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朱光潛先生和青年談論美學,他在開場話中就說:“在這封信里我就想把這一點心得介紹給你。假如你看過之后,看到一首詩、一幅畫或是一片自然風景的時候,比較從前感覺到濃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樣的經驗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態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達到了。”
我想,這樣的目的,應該是庶幾接近美術教育涵括美術鑒賞課之初衷的吧。
在本次研修中我有幸觀摩了四位老師的美術鑒賞課,四位老師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課題出發來帶領學生感受“美”,有中國的“園林之美”“中國山水之美”“建筑藝術之美”以及“現代設計之美”。這四節課有的老師以美麗的詩詞為導入,有的以精美的視頻為導入,也有的以圖片的對比來引導,但是不管怎么的導入,都是基于對于學生興趣的激發與引導。有效的引導是一節好課的開始,更是審美教育的一個永遠不過時的話題。
談到引導,不得不提的就是“觀看”,缺了它,一切便無從談起。作為視覺器官,眼睛每天都能為人們捕獲許多素材,但是這些素材如何能更好地轉化和利用,是一個關鍵問題。若把單位時間內眼睛看到的內容都用攝影機記錄下來,每個人都能看到和自己生命等長時間的“電影”。為何有的人獲取、提煉出了重要信息,而有的人卻熟視無睹呢?這在于人們處理視覺素材的切入點、方法、途徑、取向有著本質差異。美術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做到“有效引導”能夠激發學生特有的素養:觀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而后幾種能力的基礎均來自至關重要的觀察力。有了觀察才有了感受和后來的一切,有了捕獲才有了后期分析和處理的基礎。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孩子眼里往往迥異:他們中的敏銳者將有意義、有趣味、有個性的部分加以處理和提煉,長此以往便加深了感受,累積了情感,提高了素養,進而激發審美創造;相反,沒有掌握方法的孩子有可能對發生的一切“視而不見”,后續結果付之闕如。
所以教師一定要選取有代表性的圖片,視頻,這里的有代表性不僅僅是說色彩艷麗的,醒目的圖片,更是與一節課的內容有聯系的,能夠讓學生感興趣的選擇。其中有位老師在講課中放了一副不太典型的“假山”“流水”圖,放出來之后學生們出奇的安靜,老師一看沒有達到自己的預設便問學生:好看嗎?孩子們接著喊道:好——看。
這位老師他選取了可能自己認為非常有代表性的圖片,但是卻忽略了孩子們的審美。
互聯網時代,信息量大且更迭速度快,這意味著對孩子們甄別視覺形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數字時代的來臨也對孩子們提出了新的難題:以前一本書來之不易,而現在略動手指就有看不完、用不盡的資源。“獲取”不再困難,所以對于我們老師來說,真正困難的是甄選、深入分析和運用“圖像”。通過對孩子“圖像識讀”能力的培養,激發兒童“看什么”“怎么看”“為何看”等方面的思考,進而為他們的綜合素養打下堅實基礎。
而且不僅止于此,如何對兒童進行藝術語言形態訓練,巧妙運用視聽互動教學模式。美術語言,具體來說是指美術作品的主要的形式表現元素,如外形、明暗、色彩、空間、材質、肌理等,這便是美術作品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段,也是一種符號語言。東方和西方的美術由于地理人文條件的差異,形成了截然的美術語言系統和表現形式。此外,由于美術家所表達情感的不同、選擇語言的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語言風格。因此,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視覺去感知美術作品的形象和形式,領悟作品內涵的時候,首先要了解美術作品的特殊語言,以便能夠比較深入細致的欣賞美術作品,也是視覺感受視覺心理的形成前提。
所以老師要注意對于這些形式元素就是美術家傳情達意的藝術語言的講解。例如在欣賞古代中國山水畫時首先要讓學生理解所謂的 “三遠法”(高遠、深遠、平遠)這樣學生在以后具體欣賞畫作時才能領略到山水畫的“咫尺千里”的“意境”。
推而廣之到大的方面,藝術語言又是通用的,在美術鑒賞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是聽覺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于視覺圖像的感知更加貼切與深刻。例如在教學中適當地運用視頻,音樂等。現在的高中生對于視聽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非常感興趣,筆者在教授古希臘三大柱式的時候便將音樂貫穿其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音樂與美術本來就是可以相互貫通的藝術,所以視聽互動教學模式是十分簡單并且有效的“視覺教育”方式。
美術館及多種現代藝術資源,本身攜帶著大量的視覺信息,對于設計富有活力與實際意義的“視覺教育”課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資源,這些機構可以包括:美協、藝術雜志、畫廊等。交流的內容涉及美協組織的藝術活動、藝術雜志撰稿人的理論觀點、藝術家的狀況、畫廊的收藏與經營運作體系及畫廊對藝術與市場的最新看法等等。[11]同時,學生對于這類的藝術資源非常感興趣,透過分析和討論給學生及時地傳遞國際藝術最新信息,為學生拓寬藝術視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美,作為一種視覺形態廣泛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角角落落。通過對視覺感知能力、視覺理解能力、視覺運用能力的培養,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感受到美的存在,領會審美內涵,以及審美交流的奧妙。成為最適應未來社會的具有創造力的合格公民,有著不可輕視的意義。
作者簡介:孟佳(1987.10.6),女,漢族,籍貫山東淄博,碩士研究生,職稱為中教一級,淄博中學,研究方向為美術鑒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