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國正處于信息化的時代,以互聯網為技術支撐的慕課學習模式正逐漸融入各大高校美術教育中。基于高校美術傳統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慕課鮮明的特點,本文對慕課豐富高校美術教育教學形式、提升教學質量、提高美術學生綜合素質、審美創新能力等優勢進行梳理,分析慕課彌補高校傳統美術教育模式所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方法,探索我國高校美術教育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改革發展方向。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優勢;挑戰
“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之一。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新興信息技術將互聯網的優秀成果融入教育中,而慕課迎合了互聯網當今發展的大好趨勢,其開放、平等、互動等網絡特性的優勢對在高校傳統美術教育中的運用有重要意義。“慕課”的出現正在強力滲透和改變教育領域,使信息技術與教育緊密銜接,拓展了師生的知識范疇,讓教育模式變得更多元。慕課在高校美術教育模式中有著極大的優勢,它為我國高校教育帶來了實質性的改變,內容覆蓋面廣,可選擇范圍寬,讓教師和學生有了更多的互動與交流。慕課的出現影響了高校美術教育,除了有極大的優勢,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慕課在高校美術教育模式中的優勢
慕課作為新涌現出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不管是從大規模角度而言,還是從開放程度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一場網絡課程學習模式,而這種網絡的開放規模學習與傳統的視頻教學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其優勢主要體現在:學習的自主性增強,且學習的時間沒有嚴格的限制,學習的條件比較容易達成,不受時間、地點、空間等因素的限制,即可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而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還可以與其他的學習者實現在線互動,促進積極思考,激發學習熱情。慕課的出現對高校美術教育的影響尤其大,現就慕課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優勢分而論之:
(一)慕課大規模性、開放性,擴大了高校美術教育受眾群體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根本,各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而名師數量有限,這就導致高校的資源配置與學生的基礎水平極為不均。慕課的大規模性使美術教學擴展了優質教學資源使用價值,如:據相關報到,北京大學葉郎教授在智慧樹慕課平臺策劃的慕課《藝術與審美》參與的人數達到19萬以上;選修《圖案審美與創作》學生也有幾萬人。
(二)慕課“精品化”在線共享,突破教學資源陳舊單一瓶頸
多數高校美術教學中心仍然偏重于美術知識的灌輸和繪畫技能的訓練,忽視學生審美能力、文化修養、思維開放、人格健全的培養,人才培養“同質化”傾向嚴重。這種現狀和高校美術教學教材更新慢,內容陳舊與時代發展脫節,教師教學過于傳統所導致。而慕課的出現為師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美術教育是一門視覺藝術,其主要體現在審美態度、圖像識別、美術表現、美術理解、美術鑒賞。慕課的出現無疑給高校美術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方向,其鮮明的特點更能成為高校美術教育模式新的優勢。慕課可實現“精品化”課程在線共享,將名師按專業進行分類,他們的經驗和學識可以集中更多的教學素材,教學內容可以反復推敲、討論,呈現出最優秀的教學資源。這些“精品化”教學資源經過精心創作和打磨,講什么,怎么講,分寸拿捏到最佳狀態。這樣的課程將會給學生帶來的更大的獲益。
二、慕課在高校美術教育模式中面臨的挑戰
美術教育不同于其他課程,不管是作品的構思用筆,還是臨摹鑒賞在教學中都需要更加直觀的體驗。慕課的大規模性、開放性、在線互動性等特點,讓每個美術教育者都不可忽視,這一新興的教育模式出現,必然帶來對傳統模式的沖擊。對于高校美術教育而言,要想運用這一模式,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三、慕課融入高校美術教育如何應對挑戰
(一)提升高校硬件設施條件,搭建慕課教學平臺
改善高校教學條件,加快基礎設施,讓美術教育在慕課平臺上得以優質運作。高校教學基礎設施條件,是美術生能否走進慕課的關鍵。只有基礎設施完善,才有推進慕課教學模式的前提。優質的慕課美術教學離不了專業慕課資源平臺的建立,不同地區的學校,都可以通過同一平臺,為學生提供專業的美術教育課程。平臺不僅對學生開放,也要對教師開放。慕課平臺資源根據不同學習者的身份提供不同的產品服務,針對教師教育工作,設置與教育內容相匹配的模塊。
(二)加強美術專業學生素質教育,提高學習主動性
高校應重視美術生創造力、審美、鑒賞、文化修養等綜合能力的培養,通過美術教育讓學生擁有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堅持探索的優良品質,從而達到加強美術專業學生綜合素質,自覺學習、探索。只有培養美術生學習主動性,才能讓學生主動、自主地查找的資料進行理解、分析、歸納、整理,形成自己的觀點,通過慕課構建式學習,通過慕課中參與討論、同伴互評的方式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1]曹正.“互聯網+教育”對于農村美術教師的現實意義[D].重慶市江津區李市小學校, 2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師范大學校級教改課題“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周渝,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