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培森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班主任工作條例》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學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班主任要努力成為中小學生的人生導師。”可見,班主任必須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盲生的生理缺陷使得其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作為盲校的班主任,要善于把握盲生的特點,精準地做好盲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 關注校園欺凌現象,
促進盲生身心健康成長
校園欺凌大致分為肢體欺凌、言語欺凌、社交欺凌、網絡欺凌等。研究發現,盲生之間的欺凌行為,對行為雙方尤其是受欺凌者的社會適應和心理健康有著多方面的消極影響。經常受欺凌的盲生,不僅會出現孤僻、壓抑、焦慮、自尊和自我評價下降、厭學等心理問題,還會產生退縮、攻擊、破壞等行為問題。由于受欺凌者承受能力有限,如果不能及時得到外界的關注和有效幫助,在經歷欺凌事件后可能會自殘甚至自殺。近幾年,國內外常有校園欺凌事件的報道。班主任如果不重視校園欺凌的問題,或者忽略那些看似不嚴重的欺凌事件,可能會使事態越來越嚴重,給受欺凌者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為減少盲生之間的欺凌行為,促進盲生身心健康成長,班主任應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要明確欺凌的類型。例如,有的盲生會給同學起帶有侮辱性的綽號,或對同學說一些羞辱性的話語,此為言語欺凌;有的會集結他人一起排擠孤立某個學生,此為社交欺凌;更有甚者,會采用暴力行為,進行肢體攻擊,此為肢體欺凌。其次,分析不同類型的欺凌產生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對癥下藥。班主任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通過創設某種特定情景,讓盲生扮演受欺凌者,體驗被人欺凌的滋味,從而減少欺凌行為的發生。最后,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欺凌案例,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告誡學生莫因沖動行為引發不良后果。
二、家校攜手共育,形成思想教育合力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工作開展得如何,關系到孩子的終身發展,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學校盲生大多來自農村,家長受教育程度總體偏低,有的家庭甚至不止一個殘疾成員,家長難以開展家庭教育,或家庭教育質量不高;還有的是父母離異后重組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觀點不統一,甚至方法迥異,令孩子無所適從;還有的家長迫于生計,忙于打工賺錢、養家糊口,沒有時間對孩子進行教育。所有這些,凸顯了當前盲生家庭教育的問題,也對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班主任作為學校和家庭聯系的紐帶,擔負著向家長傳遞學生在校的思想表現、學習狀況、身心發展狀況等各種信息的職責,在指導家長做好學生家庭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況且,家長出于對班主任工作的信任與支持,會認真對待班主任提出的教育建議。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利用這些優勢,發揮自己的職業特長,協助家長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促進家校形成思想教育合力,助推學生健康成長。
心理學研究表明,家長的態度取決于家校合作是否滿足了他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需要。滿足家長的合理要求,能夠激發他們參與學校思想教育的熱情。為此,盲校班主任可在以下三個層次的家校合作中發揮作用。第一層次以交流為主要特色。在學校的一些活動中,如家長會、家校書面聯系、個別家長約見等,家長是以“支持者”“學習者”的身份參與的。班主任還可以定期召開家長和教師的談話會,針對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的思想情況,制定具體的教育計劃,并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以提高家校合作的效果。第二層次是人際參與。家長作為學校活動的自愿參與者,會為學校提供志愿服務,或者幫助學校對學生進行校外職業實習指導、特殊技能訓練等。班主任可以邀請家長們參與升旗儀式、校門護導、食堂衛生檢查、社會實踐活動等,提高家長的參與度。第三層次是管理式的合作。班主任可以充分發揮家長會的作用,真正調動起家長參與家校合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家校信息暢通,達到有效家校共育的目的。
三、抓住契機,培養盲生良好品德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質的核心。201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要求“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深化改革,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堅持德育為先”“堅持知行合一”。縱觀我國不同時期的教育方針,都把德育放在首位,這充分說明了品德修養對于一個人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性。一個人的教育經歷,從幼兒園到初中畢業,至少要十幾年,如果加上高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則得二十余年,這幾乎占到整個人生的1/4。如果學校德育缺失,可能給學生個人乃至國家和民族帶來難以想象的嚴重后果。
新時代的教師不再是簡單的“教書匠”,而是育人導師。盲校班主任是和學生接觸最多的教師,是最受學生尊敬的人,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時代德育工作要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為此,盲校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和抓住德育活動的有效載體,針對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特點,將過于籠統的要求具體化,使之易于感知和執行;要降低要求,讓學生從小事做起,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比如,要求學生從文明禮貌、愛護環境、珍惜糧食、關愛同學等這些身邊的能做到的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通過做好一件件小事,逐漸培養道德品質。學校處處是教育,尤其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每件小事背后都蘊含著某種品德的教育。所以,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契機,從小處著眼,從細節入手,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
此外,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并創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因時因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引導和幫助盲生通過親身體驗與感悟來深化思想認識。班主任還要為盲生提供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以提高他們的道德實踐能力,特別是自覺實踐能力,使之持之以恒地踐行道德要求。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