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強
摘要: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已經成為近年文物研究中的高熱名詞,雖然兩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在界定、分類、征集、保護和利用等理論與實踐工作方面都有所區別,本文就將從這幾個方面入手,通過梳理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的相關研究成果,分析歸納出兩者的異同之處。但由于研究時間有限,實踐經驗不足,論述中會有很多疏漏和欠缺,敬請諒解指正。
關鍵詞:民族文物;民俗文物;交集;區別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悠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民族的生活習俗千姿百態,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豐富多樣。隨著國家和行業對民族、民俗文物越來越重視,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成了高熱名詞,但是針對這兩者的關系所做的探討并不充分。筆者希望通過對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相關研究成果的梳理和總結歸納,嘗試著找出兩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明晰兩者的區別。
一、研究成果
由于我國在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方面的資料十分豐富,圍繞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展開的研究可謂是百花齊放,下面主要從界定與特征、分類、征集、保護和利用幾個方面選取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的相關專著和文章進行簡要的綜述。
(一)民族文物
關于民族文物的界定、分類和定級,很多學者都做了研究和探討,相關的專著和論文比較豐富。有關民族文物研究的專著有秦晉庭的《民族文博研究》,書中涉及民族文物的界定、民族文物的統稱、民族文物的分類。有石建中編著的《民族博物館學教程》,書中涉及民族文物與民族文物的鑒定。
2007年,民族文化宮博物館編寫的《中國民族文博》(第二輯)中,針對“民族文物”的基本概念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理論研究和闡述。明確了“民族文物”的時間界限和內涵與外延。圍繞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民族文物與歷史文物、民族文物與近現代革命文物、少數民族文物與漢族文物、少數民族文物與少數民族文物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此外,對民族文物的分類定級工作也進行了探討,對民族文物的鑒定及定級工作做了全面系統的論述。主要文章有李鐵柱的《館藏民族文物界定、分類、定級》、農學堅的《關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藏民族文物的界定、分類和定級辦法的討論》、雍繼榮的《民族文物界定三議》、王國梁的《少數民族文物界定的幾個問題》、安麗的《館藏民族文物分類研究》、李晉的《少數民族文物的分類》、馮昆思的《民族文物鑒定定級中需注意的幾對關系》、覃詩翠的《民族文物藏品鑒定定級標準探討》、秦晉庭的《試論民族文物的鑒定》以及劉軍的《關于民族文物藏品定級標準和鑒定方法的構想》。
關于民族文物的征集、保護和利用有謝沫華、起國慶的《論新時期中國民族文物的保護》、索黛的《民族高校博物館與民族文物的傳承與保護》、宋才發的《民族文物內涵的界定及其征集探討》、謝軍的《淺談民族博物館文物的征集、入藏及保護》、王維其的《試論民族文化與民族文物保護》等。
1.民族文物的界定和特征
我國對民族文物的研究中,最先將民族學標本稱為“文物”并發表專文論述民族文物的是吳澤霖先生[1]。在《關于少數民族文物的一點認識》中,吳澤霖先生為民族文物界定了更為廣義的范圍。
《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中對民族文物是這樣描述的:“民族文物是反映一個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跡和遺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它們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一個民族近現代的社會發展、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是研究民族歷史,特別是研究少數民族歷史的實物資料。有些少數民族由于歷史的原因,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或關于本民族歷史的文字記載。在這種情況下,該民族的歷史文化遺跡和遺物,就成為研究該民族歷史的唯一可依據的材料, 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民族文物還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能夠幫助各族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力量,提高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各族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各民族的團結和祖國的統一,有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盵2]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民族可以廣義地指一個民族整體,也可以從狹義的角度指少數民族。
