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玲
摘要:內蒙古當代油畫藝術創作通過藝術家們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內蒙古油畫創作不僅表現了內蒙古豐富多彩和獨具特色的現實生活,而且展示了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將民族精神貫穿其中。本文主要以內蒙古草原畫派代表畫家為例,對以民俗文化為題材的油畫作品進行深入分析,闡明其為內蒙古文化藝術及民族教育事業走向全國做出的積極貢獻。
關鍵詞:民俗風情;民俗特色;表現內容;表現形式
內蒙古質樸厚重的現實主義油畫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依附于本土文化、宗教信仰、地域環境、理論道德、民俗活動而存在的,是原始藝術的傳承,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民族藝術造物的審美觀念、藝術風格、造型等,體現了蒙古民族獨特的文化精神內涵,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特征。在當今世界經濟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積極傳承和發展藝術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共同選擇。在如此大的文化背景趨勢下,傳承和發展草原民族文化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和廣闊而美好的前景。
風俗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文化歷史和文化背景下長期形成的,它不僅體現了各民族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也是本民族的風情風俗。民族的節慶禮儀、婚喪嫁娶、祈福禁忌等生活習俗常常能夠成為畫家獲取民族風情的有效途徑,并且延續至今,生活方式雖有不斷變化,但仍有歷史的沿革保留,這種獨特的民族風情無疑為繪畫提供了題材上的優勢,也是油畫家們趨之若鶩的興趣聚點。
內蒙古當代油畫通過藝術家們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些作品不僅表現了內蒙古豐富多彩和獨具特色的現實生活,而且展示了本土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將民族精神貫穿其中,為內蒙古文化藝術走向全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以妥木斯為代表的草原油畫家,相繼創作出許多具有鮮明民族個性特征的油畫作品。
一、內蒙古當代油畫創作民俗特色的表現內容、表現形式
草原民俗文化的獨特性為油畫家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這種民族元素已經成為內蒙古油畫家們表現自我個性的顯著標志。傳統的民眾聚會、祭祀活動、草原牧民生活的勞動場景,東部西部不同形式的婚禮習俗等,都是典型的表現內容。
草原畫派的領軍人物妥木斯先生的作品,大多表現草原牧民勞動、生活的狀態,構圖洗練,內容直白,意境唯美,沒有過多的炫技表演,沒有偷景獵奇,在色彩和形的處理上運用構成觀念,畫風始終是抒情的,歌頌的人性始終是溫良的。作品都以草原為母題,畫的最多的是馬和草原勞動婦女。草原上的婦女特別勤勞、辛苦,擠牛奶、撿牛糞、生火、做飯、照顧孩子等一切家里的事都要由她們去完成,幾乎是從早忙到晚,任勞任怨,妥先生非常尊重她們,為此創作的《剁草的婦女》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以自然、樸實、真誠的草原氣息闖入中國油畫藝壇。該作品人物的動態表現吸收中國畫大寫意的方法,造型簡潔概括,一氣呵成,明暗對比強烈,暗青色的背景把穿白色蒙古袍、手拿鐵耙剁草的婦女襯托得更加健碩、偉大。妥先生近些年的作品去光影,去空間,去情節性,去觀念性,變化不在內容方面,而是在藝術語言的運用方面,數十年不遺余力地追求藝術語言的提升,在畫面中有了新的面貌,又符合油畫技法方面的要求,更有助于對內容的表達。
燕杰老師的作品多以表現西部地區牧民生活為主,這與他最早在西部地區工作、生活有很大的關系。駱駝是西部干旱地區牧民家經常可見的家畜,牧民牧駝、牽駝勞動等都是燕杰老師一直謳歌的對象。在他的畫面中,色彩濃重,筆觸粗澀,顏色厚重,畫面肌理感很強,《兩只駝》《白駝和牧女》《搗奶》都是他的代表作,是他的藝術趨向成熟的標志。
