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霞
教育的定義有很多種,筆者以為“教育”也指成長。
為了引起更多的注意,被忽視、冷落的學生有時愛展現壞毛病。如果教師缺少中醫式的“望聞問切”的智慧,有時就會出現更壞的結果呢。
想深一層,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也許就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我們班主任應當善待他們,愛護他們。要知道“壞”學生不一定是真壞,由于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階段,是非觀念尚未成熟,對一些問題有不正確的看法或錯誤的做法,是難免的。青少年兒童總是有向善向上的本質,需加以保護,相反,不能因為他們犯錯誤就把他們當作“壞”孩子。
例如,不愛惜公物,甚至破壞公物,教師要善于深入調查分析理清緣由,見仁見智,幫扶改正。如果為了泄憤或報復同學而故意破壞,就要與他靜心溝通,讓學生明白公私分明的重要性,心有不快,可以找老師或要好朋友聊一聊,轉移不快;如果為了得到老師的關注或稱雄霸市而故意破壞,就要與他推心置腹,講清要害,可以摒棄愚蠢,學點智慧;如果為了喜新厭舊或代人出頭而破壞,就要與他分清主次,弄清忠奸,可以學學法律,明確責任……總之,要讓他們明辨是非。
出現壞毛病大多是心理而非道德問題。如班上有幾個學生有段時間,每天早餐都剩下一些早餐,嚴重浪費糧食,另外幾個學生馬上跟風,偶爾還聽說他們挑釁班中的其他學生,甚至粗言穢語,口無遮攔。
一天,一位學生給我寫紙條,希望我對“惡”人嚴懲不貸。那天晚上,我輾轉反側,心想,犯錯誤的學生,也許不是他們“惡”,也許只是好奇心、表現欲在作怪,而非道德本質;或許孩子犯錯是迫切想得到理解和幫助,所以不能粗暴的當眾批評和懲戒;或許“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想法;或許他們特別需要教師種種貼心的愛……
第二天,我特意避開班上的同學,對他們進行個別思想教育,有的在走廊里,有的在樓梯旁,有的在小道幽靜處,有的在……這樣聊天心意近了,也少了敵對恐懼,多了互相信任。時光流逝,經過不同程度的私聊,果然被我猜對了,他們就是為了引起老師、同學的注意,希望有人愛。換種說法就是博取關注,增進友誼。而后,我一一跟蹤家訪,發現他們在家缺少親情,缺少關愛……于是,我個別對待,趁機邀訂承諾,以觀后效,促使他們在“承諾”中發現不足,如節約糧食,監督他人,愛惜自己愛惜他人,讓他們看到希望,糾正錯誤!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庇浀冒嗌嫌幸粋€經常往小賣部“跑”的學生。一次,有學生告訴我他又去了,我緊跟過去,一言不發,默默地盯著他看。他挺尷尬,心里發虛,悶聲不響地又跟著我回教室。路上,我們兩人誰也不說一句話。以后的幾天里,我也沒找他談話。不久,他主動來找我:“老師,你批評我吧!”我用數學經濟的思考角度說:“小賣部的零食賣不出去了,讓我批評你什么呀?”他開懷大笑。的確,教育心理真奇妙,一句話能說得人笑,也可以說得人跳。
以此反思,我們班主任老師要理智冷靜地給予關注,尊重個性,究癥探因;接納不快,保護自尊;給予時空,樹立榜范;善亮真美,摒棄丑陋;學會擔當,走向自律,追求最佳的成長效果!
總之,我們心心念念“直掛云帆濟滄?!?,卻忘了挫折與起伏才是人生的常態。沒有前進的內動力和空間,哪來厚積薄發的震撼?一個好的班主任老師,應當有足夠的耐心,給予每一個學生的每一次進步心理修正機會,并為學生的每一次進步感到由衷的高興,不管進步是大還是小。教師要有耐心,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明媚的陽光中追求真知,奉獻愛心,實現自我,感受成功。其實,學生正處于探索期、好動期,與其去訓斥不如打開心扉,冷靜尋找肌膚毛病的根源去破解它,用愛心、耐心和恒心去喚醒他們的向善向上的自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