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鐵山
[內容提要]基于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數據(CSS2013),從六個指標出發考察我國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現狀,并對就醫滿意度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表明:農業戶籍人口對于就醫的滿意度處于合理水平。統計分析可知一方面醫療服務對于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影響顯著,如就醫體驗、就醫機構的層次對于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正向影響;另一方面農業戶籍人口的社會認知對于就醫滿意度具有顯著影響,表現為農業戶籍人口的醫療安全感、政府醫療衛生服務評價、對醫生信任水平、健康滿意度、醫保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對于就醫滿意度均具有正向影響。建議從改進醫療服務與提高社會認知等方面提高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
隨著人們醫療需求的不斷提升,以及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因此針對農業戶籍人口的就醫體驗與感受開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建立現代醫療制度需要高度重視患者的就醫體驗,如看病難就是患者對于就醫的一種評價,所謂就醫滿意度,又稱醫療滿意度,多指實際就診與接受醫療服務后所得心理感受,可進行主客觀評估。如2013年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針對醫療服務開展全國性電話調查,運用五點量表調查所在城市當前醫療服務的整體水平滿意度,得出醫療服務滿意度平均值為3.09[1],另外一項針對城市間醫療衛生服務公眾滿意度調查發現城市醫療衛生設施滿意度要高于醫生與護士服務態度滿意度[2]。研究顯示醫療資源的稀缺性與不均衡性對于不同群體的醫療滿意度具有顯著差異,如體制內居民就醫滿意度更高[3],一般認為城市就醫滿意度高于農村,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可及性、舒適性、安全性對社區居民滿意度影響較大[4],一項福建的調查發現居民對基層醫療機構服務的便利性、費用和醫務人員服務態度滿意度最高[5]。針對新疆的調查顯示居民對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總的滿意度呈遞減趨勢[6]。
縱觀已有研究可知,一是學界對于就醫滿意度的測量多從單一指標出發,難以全面獲取就醫滿意度信息,對于就醫滿意度測量存在偏差;二是現有研究對于就醫滿意度的解釋多指向醫療因素,相對忽視了社會因素的認知作用,解釋力略顯不足;三是對于農業戶籍人口的就醫滿意度關注不足,眾所周知,就醫滿意度作為一種主觀認知,既涉及到醫療技術與服務,也是社會問題的體現,如醫患關系的緊張,醫患沖突的存在就是就醫滿意度較低的表現,從根本上而言農業戶籍人口對醫療機制的滿意度實則折射出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與醫療資源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為此,筆者擬基于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數據(CSS2013)①,將醫療技術與服務、社會認知等納入就醫滿意度范疇,從多維指標出發探討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現狀,并分析醫療技術與服務、社會認知等對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的影響,以為提高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提供借鑒。
1.醫療支出與保障與農業戶籍人口的就醫滿意度
隨著我國全民醫保水平的不斷提高,覆蓋范圍日益擴大等特點,老百姓的醫療獲得感明顯增加,研究揭示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實際受益的群體更可能對醫療制度更為滿意[7],而參合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總體上較為滿意[8],這說明日益完善的醫療保障對于就醫滿意度具有積極影響,據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1a:醫療支出對于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正向影響;
H1b:辦有醫療保險對于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正向影響。
2.醫療服務與農業戶籍人口的就醫滿意度
影響就醫滿意度的因素眾多,一般將之概括為個體層面因素、醫療資源與服務層面因素。一方面個體層面的收入水平與身體狀況對于滿意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9];另一方面醫療服務層面的影響因素對于滿意度有顯著影響,如將健康體檢頻次作為健康認知程度發現患者的健康認知對于患者的滿意評價影響顯著[10]。由于求醫滿意度來源于求醫的過程,必然貫穿求醫全過程,因此根據就醫的過程可將就醫體驗分為就醫距離、看病或手術預約時間、排隊候診時間、醫療費用等內容,據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2a:良好的就醫體驗對于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正向影響;