候德老師的作品多以牧民祈福、勞作為主,他的作品構圖飽滿,人物造型嚴謹簡括,力量感十足,每一幅作品都把色彩和構成的形式感做到了很好的統一。畫面結構講究,有意追求平面構成的節奏感,力圖點、線、面的穿插,黑白灰的布局和諧,形象符號的運用在現實形象的基礎上高度概括,畫面色彩多用高級灰系列,最后的效果都比較雅致。候德老師年輕的時候,為了創作可以深入牧區采風數月之久,吃住都在牧民家里,過去條件艱苦自然可以想象,有時候出去寫生只帶一個饅頭充饑,縱使這樣都沒有阻止他畫畫的熱情,為創作畫了大量的速寫。直到現在,每成就一幅作品,候德老師在構圖上都要經過大量的推敲實踐,反復修改,在此基礎上創作了著名的作品《摔氈》《祈福》等。
特定的地域環境造就特有的群體性民族審美意識,必然會輻射到個體的審美意識。蒙古族婚嫁是內蒙古民俗文化中民族特色比較濃厚的表現形式,也是畫家們經常描繪的主題。敖恩老師的作品《盛裝的蒙古新娘》《鄂爾多斯姑娘》《烏蘭托婭》都是表現西部區蒙古族婚禮習俗中新娘身著盛裝的肖像,畫面構成精準,色彩絢麗而不失典雅,總是以贊歌的形式表達對天堂草原的眷戀和追憶。青年畫家李波筆下的鄂爾多斯新娘與敖恩老師的相比較,完全是另外一個畫風:他借鑒壁畫中的用色和造型方式,形成自己的繪畫語言,使得畫面繁復厚重,色彩斑駁燦爛,筆觸樸拙,肌理豐富,略加夸張變形之后的形體不受光影的制約,反而畫面內容的情感指向更明確,他畫中的蒙古面孔承載著歲月的滄桑,也承載著他對蒙古民族的情感體悟。
每年都要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傳統的群眾聚會,一直延續至今,是草原人民的盛大集會,有冬季和夏季那達慕,夏季那達慕尤為的熱鬧、隆重,參加的人們都要盛裝出現。從四面八方趕來的牧民參加賽馬、射箭、摔跤等比賽活動,充分顯現這個民族果敢、堅韌、無畏的精神品質,很多的畫家都以這一題材創作了許多作品。砂金的《搏克系列》所描述的就是摔跤的蒙古人,用粗獷的線條勾勒形體大的比例關系,造型簡練,陽剛原始,稚拙夸張,力量感很強,色彩濃厚,像草原羊毛氈子般的耐受,也耐看,畫面樸實敦厚,滄桑歷練,個性十足。
2015年中國百家金陵畫展油畫金獎獲得者王耀中,同樣是堅持以本土民俗為創作母體,多表現草原現實的生活圖景,《守望草原》《布里亞特的女人們》《今日草原》《踏雪牽馬圖》等作品,基本上呈現了他關于草原題材油畫創作的基本樣貌。造型上選擇了寫實性手法,色彩上選擇了裝飾性效果的直接薄畫法,完全不受環境色的干擾,有意回避寫意或抽象的畫法取向,提高色彩的純度,反而達到了色彩感覺和色彩情感的平衡,雖然表現的也是現代牧民普通的生活狀態,但卻更好地表現出了這片草原的文化特質。
二、內蒙古當代油畫創作傳承民族文化的意義
世界民族融合是一個整體的大趨勢,每天都有很多的民俗在消失,這也是一種世界發展的選擇,但是也是一種民族發展的悲哀。內蒙古民俗中蘊含著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是要通過對內蒙古民俗的選擇表現,將這些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通過對內蒙古民俗的描繪,推動內蒙古民俗的自身發展。而內蒙古民俗是一種具有很強的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由于地域遼闊、交通不太發達,和區外的交流還是比較欠缺的,加之民族語言之間的溝通問題,真正能夠了解內蒙古地域特色民俗的藝術家還是少數,普通人的了解就更會出現片面性、概念性的問題。希望通過欣賞內蒙古油畫家的現實主義作品,可以直觀感受內蒙古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活動,使更多的人民大眾去了解真實意義上的內蒙古的繪畫藝術。在新的美術思潮的影響下,內蒙古當代油畫家仍然可以保持冷靜,扎根本土文化,堅持創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油畫作品。
內蒙古民俗中蘊含著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是要通過對內蒙古民俗的選擇表現,將這些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了不足,隨著時代的進步,藝術理應與時俱進,表達對人性的關懷和民族的愛,從而反映所處時代的人物狀態和精神內涵,從而推動內蒙古油畫甚至內蒙古美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