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文化成果,是舞蹈文化的寶貴財富。中國民間舞蹈與西方芭蕾舞都是美的化身和傳達。本文簡單介紹了中國民間舞蹈與西方芭蕾舞產生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以及兩種舞蹈的特點,并且從四個方面分析了兩種舞蹈的區別之處。
關鍵詞:舞蹈;藝術教育
一、芭蕾舞的簡介
芭蕾舞孕育于15-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誕生在十七世紀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國宮廷,十八世紀在法國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紀末期,在俄羅斯進入最繁榮的時期。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宮廷宴會上進行的。當時的表演形式與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芭蕾演出決然不同,主要是由王公貴族來表演。當時的芭蕾是一種把歌、舞、朗誦、戲劇表演綜合起來的表演形式,可以說是芭蕾的雛形,后人稱它為“宴會芭蕾”,主要為王室和貴族的消遣品。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簡介
中國民族民間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擁有眾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是從人民大眾的勞動生活中產生和興起的,它們的動作都是從勞動場景或生活場景中提煉出來的,與當地的風土人情和人民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人人都需要參與到這樣的舞蹈中去,這也是勞動生活后的一部分活動。中國的民間舞蹈多為載歌載舞的集體舞,舞蹈動作千姿百態,各具民族及地方特色。民間舞表現的內容有古代原始社會的狩獵生活、戰爭經歷、圖騰信仰及生殖崇拜,也有現代生活中各種傳統節日里人們表達歡喜之情的娛樂活動。中國民族民間舞是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是民眾表達心聲的重要方式之一。民族民間舞以極富神韻的個性動作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芭蕾舞與民族民間舞的區別
(一)舞蹈技巧的區別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技巧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徒手動作技巧,二是道具技巧。徒手動作技巧是指不拿道具,運用肢體進行的技巧動作。安徽花鼓燈中的“盤鼓”部分中地盤鼓就屬于徒手動作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滿地抓”“豚跳”等;東北秧歌中各種蹲、踢、跳、轉技巧也屬于徒手動作技巧。在民間舞中最常用的就是道具技巧,如遼南高蹺,舞者踩在高蹺上進行表演,腳踩高蹺做一些翻騰,跳躍,旋轉的高難度技巧。還有東北秧歌當中的手巾花技巧,是東北秧歌中最韻味的地方,有立掛,頂掛,大出手,小出手等。
芭蕾舞的技術技巧有旋轉、速度、方向、定點看一點、跳躍的高度、繃膝蓋、繃腳尖、高抬腿等。例如,旋轉過程中,規范的舞姿是否走形,空間的定位是否合乎要求,停止旋轉時是否穩定如初,是否能自然而然地完成結尾時的固定舞姿。
(二)基本體態的區別
中國民族民間舞很多動作要求柔美,上身動作不僅有屈又有伸,而且還要有回旋和側旋。不同的民間舞有不同的體態要求。芭蕾舞的基本體態是:改變人體脊柱的“S”形弧線(即頸、胸、腰和骶形成的四個生理彎曲),校正脊柱、肋骨和骨盆的位置,追求人體從腳部到頭頂的盡可能地垂直上立,將身體弧線盡可能地拉直,身體姿態當然就要比自然形態下更加直立挺拔。
(三)訓練方法的區別
中國民族民間舞在應用脊椎時,不僅有屈有伸,而且還要有回旋和側旋。而芭蕾舞在應用脊椎時,一般以延伸為主,強調開、繃、直、立,并常以“伸”形成固定軸,因而人體的后背直立能力及旋轉的垂直感非常突出。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表現力主要在上身以及上、下身的配合上。而芭蕾舞中是沒有中國舞那樣的翻身下腰動作的。芭蕾舞其表現力只要在下身以及上、下身的配合上。
中國民族民間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
(四)舞蹈配樂的區別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伴奏音樂要么是古樸舒雅的琴曲,要么是激情澎湃的鼓點,都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樂器演奏,不需要固定的煩瑣的配樂,即興而發也是被允許的。而西方芭蕾舞一般采用交響樂,或者由專業人士編配的舞曲。
四、結語
中國民間舞蹈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它不僅歷史悠久、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數量之多也是世界上所罕見的。民間舞蹈是舞蹈藝術不發達階段所產生的一種古老原始的舞蹈形式,在歷代相傳的過程中,人民群眾尊重它、愛護它,使之發展至今。西方的芭蕾舞被認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成為世界性的藝術。在當今世界上,芭蕾藝術繁花似錦,很多國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在芭蕾舞的藝術表現上不斷出現新的探索和創造。無論是西方的芭蕾舞還是中國的民族民間舞,它們只是舞蹈形式上的不同,精神和實質都是為了凈化人的心靈,它們都折射出人情、人性和人生的真諦。
參考文獻:
[1]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編.民族民間舞蹈研究(叢刊)[M].1986.
[2]張苒秋.論古典芭蕾訓練——組合編排與訓練目的[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6):115-116.
作者簡介:熱米拉·朱馬利(1987.11-),新疆克州人,國家三級演員,新疆藝術劇院歌劇團舞蹈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