H2b:就醫類型(層次)對于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正向影響。
3.社會認知與農業戶籍人口的就醫滿意度
長期以來,就醫滿意度研究相對忽略了患者的社會認知,眾所周知,就醫滿意度作為一種主觀認知,體現出個人對于醫療系統的評價,以往的就醫滿意度未能將就醫行為放在個人日常生活中加以考察,孤立看待求醫行為,割裂求醫滿意度與生活的聯系,我們認為農業戶籍人口對于就醫滿意度的評價既與其醫療服務體驗相關,也離不開其對于社會的總體看法,就醫滿意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據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H3a:醫療安全感對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正向影響;
H3b:對醫生信任水平對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正向影響;
H3c:政府醫療衛生服務滿意度對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正向影響。
H3d:健康滿意度對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正向影響;
H3e:醫療保障滿意度對于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正向影響;
H3f:生活滿意度對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正向影響。
1.變量選取
因變量是我國農業戶籍人口的就醫滿意度,通過十點量表詢問農業戶籍人口對醫護人員的態度、醫生的水平、醫生的醫德、醫院的環境、醫院的設備、就醫的秩序等六個指標來獲取農業戶籍人口對就醫的滿意程度,用1分表示非常不滿意,10分表示非常滿意。在統計分析時,我們對六個就醫滿意度指標求和作為總體的就醫滿意度。
解釋變量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醫療支出與醫療保障變量。其中醫療支出指受訪者上一年全家醫療保健支出(如看病、住院、買藥等的費用,不扣除報銷部分);醫療保險指受訪者有無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公費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即新農合)等醫療保險。
二是就醫體驗與就醫類型(層次)變量。眾所周知,根據醫院功能、設施、技術力量可對醫院資質進行評定,等級越高的醫院可能距離較遠,但醫療水平與服務可能更為突出,因此針對受訪者的就醫距離、看病或手術預約時間、排隊候診時間、醫療費用等指標測量看病難易程度。就醫層次主要了解最近一次選擇何種醫療機構就醫,分為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農村縣級醫院、城市一二三級醫院、私人診所/醫院。
三是社會認知變量。主要包括醫療安全感、對醫生信任水平、對政府醫療衛生服務評價,健康滿意度、醫保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等,用 1-10分來表達農業戶籍人口對健康、醫療保障,生活的滿意程度,1分表示非常不滿意,10分表示非常滿意;用五點量表測量對醫生的信任水平;用四點量表測量醫療安全程度。
個人層面的控制變量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年限、政治身份、收入等。其中政治身份分為中共黨員、共青團員與群眾。樣本特征如表1所示。
2.模型選擇
在研究方法上,考慮到不同地區農業戶籍人口對于就醫總體滿意度可能存在差異,故先采用隨機效應方差分析檢驗不同省市農業戶籍人口對就醫總體滿意度省際效應,發現 ICCρ值是0. 018,根據Cohen(1988)所建議的判斷標準(根據Cohen(1988)所建議的判斷標準,當0. 059>ρ≥0. 01時,為低度關聯強度;當0.138>ρ≥0. 059時,為中度關聯強度;當ρ≥0. 138時,為高度關聯強度),當0. 059>ρ≥0. 01時,為低度關聯強度,說明不同省份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并不存在顯著地區差異,所以在統計方法上,農業戶籍人口就醫總體滿意度主要采用一般線性模型( OLS)進行回歸分析,所用模型如下。
Y =α+β1X1+β2X2+β3X3+… +βiXi+ε
其中,Y表示因變量,為連續定距變量,βi表示在其他解釋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Xi每變化一單位對 Y平均影響,ε為誤差項。
1.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數據(Chinese Social Survey,簡稱CSS)。該數據是中國社科院采用多階段分層混合抽樣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獲取樣本地址,并利用地圖地址抽樣方法進行入戶面訪所得。在CSS2013調查問卷中設置測量人際信任程度的量表。由于本研究調查對象是最近一次到醫療機構就醫的農業戶籍人口,按照這一要求共有6968名調查對象符合要求,我們采用的統計分析軟件是stata12.0版。
2.樣本特征
通過十點量表對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進行測量,1分表示非常不滿意,10分表示非常滿意。從農業戶籍人口對于就醫指標的平均滿意度分值來看(圖1),農業戶籍人口對醫護人員的態度滿意度為7.18、農業戶籍人口對醫生的水平滿意度為6.99、農業戶籍人口對醫生的醫德滿意度7.16、農業戶籍人口對醫院的環境滿意度為7.03、農業戶籍人口對醫院的設備滿意度為6.74、農業戶籍人口對就醫的秩序滿意度為7.14。
樣本特征如表1所示。


圖1 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得分
