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漯河 462002)
人文素養是醫學生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素養,正如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制定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所指出的,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同臨床技能一樣是醫學畢業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近年來,隨著醫技和診治水平愈加高超,人們反而卻痛惜地感覺到溫情的缺失和醫學人文素養的淪落,在當今中國尤其突出,由此引發的問題已相當嚴峻,嚴重影響著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水平。進入新時代,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醫學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緩解醫患矛盾的重要途徑。
現階段,我國部分醫學院校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尚有許多不足,有的甚至存在人文素養教育缺失等現象。究原因, 既有來自醫學教育體制方面的,又有來自醫學生自身的,還有來自醫學院校以及社會大環境影響等多種因素。
醫學教育體系著重學生的醫學知識教育,而輕視人文修養方面的教育,導致大部分的醫學生缺乏對人文素質知識的了解和認識,缺乏誠實守信和奉獻精神等基本品質,對待病人缺乏耐心、責任心,存在功利心等。
部分醫學院校在基礎學習階段設立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 大多存在課程體系偏窄,缺乏學科之間的融合、滲透,缺乏橫向聯系等,進入臨床實踐階段后基本不再設置人文必修課,這就造成了醫學人文課程與臨床實踐脫節,在臨床實踐中常出現醫學生缺乏醫務工作者應有的人文素養,溝通能力差,導致醫患關系不融洽。
首先、部分醫學院校醫學人文素養教育的師資結構不合理。
通過人文課程可以學習醫患溝通、醫學倫理道德、仁愛精神等能力和品質。但目前我國醫學人文素養教育的師資結構整體不合理,醫學人文教師缺乏專業的教師,多數為思想政治理論教師,而且教學方式偏重課堂講授,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實踐性和靈活性,沒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在實習階段,人文素養教育也非常重要。但部分醫學院校的帶教老師也少有系統的人文知識教育相關培訓,從而應影響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
其次、部分醫學生不重視人文素養知識的學習。
醫學生專業課負擔重,占據了大量時間,影響了人文知識的學習。除此之外,受到來自社會方面的壓力,很多醫學生對人文學習的輕視,對人文知識的興趣不足,也反映出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嚴重功利思想和實用主義,對自身使命的認識不夠。
當前,社會倫理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帶來很多新問題,人的倫理價值取向越來越多元多樣多變,人際關系也愈益復雜淡漠,誠信缺失、道德淪喪、功利主義、唯利是圖、工具主義等等,也不可避免地給醫學人文精神培育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提出了嶄新的課題。這種倫理價值趨向的變化也滲透到醫療衛生領域,嚴重影響著醫患關系,一些醫務工作者的人文素質與和諧醫患關系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醫學院校根據倫理價值趨向的變化有針對性地對醫學生進行醫學人文素養培育,培養他們的人文意識和正確的有益身心健康的倫理價值觀念。
醫學研究和服務的主要目標是不斷改善和促進健康,盡可能提升人的生命質量。醫學的發展進步,人們也日益深化了對健康的理解和認識,健康的范圍不斷擴大,從身體、心理、精神、道德健康,拓展到人、自然、社會彼此之間關系的健康等。從醫院到社區、全社會,從單純生理到社會心理,從單純的醫療到預防、保健、康復、醫療等一體化,從靠醫療衛生專門機構轉到靠多學科、各方面參與,這些是代醫療研究服務變化的趨勢。醫學的不斷發展,雖推動了醫學進步,也意味著給醫療衛生服務帶來更嚴峻的挑戰,特別是高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運用引發日益增多的社會、倫理、法律等新的問題,這就迫切需要醫學院校緊密結合醫學進步引發的這些新問題對人精神的要求培育醫學生醫學人文素養。
調查顯示,不同群體分析醫學人文素養培育現實困惑的出發點可能不一致,如醫學教師可能會從理性角度分析,醫學院管理人員可能從管理角度側重分析,而醫學生則會根據自身體會進行分析。醫學教師、教育管理者與醫學生之間對于醫學人文素養培育的現實困惑的認知存在一些差異。醫學教師和管理者從醫學人文精神培養的長遠發展考慮,分析問題更為全面,認為日益嚴峻文化生態環境、倫理價值取向變化、醫學研究服務對象變化都是高等醫學院校醫學人文素養培育困境的成因。醫學生學生則大多從個人感受、個人體會方面考慮,顯得較為主觀,認為醫學研究服務對象變化是醫學院校醫學人文素養培育中最現實的困惑,而對于日益嚴峻文化生態環境、倫理價值取向變化給醫學人文素養培育帶來的影響則理解不夠透徹。
新時代的醫療服務的模式轉變客觀上要求我們的醫學教育從單純對疾病治療的診治型醫學教育模式向“預防、治療、康復、保健四位一體的模式”和“群體主動參與的模式”轉變。新時代的醫療衛生事業要想在國際交往與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要求有大批富有創新意識、法律意識、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的新型醫學人才。這樣的醫學人才,只有通過醫學科學與醫學人文相結合的完整醫學教育才能培養出來。
醫學的對象是人,其本質為“治病救人”,它既是兼有科學屬性和人文屬性學問。醫學的不斷發展,對疾病的診治,從單純的看病擴展到看人、看人群、看社會再到看天及其關系;在微觀層面上,從看器官到看細胞、看分子再到看量子;診治日趨整體化和多元化發展,綜合病、人、群、天進行辯證施治,不斷探索和發現醫學規律,推動醫學進步,這就意味著給醫療衛生服務帶來更嚴峻的挑戰,特別是高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運用引發日益增多的社會、倫理、法律等新的問題,這就迫切需要聯系醫學進步,創新性的培育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
醫學分科日益精細化及其交叉綜合發展的趨勢,正在改變著醫學的工作方式。控制論、系統論等正在被引入醫學科研和醫療衛生實踐之中,醫學系統論被越來越多地認可、接納和運用,由大分子、細胞、器官、生理系統、個體、種群、生態系統、生物圈,從小到大、從內到外、由微觀到宏觀層層遞進,每一層都是這個大系統的子系統,每個系統又充滿著信息流、能量流和物質流。最新科技成果也越來越多地被引入應用,這必將引起醫學的重大革命,醫學分科愈來愈精細,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交叉、支撐越來越成為必要和可能,合作精神、團隊精神等人文精神在醫學人文素養培育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和重要。
培養醫學生生命情懷,是醫學人文素養教育的核心。通過多種形式的生命情懷教育和生命體驗,使醫學生領悟生命存在的意義,感受生命的偉大與渺小、堅強與脆弱;培養醫學生體恤悲憫之心,發自內心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關愛生命、幫助生命,在醫學教學、科研、臨床實習、社會實踐等全部過程中尊重、善待所有生命,包括醫學實驗動物、器官捐獻者及家屬、病患及家屬等等;培養醫學生樹立患者利益首位的意識,積極學習、掌握和選用適當的醫學技術,不斷積累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為生命個體提供最適宜的醫學幫助,實現醫學對生命的尊重、善意、幫助,促進人類身心健康和生命價值的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