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代是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中的又一個高峰,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王蒙作為元代四家之一,對后世山水畫分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對其繪畫風格進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將王蒙繪畫風格形成的原因納入元代山水畫審美的變化的環境中研究,同時將王蒙繪畫師承作為其風格形成研究的切入點,對王蒙各個階段的風格特征進行初步探索,對王蒙繪畫風貌做了簡述。
關鍵詞:元代;王蒙;師承;風格特征
一、元代山水畫的思想轉變
中國山水畫由隋唐源起到宋代發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山水畫理法,元人在繼承宋人理法的基礎上,不斷提煉筆墨,筆墨個性化語言更加鮮明,山水畫至元代到達一個新的高峰。元代山水畫發展與繪畫思想轉變是分不開的。
一方面,這是由元代異族統治的時代背景所決定的。森嚴的等級制度幾乎斷絕了漢人入仕途徑,大部分文人隱居山間,以藝術作為載體抒發胸中逸氣。因此,“隱逸”成了元代山水畫的主題之一,審美方式逐步由“外觀”轉為“內照”,更加強調個性和情感的表達,繪畫面貌由工整嚴謹的院體審美向逸筆草草的個性審美轉變。
另一方面,在趙孟頫托古改制運動的倡導下,強調繪畫貴有“古意”。他在《松雪齋文集》中談道: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意。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彩濃艷,便自以為能手,殊不知古意即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無所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古意”就是去雕飾,回歸平淡天真,這也為了元代繪畫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蒙作為代表人物之一深受元代繪畫思想的影響。
二、王蒙繪畫的師承
王蒙作為“元四家”中密體山水的代表,在中國山水畫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王蒙師承可以分為師承家學和師承傳統。
在傳承家學方面,王蒙本身對其外祖父趙孟頫非常敬重,和趙氏一門的關系卻非常緊密,在其題趙彥徵所畫《三馬圖》中云:“王蒙在文敏公為外祖,總管為母舅,知州為表弟,豈也敢品題哉,實識悲感之誠耳。”從中可見一斑。王蒙早期的《溪山風雨圖》,泛學各家風格,在用筆上和構圖上卻受趙影響較深,趙《鵲華秋色圖》中華不住山“荷葉皴”的用筆對王蒙形成“解鎖皴”的用筆風格影響是直接的。明董其昌在《畫旨》中提道:“王叔明畫,從趙文敏風韻中來”。
在師承傳統方面,王蒙通過學習趙孟頫上溯董源,巨然,同時兼溪荊浩,關仝,李成,郭熙等人,王蒙在山體的處理則吸收了巨然的長披麻皴,在點法上吸取了巨然的破筆點,形成了自己牛毛皴的雛形,在樹法上吸收了董源岸邊叢樹的畫法,筆調書寫性更強,更加清靈飛動。在坡岸處理上吸收了董源短披麻皴處理方法,處理上更加形式化,簡潔化。
三、王蒙山水畫風格特征
王蒙各時期繪畫風格多樣,與同時代的黃公望、吳鎮、倪云林等人相比,三家均多用水墨,空間“留白”較多。在形式上以色取勝,在筆法的運用上,王蒙用筆較重且細密交織,與三家迥異。
在繪畫題材上,根據王蒙的山水作品命名和繪畫內容分類,大概可以分為生活類和隱居類兩個大類,在生活類山水中主要有讀書和游歷兩種生活狀態,讀書題材的繪畫主要有《東山草堂圖》《秋山讀書圖》等,此類作品大多是單獨文人的讀書著說,或是文人雅居閑游等。游歷題材的繪畫主要有《太白山圖》《丹山瀛海圖》等,此類作品通常描述訪僧尋道的一次經歷,種種以寺廟和道觀為畫中主題對象,從中可以找到明確的有訪的路線。隱居類的山水主要有《青卞隱居圖》《具區林屋圖》等,作品中的屋舍點景人物有一種家庭式的感覺,通常描繪婦人和文人屋中讀書,一派林泉生活的景象。
在構圖方式上,以立軸山水居多,其次是手卷類。構圖以高遠和深遠兩法為主,畫面構圖以一組樹木和近處坡岸為主,或置茅屋與樹旁。山脈中間以溪流穿插,呈“s”形層層疊加而上,遠處交代水源的位置,或置遠處房屋,或置瀑布,布置水源處也是畫面消失點的位置,主峰安排在畫面一側(大多在畫面的右側),并將題跋置于畫面另一側(左側較多)。在橫卷繪畫中,主要以樹木和建筑為主,將建筑置于一片松林中,樹木以此排開,高低錯落,各有姿態。主要借鑒了董源山水的構圖方式,在相類的形式語言中,體現微妙的變化,也是元代繪畫“平淡天真”審美的一種具體表現。
王蒙在筆墨運用上以密筆重墨為主,融入篆書和草書筆法。在樹法的表現上,顯得十分細密,這種“細密”并非在細節上的深入,用筆上干濕結合,在重墨干筆勾勒后復加淡墨濕筆,融為一體。他很少使用長線條勾勒,善用短線或斷線,相互交織,似“麻繩”相互交織在,將虛實轉換體現在畫面的每一個細節中,雖然繁復交替,筆性上卻是瀟灑簡率。在石法的勾勒上大體有兩種樣貌,一是如《太白山圖》《具區林屋圖》等作品(早期或中期)。用重墨或焦墨勾出石頭的輪廓及脈絡,主要以勾勒為主,皴擦較少,以重墨點苔,石面直接用濕筆連皴帶染,設色,形成蒼潤的感覺。二是如《青卞隱居圖》《夏日山居圖》等作品,用淡墨中鋒勾勒山石,減弱了巖石之間界限分割,干筆皴擦,最后,用重墨點出巖石之層次,濕筆染之,表現出江南山水植被蓬松茂密的視覺效果,此類作品大多以水墨作為主要表現方式。
另外,王蒙在元代山水畫中筆墨中加入了豐富顏色的繪畫元素。大部分作品看來多表現秋景,并將藤黃、朱砂、朱標等較為鮮艷的顏色暈染,通過鮮艷色彩的運用,很好地解決了王蒙畫面單純重墨和焦墨過于單調的問題,在墨與色之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
作者簡介:何翔,中央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