宋才發的《民族文物內涵的界定及其征集探討》[3]一文中對民族文物的內涵也進行了廣義和狹義的界定,認為各民族文物都有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共性,不能簡單地將少數民族文物和漢族文物割裂開。們發延的《民族文物的內含及其基本特征芻議》[4]文中較全面地概括了民族文物的基本特征,包括:民族性與地域性,物質性與精神性,時代性與時間性,不可再生性與不可替代性,價值的客觀性和作用的永續性。
2.民族文物的分類
關于民族文物的分類,很多學者都結合各自的實際工作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如謝沫華、起國慶在《論新時期中國民族文物的保護》一文中,將民族文物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類劃分,其下又細分為衣、食、住、行和節慶、宗教、文化等類別。
吳一方在《對貴州可移動民族文物界定、分類與定級的一點看法》[5]文中將民族文物按藏品的質地、族屬、來源地、原始使用功能、工藝分類,無法歸類的分為綜合類。他認為:“鑒于民族文物的復雜性和庫藏的實際情況,目前不得不暫時采取多種分類法并行的分類體系?!?/p>
3.民族文物的征集、保護和利用
謝沫華、起國慶在《論新時期中國民族文物的保護》中從觀念、征集、立法、宣傳、博物館建設、重視無形民族文物幾個方面探討了民族文物的保護。索黛在《民族高校博物館與民族文物的傳承與保護》[6]中突出體現民族高校博物館在傳承和保護民族文物方面的優勢。宋才發在《民族文物內涵的界定及其征集探討》中通過對1950年以來民族文物征集和保護工作的回顧總結,探討了民族博物館在民族文物的征集和保護方面工作的任務和方向。
(二)民俗文物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多元多樣,從事關于民俗研究的學者很多,成果豐碩。專著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鐘敬文主編的《民俗學概論》和烏丙安編寫的《烏丙安民俗研究文集》,這兩位先生的書對民俗既有整體的把握,也有具體的闡述,對民俗的諸多內容涵蓋的十分全面。而以民俗文物為主體的專著首推徐藝乙的《中國民俗文物概論》。徐先生的立意和視角一向獨特,觀點既有代表性又有新意,給讀者特別是從事相關研究的人員很多啟發。此書在民俗文物的定義、范圍、基本特征、發展源流及分類等該學科基本內容上皆有科學詳盡的闡釋,在民俗文物學科的應用理論和作業技術規范的研究上也筆墨濃厚。條例清晰、內容豐富地論述了民俗文物工作的歷史經驗、民俗文物的調查與政績、民俗文物的認定與鑒定、民俗文物的保管與展示等對實踐工作具有參考意義的內容。
關于民俗文物的征集、保護和利用的文章有陳朝暉的《淺談民俗文物的征集保護與利用》、楊德聰的《淺議博物館與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杜慶余的《試論新形勢下城鎮化進程中民俗文物的保護》、張景輝的《民族民俗文物征集與博物館發展趨勢探討》等。
1.民俗文物的界定與特征
“民俗”一詞在我國早已有之 ,如《禮記·緇衣》中的“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荀子·強國》中的“入境,觀其民俗?!?/p>
“民俗文物”一詞最早出現之處筆者尚未找到,就現有的被學界廣泛認可的民俗文物的概念,是《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中的說明,民俗文物被歸為近現代文物。
徐藝乙先生在《關于民俗文物》中將“民俗”和“文物”兩詞分別解釋,再整合到一起給出了一個相對科學清晰的定義。他同時還強調了民俗文物的物質性和“基于不同的認識角度和不同的思維層次, 民俗文物的概念在表述時也有著程度的差別。”在文中,他還將民俗文物與一些相關名詞進行了內涵的對比,使民俗文物的界定更加清晰。
關于民俗文物的特征,學界達成了共識。值得一提的是徐藝乙在《中國民俗文物概論》 一書中獨辟蹊徑,對特征的解釋上提出了獨特見解,比如在集體性中要重視個體作用等。
2.民俗文物的分類
對于民俗或民俗文物的分類方式,由于對其認識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如蕭郎與和楊燕編著的《中國民俗十講》將民俗分為飲食習俗、服飾習俗、民居習俗、節日習俗、人生禮俗、民間信仰、游藝習俗、手工藝習俗、民間戲曲和民間文學10大類。
王麥巧在《中國民俗的多維探究》中對民俗的10個分類與前者近似,略有不同。沒有手工藝、民間戲曲和民間文學的分類,而是有交通出行、社會組織和生產商貿部分的內容。這與上者結合起來就涵蓋了現在比較普遍的分類方式。
徐藝乙在《中國民俗文物概論》中專門針對物質性的民俗文物提出了四層次分類法,即“第一層級:功能形態特征分類 (6大類);第二層級:功能形態特征次分類;第三層級:品名(用途、材料、技術);第四層級:地域(民族)。”該分類系統相對完善,具有指導意義。
3.民俗文物的保護、征集和利用
關于民俗文物的保護、征集和利用,許多學者都結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探討。陳朝暉在《淺談民俗文物的征集保護與利用》中針對民俗文物遇到的危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較高的建議,比如“征集工作要講科學性,根據自身需要來確定征集的對象與范圍;要廣泛宣傳和動員,采用多種形式開展民俗文物征集工作;要培養民俗文物研究征集的專業隊伍;要通過征集民俗文物,打造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陳列品牌?!钡取?/p>
楊德聰的《淺議博物館與民俗文物的保護和利用》中對于民俗文物征集的觀點在于希望征集人員在工作中對地區、年代、物件功能和屬性的范圍放寬,同時在獲得實物的基礎上對實物的背景故事和使用方法要做好記錄工作。談到民俗文物的展覽時,楊德聰認為要讓參觀者參與到民俗文物的“再生產”中。民俗文物的利用可以通過進行民俗商品開發的方式。
