行抑制或者滅活,達到控制腫瘤的目的。隨著精準醫學理念的發展和開發,腫瘤的治療更精確,更低毒,療效更好。
乳腺癌按慢病管理
目前觀點認為,晚期乳腺癌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按照慢病來進行管理。
“只要患者經濟允許并能耐受,內分泌治療聯合靶向治療,應作為維持治療最重要的選擇予以考慮。”國家新藥(抗腫瘤)臨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徐兵河教授指出,聯合治療療效高、起效也快,越早內分泌聯合治療患者獲益越大。目前,迫切需要集合各方力量共同發起一些設計良好、高質量的臨床試驗,以尋求晚期乳腺癌的最優治療策略與最佳藥物選擇。
“近10年來,多項國內新藥研發取得了重大進展。在維持治療方面,最為關注的可能是維持化療,包括聯合化療方案的維持,聯合化療后改為單藥序貫維持,還有換藥維持。”徐兵河教授總結了乳腺癌藥物臨床研究未來的四個發展方向,即尋找乳腺癌發生、發展的關鍵基因;更方便、準確的預后因子檢測;基于基因水平的研究設計以及基于大數據融合發展。
40歲后應精準篩查
“有某種癌癥家族史的人,在40歲后最好做一下精準防癌篩查。”海峽腫瘤精準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00醫院腫瘤科主任陳曦主任醫師介紹說,現階段,基因檢測也已成為臨床疾病診斷、靶向治療的重要技術,通過抽血檢測出是否攜帶有癌癥易感基因,篩查患癌風險高低,或者幫助早期發現癌癥。
針對有些患者對出國治癌的誤解,陳曦主任醫師特別提醒,在新藥研發方面,我國的確是與歐美發達國家有差距,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國常見癌癥的治療水平并不遜色于國外。國務院宣布進口抗癌藥零關稅后,國內診療的優勢更加明顯。
此外,有些晚期惡性癌癥,可以嘗試新藥臨床試驗,不僅給患者提供了一個免費治療的機會,也從新療法中得到目前國際上最好的治療。目前新藥臨床研究國內外幾乎同步,但患者切記要到有資質的正規醫院嘗試新藥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