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都是源于生活的,但是也高于生活,民歌的題材多數都是取自于生活靈感的。在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的過程中,民歌也在不斷地變得成熟。一些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的民歌已經不再潮流。但是民歌不僅僅是歌曲,也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的一個標志。對民歌進行深入,也是在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深入,不斷的分析和繼承,促進民歌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傳統民歌發展;民歌的繼承與創新;文化結晶
對于民歌進行一個全面而且深入的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需要不斷地關注不同的時代背景,這些背景給民歌帶來了怎樣的發展趨勢,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可以不斷地促進民歌的繼承和發展。對于我國的社會民族文化來說,民歌的藝術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民歌是一個記錄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和途徑,也具備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一、民歌的發展歷程和歷史
民歌存在的意義對于人民來說,是一種浪漫情懷的體現,使得人民的生活更加的藝術和文化性。人們將這種民歌的記錄方式保存下來,也是一種民族的自身認同感。民歌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是具備一些藝術特點的,比如內容的豐富多彩,以及多元化。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民歌是反映的社會歷史和現實,對于傳統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民歌也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在民歌的演唱中,更多地反映了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愛,一些民歌還包含了人們對于自身夢想的不懈追求。民歌的發展歷史也是非常厚重的,只有真正的全面了解民歌的發展,才可以做到合理有效的改編。
二、民歌改編過程中的傳承性
民歌是當代文化的一種傳承,不僅僅代表著民族精神,還代表著民族性格。每個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符合自身特點的民歌形式,地區和環境的不同導致了民歌種類豐富多樣。對于民歌的音樂工作者來說,民歌的演唱過程才是更重要的,對于演唱過程中的發聲以及呼吸的方式,對自身氣息的控制,以及如何運用唱歌的技巧等,都是有一定的條件和要求的,才可以滿足實際演唱過程中的審美的需求和需要。在民歌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做到遵循民歌演唱的概念,做到一個對于其內部演唱技巧的解釋。相關的改編也需要立足于改編的基礎和現實,避免過度的改編,導致民歌的內涵發生變化。
三、民歌改編繼承中的發展
社會時代的不斷變化,隨著人民群眾在物質、精神文化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在民歌的演唱方式上也在不斷地變化。對于傳統民歌來說,需要不斷地進行改編,充分融合一些新時代的元素,不斷地提高其藝術審美以及需求,傳統的民歌演唱中包含了一些戲曲或者其他的元素,才成為了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因此,在當代社會的發展模式下,也要不斷的繼承和發展其當代的藝術內涵和其底蘊。民歌的相關專業人員就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其表現的特色以及演唱的規律,從而不斷的構建一個民歌的專業系統學習體系,在實踐的方面也要做到提高和優化。在演唱的過程中還需要不斷的保障其聲音的傳遞。
社會的前進和發展,使得民歌的演繹形式也在豐富。實際的創作風格也在受到一定的影響,民歌的形式多樣性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提高人們對于審美價值的需求。當民歌的題材得到革新之后,也促進人們對于各個層面的試聽感受。其本身的音樂素材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也具備一定的豐富文化內涵和底蘊。需要針對新時期的發展特點來進行一定的風格改編,促進其藝術形式的發展和改編,才可以幫助民歌以新的方式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也可以不斷的融合多元素,促進演唱方式的改變和改革。只有多維度地開擴,才可以幫助民歌具有更多更豐富多彩的演繹形式,幫助民歌可以傳播得更遠,促進民歌真正意義上的內涵傳遞。
四、新時期的民歌藝術創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革的方式
民歌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是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的,需要針對這些出現的問題來不斷地思考其價值和意義。甚至一些民歌的演繹方式都會出現不當,有可能也會影響到整體的民歌表達和傳遞。對于民族色彩的呈現也是存在局限的。因此,在進行民歌的改編時,就需要極度重視這些問題,避免由于技巧的表現過多導致的民歌本身所展示出來的民族特色。一定的程度上來說,也有可能影響民歌的風格跟視覺聽覺上的偏差。一些民歌所展示出來的,實際都是一種生硬的演唱方式,不僅沒有給聽眾一個藝術美感,也忽視了對于民歌文化的背景描述,忽視了文化的背景底蘊。
五、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于精神生活仍然是不斷的追求和優化的,民歌在其自身的藝術表達上也是具有一定的創新和發展的,因此,只有不斷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的發展和傳遞我國民族文化,繼承民歌的藝術傳統,才可以真正做到創新和發展。只有民歌真正得到廣泛的關注,民族的民歌特色才可以真正做到站立在歌壇上,促進民歌的真實表達和發展。在民歌的改編過程中,需要真正立足在時代的變化和人民的生活上,才可以真正做到在民歌的演唱中包含人民的真實生活,才會促進民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建華.傳統民歌中方言演唱的重要性闡釋[J].藝術評鑒,2016(7):54-56.
[2]汪佼.福建傳統民歌的繼承與發展策略[J].藝術教育,2014(2):77.
作者簡介:濮鷹,本科學歷,二級作曲,南京市歌舞劇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