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琦 杜學霞
摘要:聶家莊泥塑在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后的十余年中,逐漸形成三條泥塑發展路徑——發展傳統泥塑、發展創意泥塑和發展含有聶家莊泥塑元素的文創產品。其中,發展傳統泥塑應當是最主要、最核心的發展路徑,發展文創產品則可以作為前者的補充;創意泥塑的發展因客觀原因具有存在的意義,但不可視其為傳承與發展泥塑的路徑。
關鍵詞:聶家莊泥塑;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前言
聶家莊泥塑被稱為“高密三絕”之一,相傳始于明代隆慶、萬歷年間,是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聶家莊村生產的泥質手工藝品。作為中國北方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代表之一,聶家莊泥塑于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此后的十余年間,聶家莊泥塑業出現了發展創意泥塑和發展含有泥塑元素的文創產品兩種新的路徑。
本課題將重點考察這兩種新發展路徑,以及2008年以來,發展傳統泥塑這一路徑的創新之處。通過探究聶家莊泥塑作為非遺的文化價值,結合其存在的問題及市場定位,對三種發展路徑做出簡要評估并提出幾點建議。
一、聶家莊泥塑現有發展路徑分析
(一)發展傳統泥塑
發展傳統泥塑是其現階段主要方向。十余年來,這一發展路徑上的創新之處有三點:
首先,是產銷方式的創新。與2008年之前自產自銷不同,現在村中逐漸出現了簡單的工藝產銷分工,或將產品送到銷路好的生產戶進行轉賣——省級傳承人聶臣希家就是典型的泥塑轉賣平臺。其次,是銷售途徑的創新。2008年以前,其銷售途徑相對單一,一般是文玩批發商上門收貨或手藝人年節時于廟會售賣。現在,已有手藝人將泥塑銷售與旅游業結合。代表性傳承人聶來忱就曾在紅高粱影視基地等地現場制作吸引游客。最后,是宣傳與交流平臺的創新。自2006年,黨和政府重視起宣傳展示平臺的建設工作,聶家莊泥塑在此大背景下,得以出現在各種展會,這對于傳承發展大有裨益。
(二)發展創意泥塑
所謂創意泥塑,是指在保留泥坯這一物質載體的前提下,對彩繪內容進行創新。經實地調查,彩繪內容的創新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保留老虎題材,改變其設色風格和慣用紋飾,并且添加所需的元素,例如“福祿壽喜”的剪紙紋飾。另一類則僅將泥坯作為彩繪載體,內容不受老虎形象制約,例如京劇“生旦凈末丑”系列泥塑。
發展歷創意泥塑最早可追溯到2010年聶臣希父子生產企業吉祥物。至于盈利,創意泥塑的價格是同規格泥老虎的5倍以上。從這個角度看,創意泥塑似乎是一種不錯的發展方向。
(三)發展含有聶家莊泥塑元素的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則是保留傳統美學元素而不拘泥于泥坯載體的泥塑類型,種類非常豐富,可為家居小產品、辦公文具、陶瓷制品等。
現階段,這一方面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僅有盛杰一家將其投入市場。2019年,盛杰注冊商標——“虎游記”,并與紅高粱集團達成合作:紅高粱集團下單批量生產,由盛杰及其丈夫進行銷售?,F已有坐墊、抱枕、香囊等產品,包含高密“四寶”①元素,但以泥老虎為主。
二、聶家莊泥塑發展問題與市場環境分析
(一)聶家莊泥塑發展問題分析
1.泥塑藝人年齡結構老齡化嚴重
在項目組走訪的27位手藝人中,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占70%,30-40歲的藝人僅有1位。近40%的手藝人表示兒孫不感興趣,不會制作;也有近50%手藝人的后代雖學過基本技法,但因盈利少對這行不抱希望。可知,聶家莊泥塑從業人員在數量上無法達到動態平衡,年齡結構老齡化問題十分緊迫。
2.泥塑傳統工藝部分被簡化
在我們走訪的20家生產戶中,僅有張清先在使用傳統的礦物顏料,而其他手藝人多使用廣告顏料。廣告顏料可以直接上色,而礦物顏料需要加入骨膠調配,邊加熱相融邊上色,工序煩瑣,因而被很多人放棄。
但是,選用廣告顏料會大大影響泥塑的品質。礦物顏料耐高溫、耐光、難溶于水、色質穩定,使圖案更有肌理感。而廣告顏料缺少折光性,同時色質穩定性較差,一定時間后易褪色。這種只顧短期利益而簡化工藝的做法,對泥塑工藝的傳承是一種極大破壞。
(二)聶家莊泥塑市場環境分析
2019年11-12月,課題組在濰坊及高密4個發放點正式調研。236個有效樣本中,年齡在18歲及以下的占13.6%; 46歲以上的占10.2%。調查對象的年齡集中在19-45歲,占80.5%,這部分人群是消費的主要群體,所得數據更為客觀真實。
樣本數據中,有購買意向的占總人數的54.2%。這說明聶家莊泥塑的整體市場接受度處于中等水平。其中,意向者接受100元及以下價格的高達80.6%,且這其中的55%最高心理價位在50 元以下。這說明,客戶群體普遍將聶家莊泥塑視作一種中低端的工藝美術品,這極大地限制了其利潤空間。
在愿意購買傳統泥塑的消費者中,精致的泥老虎造型(48.1%)和戲文人物(38%)最受歡迎,不亞于泥玩具(38%)。但同時,傳統細貨泥塑的心理價位高于100元的比率僅為25%。時間成本高而利潤空間小,是細貨市場接受度高,產銷量卻不高的重要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愿意購買創意泥塑者30歲以下占45.1%。這意味著,創意泥塑在年輕一代的消費者中具有一定的消費偏向性。不過其目前的市場定位依然是中低端手工藝品,消費者心理價格與上文提及的泥塑整體心理價格并沒有太大差距。
由樣本數據可知曉泥塑者有46.3%選擇了文創產品,34.6%選擇了泥塑,很明顯,文創產品的市場接受度高于泥塑本身,消費者會更傾向于購買在現實生活中更為實用的文創產品。
三、聶家莊泥塑的文化價值探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民眾對文化遺產進行自愿地文化選擇后,值得繼續發展的部分。我們對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判斷,是我們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能夠獲得什么歷史文化價值。[1]能否發揮這些歷史文化價值,是判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方式是否恰當的重要標準。
從哲學定義上講,“所謂價值, 就是指客體的存在、屬性及其變化同主體的尺度是否相一致或相接近”。[2]那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間工藝美術類的典型代表,聶家莊泥塑具備哪些屬性與作用,適應或滿足了人們的何種文化需要,從而具備怎樣的文化價值呢?
