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摘要:茅山道教音樂歷史悠久,它是中國道教上清宗壇的特有產物,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吸收融合了自東晉、南北朝至唐宋以來不同時期的優秀傳統音樂成分,堪稱中國音樂文化史上的活化石。它的發展足跡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關鍵詞:茅山道教音樂;地方特色;保護傳承和發展
一、茅山道教音樂的淵源歷史
江蘇省西南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漢景帝時,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此修道,被后人尊奉為三茅真君,山亦易名為“茅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在茅山創立了“茅山派”道教的道教科儀及音樂,此派又稱“上清派”,隋唐時代為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等人竭力推崇而名聲大振,從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數百年,成為道教主流。與龍虎山、閣皂山同為道教著名的三大符箓派。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正一道第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提舉三山(龍虎山、閣皂山、茅山)符箓并御前諸宮教門公事,茅山歸入正一道。但茅山派的道教音樂及科儀,依然保持獨特之傳統,并由茅山道士代代傳承至今。
茅山上清宗壇齋醮科儀音樂在全國獨樹一幟,歷史上享有“國醮”之地位。其齋醮音樂活動,經隋唐之興盛,在宋元二朝受宮廷寵幸,文史資料甚富。在明正統年間開版《道藏》的《茅山志》以及嘉靖中《茅山志后編》等書中,茅山受皇命所舉行的醮事和醮事節目的次序、唱曲等,甚至醮事所用的法器、樂器、演唱和演奏人員的配備等,都有較為詳細的記載,這為研究該時期茅山齋醮科儀音樂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茅山道教在清末以及戰爭中,遭受了重大破壞,道教科儀和音樂等資料遭到焚毀,道士數量銳減。目前能演習少量茅山科儀的亦僅有十余人。茅山歷來師承極為嚴格,輩分清楚,21世紀出家于茅山道院的道士,按輩分取用“啟、先、覺、欽、敏、澹、支、念……”等字,法師的法名亦為“高、宏、鼎、大、羅”等輩。
茅山道教音樂,保持了“茅山派”的悠久傳統,也就是把唐宋時期的茅山道教音樂保留至今。如《衛靈咒》《三茅真君誥》均為茅山派道教歌曲,詞為茅山專用而獨此一家。據《道藏》的《三茅真君加封事典》卷下第三,淳祐九年六月(1249)舉“慶禮設醮儀”的節目一開始,就有詠唱“衛靈咒”的記載,可見此曲歷史之悠久。此外,茅山道教的許多唱贊,每個字都用較長的節拍或較多的音符拖腔來演唱,這和北宋時代道教音樂譜本《玉音法事》所表達的演唱要求十分相似。
茅山道教音樂除了有淵源的傳統外,其他音樂的特點也十分明顯。茅山雖屬蘇南地區,但和鄰近的常州、無錫、蘇州道教音樂截然不同。其一是在調性上,五調皆用,無偏愛羽調,角調的傾向;其二是在行腔上,高亢有力,注重大線條起伏,曲調小轉彎及裝飾音運用較少,加之詩詞使用近南京官話的語音,曲調居“剛”,這無疑和蘇南其他地區的道教音樂有著十分明顯的區分。
茅山的道教音樂是由聲樂和器樂兩大部分組成。聲樂部分:道人詠唱和道白是道教科儀中的聲樂表現形式,具體表現有“詠唱式”“念唱式”“誦唱式”和“韻腔道白”等四種形式,誦唱內容以“贊”“頌”“偈”“誥”“咒”“符”等表現手法來展現。器樂部分:采用了民間樂器演奏,以吹打樂、彈撥樂為主,常用樂器有“笙、簫、笛、嗩吶、二胡、琵琶、三弦、揚琴、古琴、古箏、阮、鼓、鑼、鈸、木魚、金鐘”等。演奏方式分為“坐奏”和“行奏”兩種。“坐奏”為樂手固定坐在道場左右兩側演奏,“行奏”為樂手在法事動態進程中邊行邊奏。
二、茅山道教音樂的基本狀況
茅山道教在清末以及戰爭中,由于廟宇被毀和道士人員驟降,已無當年三宮五觀遍布大茅、二茅、三茅等宏大的景象,以三宮之一的大茅山頂宮為例:在清代中期,一宮之內,就有十二房子孫,到20世紀50年代初,僅存迎秀道院、迎旭道院、怡云道院等六房,而這六房中的每一房道士人數也大大減少了。50年代起,在新中國宗教政策指引下,茅山三宮五觀道士聯合起來,破除了各自的門戶觀念,統一稱為“茅山道院”,并組織了茅山道教協會。
茅山道教協會成立后,各宮觀的科儀及音樂資料集中保管,這本是好事,但在十年動亂之中又被扣上了“封資修”的帽子,遭到了“集中焚毀”。它不像有些地方的道觀如江南正一道,因為道士們散居于鄉村的數量較大,不少人因改行、歇業,或因居住地偏僻、鄉鄰關系較好等原因,他們所藏的科儀及音樂抄本,甚至法器、莊嚴、道衣等還能夠僥幸地逃過一劫。
而茅山道院的道士均為出家道士,全居住在茅山,沒有正一道那樣的可能性。因此,到80年代初,茅山僅存的十多位年事已高的道人,因文化水平不高,且體弱多病,在回憶整理科儀和經文的工作上就出現了一定的困難。
鑒于這種狀況,茅山道院組織專門人員深入地追尋和采集,最終把茅山派的科儀及音樂一點點地回憶整理出來,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