杜慶余在《試論新形勢下城鎮化進程中民俗文物的保護》中側重談城鎮化進程中民俗文物保護遇到地問,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
張景輝在《民族民俗文物征集與博物館發展趨勢探討》中分別從博物館的角度和科研工作者個人的角度來談征集民俗文物需要滿足的條件,并且特別提出博物館有收藏和研究的價值的民俗文物所需要滿足的標準。
二、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的區別
(一)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的界定和特征
在比較中,為了突出差異,筆者將《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對民族文物的界定,即“民族文物是反映一個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跡和遺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崩斫鉃楠M義的少數民族文物,并選取們發延提出的民族文物特征概念,即“民族性與地域性,物質性與精神性,時代性與時間性,不可再生性與不可替代性,價值的客觀性和作用的永續性?!?/p>
通過界定含義和特征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其實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是相互滲透的。就像徐藝乙提到的《近現代文物征集參考范圍》中關于民族文物的“反映中國近現代各民族的生產活動、生活習俗、文化藝術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物”一條,“內容范圍在很大程度上與民俗文物的主要工作對象是重合的。”
所以,民族文物中有民俗文物,民俗文物中也有民族文物,兩者在主體、客體、存在方式、社會功能和反映的內容方面有很大的交集。但是在內涵和外延上還是有所差異,從界定含義的關鍵字和各自的特征不難看出,最大的不同在于民族文物的民族性與民俗文物的普適性、民族文物的階層全覆蓋性與民俗文物的民間性。
(二)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的分類
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的分類在綜述中有較具體的闡述,在此就不贅述了。相比來看,兩者因為分類對象的相似和交集,基本都可以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劃分,也可以按照地區、功能、質地等類別劃分,兩者的分類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用,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條理清晰地認識和妥善地保護利用文物。但在具體操作中要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各自的特性,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比如民俗文物的娛教性不是每件民族文物都具有的,民族文物中也有民俗文物中沒有的王公貴族皇室用物,那么在選擇分類方式的時候就要注意分類目的,做到層次有條理,邏輯要清楚,類別覆蓋全面。
(三)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的征集、保護和利用
在文物的征集、保護和利用方面,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都面臨著相似的問題。比如早期的不夠重視使得大量民族、民俗文物消逝或文物留存但背景和使用方法失傳;資金投入不足;鑒定團隊人才缺乏;定級條例針對性不強;專門性博物館數量少、規模小;學科建設和相關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有待完善等等。這些問題正隨著對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的重視程度提高而逐步改善,可以說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工作的任務和方向是基本一致的。物質終會消亡,進行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的征集、保護和利用工作都是為了文化可以永續。但在具體工作中,由于兩者之間界定和特征的差異,操作時有所不同。特別是當民族文物作為狹義的少數民族文物界定時,民族性尤為突出,和民俗文物的征集方式可能大同小異,但是征集范圍和征集的側重點上就有很大不同。在文物的利用上,民族文物與民俗文物都可以成為良好的文化載體和教育素材,并開發有特色的相關文創產品,不同之處在于部分民俗文物比民族文物更加貼近百姓生活,受眾面更廣泛,并且帶有一定娛樂性,在宣傳推廣方面更容易引起共鳴,相對有優勢,民族文物則依靠民族特色增強吸引力。
參考文獻:
[1]丁雨迪.民族文物:歷史、實踐與話語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2.
[2].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卷》,[M].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5.
[3]宋才發.民族文物內涵的界定及其征集探討[J].貴州民族研究,2010,31(3):38-46.
[4]中國民族博物館主編.民族博物館學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1.
[5]吳一方.貴州省博物館民族文物界定、分類、定級辦法及探討[C]..中國民族文博(第二輯).: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07:207-214.
[6]索黛.民族高校博物館與民族文物的傳承與保護[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