(一)記錄地域傳統文化特色
聶家莊泥塑是中國北方泥塑典型代表,整體風格簡約概括、夸張自然。其經典的泥老虎圖像延伸了北方民間尚虎習俗,勾勒出北方勞動人民美好的精神世界。在工藝上,藝人彩繪時喜用褪暈的筆法:筆蘸清水,筆尖施色料,依手腕力量輕劃表面,形成的線條優美果斷,畫面過渡自然順暢。[3]另外,聶家莊泥玩具均能發聲,有轉動、推拉、搖晃、吹氣四種發聲方式,“聲形并茂”的特點使之在眾多泥塑中脫穎而出。
聶家莊泥塑承載著當地民眾的獨特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發揮其記錄地域傳統文化特色的功能,促進地域獨特性的傳承與發展,這是它對整個民族的文化價值。
(二)傳承與發展吉祥文化
中國民間吉祥藝術,是民族傳統中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4]聶家莊泥塑就充分體現了吉祥文化對民間美術創作的影響。大紅大綠是其常見用色手法,另外,諸如牡丹等大部分有吉祥寓意的事物都可在泥塑紋飾中找到。諧音雙關又寓意美好的圖案也是重要素材,例如“金魚”諧音“金玉”,表示富貴; “猴”諧音“侯”,寓意升官。[5]
正是由于這種民族文化心理普遍而長久的存在,以聶家莊泥塑為代表的吉祥藝術才得以持久地流傳發展。傳承與發展吉祥文化,可謂聶家莊泥塑現階段最直接、最主要的存在意義。
四、聶家莊泥塑現有發展路徑的評估與建議
(一)應將發展傳統泥塑擺在首位
發展傳統泥塑,實際上是對泥塑進行“生產性保護”②。即,在生產銷售過程中,傳承泥塑的傳統技法、紋飾、題材和色彩搭配,盡可能地保留泥塑整體性和真實性。
目前傳統泥塑已是聶家莊泥塑產銷的主流,但仍需要做出一些調整。首先,必須完整保留泥塑的傳統工藝與用料,不可出現類似以廣告顏料替代礦物顏料的情況。其次,適當調整生產結構,轉向以生產泥塑細貨為主,輔以生產不同種類的泥玩具,以質取勝,擴大利潤區間。
然而,要實現這樣的轉型,必須要提高泥塑藝人生產與創作能力,培養主動學習的行動力。
(二)應將發展含有泥塑元素的文創產品作為輔助路徑
有學者表示,在非遺的生產性保護過程中,堅守是必要的,變通是必然的。[6]而文創產品的開發,既實現了對內涵、精神的堅守,又能夠滿足當代人對生活用品的審美需求。結合前文提及的巨大市場需求,發展文創產品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盡管開發文創時能使泥塑大部分的美學元素和吉祥文化主題得到保留,但手工技藝無法得到記錄,泥塑本身厚重立體的質地無法得到體現,因而無法充分滿足保留泥塑作為文化符號的地域性特征這一文化需求。因此,盡管文創產品開發前景光明,也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發展的手段。
(三)應使創意泥塑有限地存在與發展
保留泥塑載體而完全忽略傳統彩繪技法的創意泥塑,雖效益可觀,但并不是有利于泥塑傳承的發展方式。這是因為傳統泥塑彩繪圖案中北方人民或更具體的高密人民獨特審美方式、藝術表達方式、精神追求和地域民族心理通通無法展現。聶家莊泥塑素有“三分靠塑,七分靠繪”的說法,一個作品做工如何,全看畫工是否精細有神。若極為重要的彩繪技法被抹去,則這絕不能被視作一種傳承和發展的方式。這樣“創新”之后的泥塑并不能發揮其作為非遺的文化價值,也就失去了其作為非遺繼續發展的意義。
五、結語
三條發展路徑的探討,歸根結底,是對聶家莊泥塑這類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發展過程中應當傳承什么,可以變通什么的思考。
唯有承載著非遺文化價值的成分得到了傳承,才可以稱得上是有效的保護,而不是短期內經濟價值的發揮;唯有能夠體現社會文化需要的文化價值得到了保留,才可以稱得上是有動力的發展,而不是依靠外力的被動留存。
參考文獻:
[1]馬知遙,張加萬,潘剛.“非遺”保護前沿問題研究[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
[2]李德順.關于我們的價值哲學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1-5.
[3]劉淑芳.論山東高密民間泥塑玩具的藝術特色和審美特征[J].美術大觀,2010(08):76-77.
[4]李振球,喬曉光.中國民間吉祥藝術[M].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5]唐蕓莉.聶家莊泥塑[M].北京中輕生活音出版社,2016.
[6]劉德龍.堅守與變通——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中的幾個關系[J].民俗研究,2013(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