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代文化語境下,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創新敦煌石窟藝術,如何將敦煌傳統元素進行解構與重組,使其在形式與造型上形成新的審美意趣呈現在大眾面前,成為敦煌美術創作的一個較新領域。
關鍵詞:敦煌飛天;元素;作品
一、敦煌飛天元素解析
近年來,中國傳統藝術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重視與喜愛。在敦煌藝術中,飛天形象因其優美的身姿被大家所熟悉和喜愛,成為宣傳莫高窟的一張名片。飛天形象是古印度神話的產物,隨佛教的傳播來到中國。此時傳入中國的飛天形象,不僅只是一種文化下的藝術產物,而是集中原、西域等多種文化要素的一個綜合形象。而這種飛天形象在敦煌石窟中很少以雕塑形式呈現,多為壁畫的形式來表現[1]。
筆者就莫高窟現存僅見的第437窟影塑飛天與其所在的壁面進行一個簡要解構與分析:首先是動與靜的呼應,龕楣上方,古代匠師通過飛天的體態扭動,衣裙飄帶的擺動走勢以及背景繪制有云氣、花朵的流動感襯托,呈現飛天形象靈動飄逸的同時又極具飛動的生命活力感。使得龕楣上方一片滿壁風動之勢。這種動勢與龕內端莊肅穆的主佛及兩側脅侍菩薩形成動與靜的對比呼應。使莊嚴規整的格局之中,增添幾分生氣,充滿節奏與韻律。其次是構圖布局上的對稱呼應,整個中心塔柱西向壁面的布局安排上,主佛端莊肅穆坐于佛龕內中間位置,龕外兩側對稱各站立一身脅侍菩薩;同樣在龕外的龕楣之上中間位置一身立佛像站于中間,兩邊的飛天呈對稱式向其靠攏。整個壁面上下呈現構圖對稱式呼應。在視覺上有一種平衡、穩定之感。最后是塑與繪的呼應,整個壁面是塑繪的結合呈現,壁面上方飛天形象是立體影塑,往下龕楣以平面繪制裝飾圖案為主,再往下佛龕以立體塑像位置,最下方又是平面繪制供養人形象。匠師依次將平面與立體穿插交織,使得整個壁面疏密有致,塑與繪彼此呼應襯托。由此可見,飛天形象及其所出現在的壁面,在整體布局上飛天作為配角,配合呼應畫面主體佛像的存在;在局部完整的畫面中,飛天又因特有的特征構成而自成一體[2]。
二、敦煌飛天前人作品解讀
如何將壁畫中的飛天形象轉換為立體雕塑的形式,一直是筆者所思考的一個方向。此前敦煌研究院的雕塑家們曾有類似的實踐創作,如孫紀元、杜永衛等先生創作了一些較有影響力的作品。孫紀元先生1953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同年來到敦煌莫高窟,成為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位從事雕塑專業的工作者。在1982年即將調任到天水麥積山石窟擔任所長職務時,為莫高窟創作了一件飛天題材的雕塑作品作為紀念(圖1)。作品的靈感取材自莫高窟壁畫中的形象,加上孫先生自身的雕塑修養,制作了這件石膏材質的圓雕作品。飛天形象雙臂張開,呈向右上空飛翔動勢,長長的裙擺與作為雕塑底座的祥云相銜接支撐著飛天的身體,而身上的飄帶以近乎于水平地面的角度向左后方翻起。兩種相反方向的力平衡了作品在整體上的均衡感,靈動又不失穩健,耐人尋味。杜永衛先生于1977年來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從事壁畫和彩塑臨摹修復工作,在莫高窟二十多年的工作學習磨煉,讓杜永衛汲取了豐富的藝術營養,積累了很多的經驗。這兩件作品(圖2)是于2002年創作的伎樂形象雕塑,玻璃鋼材質,作品取材同樣來自莫高窟壁畫中的伎樂形象。
三、結語
總而言之,希望通過本文就敦煌飛天元素的解析以及前人作品解讀,能夠更好地推動后續敦煌飛天形象的塑造與創新,為人們帶來更多角度的敦煌藝術解讀。
參考文獻:
[1]趙聲良.飛天藝術:從印度到中國[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2]王琳.敦煌飛天藝術造型的美學意境[J].現代裝飾(理論),2016(09):183.
項目來源: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2018年度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項目名稱:敦煌元素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的應用探究-莫高窟壁畫轉換雕塑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YB149。
作者簡介:付祥波,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