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珍 孟磊
(山東省濱州市第一中學,山東濱州 256600)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最根本的創造力,是以孔子、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儒家文化為主體,經過5000多年歷史不斷在政治、經濟、思想等各類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發展而來的文化總稱。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近些年來,我國的傳統文化深受各類新興文化的融合與沖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愛國主義精神。足夠的知識積累還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很多知識積累到一定量,學生就能夠聯想到與這個知識點有關的內容,從而養成構建知識構架、學會分類學習的學習習慣與方法。面對應試教育下的語文學習,很多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中的滲透教育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內容能幫助學生從更多層面去學習和理解知識,使其獲得豐富飽滿的精神情感滿足。
新課改理念下,高中語文教材也在部分篇目上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不僅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題學習內容,還新增了很多古詩詞推薦背誦篇目,傳統文化在我國高中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同時,課程改革中也是將引導學生回歸教材學習作為重點,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扎實提升其文學素養的同時,把教學重點放在傳統文化中哲學、思辨、美與忠義等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和教授中,要求教師必須仔細并深入的品讀教材,還要學會引導學生從不一樣的文化內容中品讀出獨屬于自己的文化內涵。
如: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課文《師說》。課前,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其他渠道去了解一些這篇文章創作時的背景及與與文章或文中人物有關的一些逸聞趣事等,并讓同學們通過多次通讀全文試著剖析一下作者當時寫作的主要意圖。課間可以用情景教學方式或是角色扮演及互換以及演示性教學等方式,實現文章內容和涵義最大限度的還原,讓學生學會從其他角度去學習和領悟“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的真實意義。然后讓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去理解教師這一職業的現狀及現狀背后所深藏的社會現實問題,使學生明白教師高尚的的職業精神,讓其能夠從心底里學會尊師重道。
作品品鑒能力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知識積累量及學科素養的真實反映。想要實現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意義,教師首先要不斷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不斷的引導學生學會品讀和感悟作品的情感與意圖,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學習作品中所含有的歷史文化底蘊,進而使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很多作品,尤其是詩文中會出現大量的對偶、押韻等美的藝術,這對于提高學生作品品鑒能力和審美觀念有很大作用。
如:高中語文課本《登高》一文,教師在課前就可以讓學生通讀詩文,讓其自行思考和尋找這首詩中的詩眼題眼,詩文中出現的典故,詩中出現的修辭手法等。引導學生多讀多看,寫一寫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悟,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從語法和格律及抒情方式等方面去學習這首詩與其他詩歌的不同之處?!兜歉摺芬辉娭凶髡咄ㄟ^寫風、落木、悲秋等景象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窘境,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這些比較突出的描寫深入挖掘詩文背后隱藏的真實含義。
在學生學習《滕王閣序》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叫同學來分段朗讀課文,讓其能夠感受到作品中的韻律美和節奏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zhěn),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ōu)越”等。再進行深入的課文學習和挖掘。
很多傳統文化是與人們的現實生活相融合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傳統文化教學的過程利用一些課外文化活動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學會在實踐與生活中領悟傳統文化的內涵。
如:很多節日的來歷,與節日有關的人或文章,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制定一些相關的詩歌朗誦活動、話劇及猜謎對對聯活動等。像端午節時,教師就可以以“粽情”為主題來制定一個和端午節有關的詩歌朗誦比賽,讓學生去學習和了解屈原及與屈原有關的文學作品,還能通過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來感染和鼓舞學生,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像毛澤東的《七絕·屈原》(屈子當年賦楚騷,手中握有殺人刀。艾蕭太盛椒蘭少,一躍沖向萬里濤。)就具有很濃厚的近現代主義詩文色彩,更容易讓同學們理解和接受。
中華文化新時期的傳承與發揚離不開當代學生,只有不斷的激發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才能讓中華傳統文化經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然,傳統文化內涵深厚,也需要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才能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和認同感。各級教育部門應該注重對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知識體系的不斷培養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