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榭煎茶圖》是文徵明中年時期代表性作品,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本文以文徵明《林榭煎茶圖》為基本案例,從創作背景對其進行賞析。此研究對繼續探析文徵明山水技法有幫助,也可為更多的人提供研究的依據。
關鍵詞:文徵明;山水;林榭煎茶圖;繪畫技法
《林榭煎茶圖》并沒有明確的紀年,但從畫上的落款、題跋、畫風,可以對這幅畫的創作時間做一個推測。
文徵明在畫卷左側題“徵明為祿之作”再加上卷末題詩中的“徵明頓首上祿之”王谷祥(1501-1568),字祿之,號酉室,長洲人,家世名醫。嘉靖乙丑(1529年)進士,改庶吉士。官吏部員外郎,因忤尚書汪鋐左遷真定通判,失意而歸故里,家居幾三十年,乙丑(1565年)被詔不應,卒年六十七。”由1565年前推三十幾年為1535年左右,可大概知道王谷祥罷官的時間。
文徵明和王谷祥雖然早有往來,但真正拜入文徵明門下應該是仕途失意之后的事情,江兆申認為王谷祥是1534年起向文徵明學畫的,所以王谷祥為官時間應該是1529年至1534年前后。《林榭煎茶圖》可以確定為是這個時期的作品。文徵明此時60歲左右,其山水畫發展到中期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學習的趙孟頫和王蒙,作品以工細為主,這些風格特征也可以在畫上窺得一二。
一、題跋落款
文徵明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贈送王谷祥這幅畫呢?從卷末題跋,可比較直接的了解《林榭煎茶圖》的創作意圖。
《同江陰李令君登君山二首》
浮遠堂前爛漫游,使君飛蓋作遨頭。
煙消碧落天無際,波涌黃金日正流。
禽鳥不知賓客樂,江湖空有廟廊憂。
白鷗飛去青山暮,我欲披縰踏釣舟。
云白江清水映霞,夕陽欄檻見天涯。
亂帆西面浮空下,雙島東來抱閣斜。
萬頃胸中云夢澤,一痕掌上海安沙。
扁舟便擬尋真去,春淺桃源未有花。
文末提“承示和二島之作,感荷,拙章不敢自隱,輒往一笑。徵明頓首上祿之選部侍史,小扇拙圖引意。四月十三日。”
從詩中“浮遠堂前浪漫游”和“白鷗飛去青山暮,我欲披縰踏釣舟”可看出文徵明的超脫和釋懷,此時他以完全放棄了仕途的發展,轉而期待減淡生活能賦予他的平靜未來。“使君飛蓋作遨頭”引用了典故,是他對王谷祥這樣在仕途中的后輩可以心系黎民、行其儒者的義務的期許。
二、畫面觀察
從畫面上看,畫卷左側有草堂數間,其中兩間無人的草堂前很空曠,而右側有一老者憑欄遠眺的草堂卻突然掩映在了幾株樹之間顯得靜謐幽靜。除了為拉開疏密,應該還想表現一種避世之感。文徵明畫中時常出現朱衣人物,經常意指本人。他這張畫中面朝南方背對北方,在樹木和石塊的擠壓中探出頭來,一方面是表現自己的避世現狀,另一方面可能想有用自己的經歷暗示晚輩官場險惡的意圖。
《林榭煎茶圖》正好是文徵明學習王蒙風格并研究再創新階段,這一階段他對王蒙的山水傳統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做了大量的畫作來研究再創新。有學者認為,這時仿古的創作方式是形成明末董其昌和清初四王成熟的仿古山水藝術現象的準備階段,這時已不只是簡單的構圖的延宕和筆墨皴法的參用,這樣的山水圖像被 附載了更為復雜的觀念系統,也創造了新的觀看方式。 觀看這些繪畫要有豐富的藝術史學知識,在鑒賞時要有高尚的品位,逐漸強化了士紳文人圈子的精英主義。
從技法角度分析,《林榭煎茶圖》借用了元人比較常用的構圖方式和元四家的筆墨皴法,這里已不只是模仿學習,還有一種追摹先賢,隔空對話的意味。
三、主題分析
文人飲茶題材的圖繪在當時出現的非常頻繁,文徵明本人也創作了非常多的茶事圖。
就《林榭煎茶圖》而言,應是對文人理想生活的一種描繪。前文分析該畫卷作畫時間應是1529-1534年之間,正是文徵明看清政治權利的殘酷現實,放棄早年政治抱負離京返鄉后的后幾年。石守謙對這段時間有過縝密的研究,他認為文徵明在1530年之后正式放棄了仕途發展的期待轉而期待減淡生活所能賦予的平靜未來。 這是文徵明繪畫風格發展的轉折期,這之后的作品都帶有一種很濃重的文人幽居避世的情感,所以這張畫也表現了一種隱士隱居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干擾的意思。
說到社交手段,以畫作聯絡感情的確是當時社會特別是文人圈子里比較流行的一種形式。根據柯律格在《雅債》里面的分析,王谷祥在文徵明的弟子里是比較特殊的,他受到文徵明題贈的畫作特別的多而且各種風格都有 ,此時他還沒有正式拜入文徵明門下學畫,可以排除課徒稿的可能。他們是一種庇主兼好友的關系,可以猜想文徵明最初的作畫動機是王谷祥有所求,或是作為回禮。具體原因僅研究文徵明留下的文字很難得知,但的確是作為一種社交手段。
四、小結
直接原因:用于交友酬贈,為了自己的好友而作畫。
主觀原因:
(一)對歸隱生活的暢談。
(二)希望自己的后輩好友在為官時能清廉勤政。
(三)警示好友官場險惡。
參考文獻:
[1]李維坤.明代吳門畫派研究[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2]柯律格.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M].劉宇珍,邱世華,胡雋,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邊雨桑,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