為了考察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影響因素,針對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構建四種模型,模型1是以個體控制變量為主的基準模型,模型2加入了醫療支出與醫療保險變量、模型3加入醫療服務與醫療類型變量,模型4加入醫療安全感、醫生信任水平、健康滿意度、醫保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等社會認知變量,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模型的判定系數R平方從模型1的2.6%上升到模型4的30.2%,說明模型解釋力不斷提高,具體來看,在模型1中,僅有年齡、性別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其他變量在統計上均不顯著,說明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控制其他變量時,農業戶籍人口的年齡每增加1歲,則其就醫滿意度提高0.115個單位,相對于男性農業戶籍人口,女性農業戶籍人口的就醫滿意度低0.552個單位。而政治身份、教育與收入對于農業戶籍就醫滿意度沒有影響。
在模型2中,農業戶籍人口的醫療支出與有無社保對其就醫滿意度影響不顯著,但是一旦加入其它變量,醫療支出變量在統計上變得顯著。在模型3中,農業戶籍人口上一年全家醫療支出越高,則其就醫滿意度越高,但是影響較為有限,這可能與醫療支出可報銷有關;就醫機構類型對于農業戶籍人口的就醫滿意度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表現為就醫的醫院等級越高,則其就醫滿意度越高;在就醫體驗因素中,看病或手術預約時間、排隊候診時間與就醫費用對于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顯著負向影響,這與現實情況較為吻合,而就醫距離對于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正向影響,也就是就醫距離越遠,就醫滿意度越高,為何如此?我們認為這與農業戶籍人口就醫選擇的醫療機構層次有關,如前所述,農業戶籍人口就醫的機構層次越高,則其就醫滿意度越高,而由于優質的醫療資源更為集中在大城市,對于大部分農業戶籍人口而言,距離優質醫療機構較遠,要接受更好的醫療服務只能“舍遠求醫”。因此研究假設H2a與研究假設H2b被統計結果所支持。
在模型4中,社會認知因素能夠解釋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20.6%的因素,其中醫療安全、政府醫療評價、對醫生的信任水平、健康滿意度、醫保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對于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正向影響。具體來看,農業戶籍人口醫療安全感每提升1個等級,則其就醫滿意度提高1.642個單位;農業戶籍人口對政府醫療衛生服務評價每提升1個等級,則其就醫滿意度提高1.662個單位,農業戶籍人口對醫生信任水平每提高1個等級,則其就醫滿意度提高2.641個單位;農業戶籍人口的健康滿意度每提高1個等級,則其就醫滿意度提高0.165個單位;農業戶籍人口的醫保滿意度每提高1個等級,則其就醫滿意度提高0.727個單位;農業戶籍人口的生活滿意度每提高1個等級,則其就醫滿意度提高0.937個單位,研究假設H3a、H3b、H3c、H3d、H3e與H3f均被統計結果所支持。

表2 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的回歸分析
*p< 0.05,**p< 0.01,***p< 0.001;
a參照組是中共黨員。
從多維就醫滿意度指標出發,針對醫護人員的態度、醫生的水平、醫生的醫德、醫院的環境、醫院的設備、就醫的秩序考察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統計分析發現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受到就醫體驗與社會認知的雙重影響,這種影響對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存在差異,具體可得出如下結論:
一是年齡、性別對于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具有顯著影響,但是這種影響非常有限。年齡越大的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越高,這可能與年長者對于醫療的需求更為旺盛有關;男性的就醫滿意度要高于女性。
二是就醫成本會影響就醫滿意度,一方面農業戶籍人口的就醫時間成本越高,則就醫滿意度越低,如預約與排隊候診時間過長無疑會降低就醫的滿意度;另一方面農業戶籍人口就醫費用越貴,則就醫滿意度高,即上一年家庭的醫療支出對就醫滿意度具有正向作用,但是這種影響較為弱;同時農業戶籍人口就醫層次越高,則就醫滿意度越高。
三是農業戶籍人口主觀社會認知對于就醫滿意度具有較高的解釋力,醫療安全、對政府醫療服務的評價、醫生信任水平、健康滿意度與社保滿意度、生活滿意度對于求醫滿意度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上述研究結論具有多方面的啟示意義:一是針對就醫時間太長的問題,建議變“兩長”為“兩短”,減少看病或手術預約時間,減少排隊候診時間,可通過優化就醫流程來提高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二是針對就醫費用太貴等問題,深化醫療改革,建立更為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減輕農業戶籍人口的就業成本;三是提升農業戶籍人口就醫滿意度要從解決醫療資源的不平衡不充分方面入手,理性看待求醫過程,增進醫患信任關系。深入推動醫療服務,持續增強農業戶籍人口健康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