自20世紀的1982年,茅山道院招收了8名年輕小道士,1987年又招收了16名年輕的小道士,分期舉辦了道教科儀培訓班,專門學習茅山道教科儀和茅山道教音樂,后又分批選送人員去武漢音樂學院學習。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已成立了一個有三十六人組成的道教經懺班,專門從事道教齋醮科儀和道教音樂的演出,并專門整理出了160多首道教曲目和《三茅經》《三茅懺》《三茅表》《三茅誥》等10多本經籍,收藏了近萬冊(份)與茅山道教音樂相關的典籍資料,以及宋代玉朝笏、玉印、旌幢、華蓋、道袍、法衣、冠、襪、法器、樂器等100多件實物,出版了《中國茅山道教音樂》《茅山道樂研究》《茅山道教志》等書籍,同時茅山道院院長楊世華還主編了《江蘇道教》雜志和《茅山道訊》報等。2014年茅山道教音樂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國家級和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茅山道教音樂代表性傳承人若干名。
三、茅山道教音樂的保護措施
茅山道院是國務院在1983年批準的首批全國對外開放的21處重點宮觀之一,其道教音樂中的曲詞,形象地反映了當地的地域民俗和鄉土禮儀,以及“濟世利民、凈化心靈”等教義思想。其齋醮的法事流程、經韻的誦唱方式、民族的器樂演奏等均有著陶冶性情、培養心靈智慧的宗教藝術魅力,它積極吸納了民間的宗法內容,深受民眾喜愛,在音樂、曲詞、美術、服飾、養生、符箓、戒律上“身心雙修”,既是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也是專家學者研究我國道教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以及研究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民間音樂之間的相互關系的重要資料。
而在如何保護茅山道教音樂的策略上,句容市委、市政府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相關文件,組建成立了“句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將茅山道教音樂列入句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保護項目之中。
近年來,也采取了以下的有力措施:
(一)在資金投入上
1.投資50萬元,成立了“茅山道樂團”,利用會演、出訪、齋醮儀式等,開展傳承、演示、弘揚活動;
2.投資20萬元,進行了書籍的出版、音像的制作;
3.投資25萬元,開展了曲譜、資料的收集整理;
4.投資30萬元,輸送音樂手進高校進修學習;
5.投資300多萬元,作為演出場所的修繕建設和演出用品的添置等。
(二)在人才培養上
先后舉辦了10多期道教人才培訓班,以熟練掌握科儀內容為目的,對經韻唱誦、念白及音樂曲牌演奏進行了系統的傳承。除道院自己培養了年輕的音樂道士50多名外,還選派出10多名道長外出進修學習。
(三)在資料搜集上
廣泛搜集整理了文檔資料和實物資料,以及茅山道教音樂的音像等資料(見第二部分)。
(四)在對外交流上
平均每年對外交流活動達10次之多,影響較大的有:海峽兩岸道樂團在茅山舉辦的三次大型黃箓道場;為慶祝香港和澳門回歸舉辦的大型茅山齋醮科儀活動;應邀赴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等國家參加的大型道教慶典活動;第七屆國際道教音樂會演等。
(五)在場所建設上
2014年以來,開建了300多平方米的茅山道教音樂演示廳和展示廳,以及600多平方米的法箓堂等。
四、茅山道教音樂的發展策略
茅山道教音樂離開了受眾就是無水之魚,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道教音樂必須從殿堂走向社會的重要性,而不能陶醉在自娛自樂的科儀音樂中。
作為一種高雅藝術,茅山道教音樂應該提供給社會大眾分享,如何讓越來越多的百姓懂得欣賞它的音樂之美,這是傳承、保護和發展茅山道教音樂的一個重要課題。我想,我們要真正擔負起服務于社會、服務大眾的重任,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建設一支強有力、接地氣的道教音樂團隊,在已有的基礎上體現出獨有的自身特色,把茅山道教音樂內在的價值情感與受眾情感達到思想上的共鳴。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聲音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文化藝術,茅山道教音樂在傳承發展中,除了要保持地方特色不變以外,還要有創新意識,要加強對外交流,與其他的道教音樂相互取長補短,在創新中發展,使茅山道教的音樂特色更加鮮明,真正成為社會大眾的精神食糧。
茅山是道教圣地,也是革命圣地、旅游勝地。茅山道教音樂要走向社會、與大眾接軌,完全可以利用茅山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與旅游文化相結合,將自身的藝術魅力與旅游文化形成自然聯系,讓道教音樂參與到茅山的旅游行業中,使游客不僅可以游覽茅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也能熟悉和了解茅山的道教文化。同時在游客游憩過程中還能欣賞到悅耳動聽的道教音樂。如果對茅山道教音樂加以合理的開發,完全可以提高茅山景區整體的旅游質量。
目前,茅山旅游風景區已做好了相關的工作,如在景區內的所有景點和路旁架設隱形音響,適時播放茅山道教音樂;在景區內設立大型的露天演出場所,開展茅山道教音樂和齋醮科儀的表演活動等。
除了各景點外,茅山風景區內的所有餐館、酒店、商場等都可播放茅山道教音樂,酒店內也可常年放置道教音樂的光盤DVD、VCD等音像制品,免費提供給游客。還可以制作茅山道教音樂的車載VCD DVD、光盤、影像制品,出版發行介紹茅山的歷史、音樂等地域文化小冊子,與茅山道院一起共同推動當地道教音樂的傳承與發展。
音樂無國界,道教音樂也不例外,茅山道教音樂更是如此,我們應當把茅山道教音樂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推向社會、推向大眾,同時走向海外,讓世界都知道江蘇句容有個茅山,這里有天籟般動聽的茅山道教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