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人類開創文明時代以來,陶瓷就伴隨著人類的生存需求而誕生。隨著時代的發展,陶瓷逐漸轉而作用于人們的審美,也因此出現了與環境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形式,豐富著我們的生活空間。
關鍵詞:陶瓷;環境藝術設計;結合
一、陶瓷作品與環境藝術設計結合的歷史
自人類開創文明時代以來,陶瓷就隨著人類的生存需求,在泥與火的碰撞下誕生了。作為中國藝術的重要代表,陶瓷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時期的小口尖底瓶、唐代具有異域風情的唐三彩、宋代著名的五大名窯、元代時期成熟的秀麗青花直至清代以登峰造極的技巧創造出的精美瓷器,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陶瓷一直都伴隨著人們的生活,未曾離開,它可以說已經超越了藝術的范疇,成為每個時代文化的重要體現和傳承載體。在一開始,陶瓷作品主要是用于生活,偏向于實用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開始注重對于美的追求,于是陶瓷也逐漸轉而作用于人們的審美,也因此出現了與環境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形式,豐富著我們的生活空間。
其實在人類歷史上,陶瓷很早就被用于環境藝術之中。如秦始皇陵里的兵馬俑,它是早期陶瓷裝置應用于環境藝術中的范例。再如意大利陶藝家和雕塑家洛加·德拉·洛比亞創作的陶瓷雕塑作品,作品充分地結合了建筑的結構和空間環境,可以看作是陶瓷雕塑應用于環境空間的萌芽。還有在西班牙13到15世紀的古典建筑和18到19世紀的許多伊斯蘭建筑中都可以看到瓷磚的裝飾等等。雖然在以往陶瓷與環境藝術的結合并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且成系統,但是也有較多的陶瓷作品被運用于環境藝術中。
二、陶瓷作品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結合的意義和價值
陶瓷作品很早就被運用于環境藝術中并延續至今,自然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目前我們所說的環境藝術設計,是指對人類的生存空間進行的設計,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社會活動提供一個合情、合理、舒適、美觀、有效的空間場所。因此環境藝術不僅要適應于人們的物質生活,更要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這就使得作用于人們情感的藝術類別——陶瓷,逐漸融入環境藝術設計當中。
陶瓷之所以能與環境藝術緊密結合,其材料本身的特性是主要的原因之一。首先陶瓷具有耐腐蝕、耐高溫、不吸水、不變色、堅固等屬性特征。這些特征對于環境藝術設計來說非常適宜,尤其是對于那些置放于室外公共環境空間的陶瓷作品來說(如陶瓷雕塑、陶瓷壁畫等),這類作品長期暴露在一個開放的室外空間,會面臨各種天氣情況,這些屬性保證了這些陶瓷作品不會因為氣候的變化而產生損壞或者褪色的情況。這種材質的優越性,使得陶瓷作品非常易于保養和維護。
其次,陶瓷作品還具有造型多變、質感多樣、釉色豐富、裝飾手法多變的藝術特征。造型多變是指陶瓷材料的可塑性很強,在制作過程中陶泥可以隨意的切割、揉捏,充分地發揮造型的可能性,以適應不同的環境需求;質感多樣表現在陶瓷在燒成后會形成各種不同質感與肌理變化,如光滑、龜裂等。釉面的選擇也有很多種;釉色的豐富多彩也是陶瓷作品非常出彩的地方,能充分地滿足與之相適應的環境所需要的色彩要求;裝飾手法也很多樣,除了釉上釉下的裝飾外,還有刻、雕、劃、印、剔、鏤、堆等裝飾手法。
除了陶瓷材料本身的特性之外,陶瓷作品所蘊含的人文價值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當代陶藝家何炳欽先生說過:“當今的城市只重視建筑空間,缺少人文關懷,缺少文化的現象愈加嚴重。”的確,城市人文特色的缺失正成為中國當代城市文化發展的桎梏,因此人文精神的建構非常重要,它不僅有助于城市審美文化的發展,且對于打造高品質、宜人居住的空間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我想,陶瓷作品作為藝術范疇的一部分,它是可以承擔這樣一個重任的。陶瓷是土與火的交融,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的一種藝術形態,陶瓷作品通過土與火兩種語言,傳達出人類對大自然的親近之情,當陶瓷作品作用于環境藝術時,它就成了聯系人和環境的天然紐帶,從而讓人們感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也為人們去創造出一個更為均衡、更富有內涵的人文空間。
三、結語
陶瓷,具有獨特的材料特性,又具備現代新材料所缺少的歷史文化感、親切感,因此它在城市景觀、建筑及室內空間環境設計中的出現可以說是必然的,其潛力也是巨大的。當然我們也需要注意,陶瓷作品在環境中的應用需要充分地考慮其整體性,如今也有許多陶瓷作品只是被當成一種藝術瓷(不與環境相聯系的觀賞陶瓷)安放于環境設計中,雖然可能造型非常華貴優美,但是并沒有與周圍的建筑、景觀等環境相融合,這樣的作品并不能稱之為優秀的作品。在進行設計時,應認真了解、分析該地區的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等因素,使得陶瓷作品能最大程度與環境融合,給人們帶來最大化美的感受。
參考文獻:
[1]徐進.拓展陶藝在城市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裝飾,2004(04):65.
[2]吳興安,徐小紅.環境陶藝的審美特點和空間表現[J].中國陶瓷,2006(11):62-64.
[3]劉光文.公共環境陶藝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2(17):74-75.
作者簡介:謝宛鹿,中國藝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