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楠 劉樹老
摘要:伴隨著高速公路網的完善,高速公路的服務區作為輔助設施,在公路經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打造設計豐富,多元化業態,滿足客群“快行慢享”功能訴求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將成為發展趨勢。然而現今我國大多數高速服務區還不能夠跳出其傳統,模板化、復制化、設計單調、功能單一,無法適應旅客和群眾對現代化服務的新需求。本文通過分析國內高速服務區現狀,剖析地域文化元素,思考結合應用方法,并以江蘇陽澄湖高速服務區設計案例為例,探索如何依托當地文化、自然資源,打造出沉浸式的游、購、娛、宿,游憩一體的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的高速公路服務區。以期望未來為我國各地區的高速服務區設計研究提供思路借鑒。
關鍵詞:高速公路服務區;地域文化;設計手法
一、前言
英國皇家建筑學會前會長伯金遜訪華時指出“全球有一個很大的危險,我們的城鎮正趨向同一個樣貌,這是很遺憾的”。隨著全球化的浪潮,以歐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強烈的沖擊,傳統文化價值被漠視,從而導致不同地域服務區雷同和地域特色消失。因此,挖掘地域文化中的觀念價值和技術價值,形成設計理念,賦予服務區靈魂,使服務區在高速公路上成為和而不同的存在顯得尤為重要。
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高速公路服務區設計
(一)高速公路服務區概念
高速公路服務區是指在高速公路上,依一定間距設置的為行人和車輛提供服務與保障的站點,一般包括停車、餐飲、加油、汽車修理四大功能,另可結合地區特點增設客房,在環境優美的地方可修建觀景臺等設施。服務區的設置需依據間距、路網規劃、地形和景觀等綜合因素進行布設,均間距約50千米。高速服務區作為交通網絡的發展而產生的配套設施,對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和里程規劃的增加具有重要意義。
(二)地域文化概念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區范圍內的人們,在既定的時間、空間,由于地理環境、歷史傳承、社會制度,以及民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多種因素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是該地域的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地域文化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涉及自然風光、民族風情、宗教信仰、文物古跡、民間工藝和歷史人物等。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因素及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也是不相同的。
(三)地域文化的構成要素
在我國,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區范圍內與環境相相交融,因此打上地域的烙印,具有其獨特性。地域文化主要分為四大類分別是:方言文化、飲食文化、民間信仰、民居建筑。
(四)地域文化與高速服務區結合的意義
高速服務區不僅具有“驛站”的身份,它還具有文化載體的另一種身份。基于地域文化設計的高速服務站,傳承和創新當地文化特色,展示地方風土人情,增強受眾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成為極具藝術價值的地方標志。不僅如此,其最重大的意義是完成與自然以及人文的對話,使其不僅成為交通的中轉站,更成為地域文化傳承的中轉站。
三、地域文化背景下高速公路服務區的設計手法
(一)收集地域文化素材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每個地域都有著自己的風俗習慣和設計語言,各地區逐步形成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圖形、紋飾、民居等。這些特色文化,是前人在生產勞動、建造住所時創造出的勞動結晶。在結合地域文化設計高速服務站時,如事先將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收集起來加以合理利用,將會為該服務站建設為具有特色的地方標志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確定設計元素
確定的設計元素必須能體現出當地地域文化的特性,因此著重提取具有各地象征意義的符號元素例如四合院、馬頭墻、園林等。當對地域文化有清晰的了解后,要吸收地域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不能盲目地照抄,要提煉為容易表達、有獨特個性化、人文化的全新設計符號。
(三)轉化設計元素
在確定要進一步設計的文化符號元素后,設計師必須要化繁為簡,將繁雜的地域文化元素符號進行歸納總結、分析概括,將它們轉化為能夠讓大眾情感升華,滿足當代人精神需求,又不失民族地域性的設計語言。傳統地域文化轉化為新時代的元素符號,是一個不斷提煉與創新的過程,立足于現代,來源于地域文化,將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涵孕育其中,這樣的設計元素才能滿足現下人們多層次、多元化、多方位的需求。
(四)設計元素應用
將轉化成的設計元素加以運用,是設計過程的重中之重。在元素符號運用的過程中應該與服務區所需的各項功能結合起來,從人性化角度入手,不能為了符號而符號,需注重協調、美觀性、實用性,也要避免大量符號無規律堆砌。在設計應用中既要考慮到對該地區傳統文化的延續,又要融入時代精神,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需求,形成獨特的視覺語言。
四、地域文化在江蘇陽澄湖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實際應用
(一)項目基本概況
陽澄湖服務區位于滬寧高速公路陽澄湖畔,東距上海市區60公里,西距蘇州12公里,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服務區設餐廳、客房、商場、加油站、休息廳、會議室和水產市場等。蘇州段陽澄湖服務區是滬寧高速公路最引人注目的一個服務區,這不僅是因為它規模最大,更是在于它有著良好的區位條件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二)江蘇地域文化收集
從古至今,江蘇文化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里獨具魅力,在人杰地靈的地域文化氛圍中,形成特色鮮明的文化。江蘇雨量充沛,水運為主要交通體系,居民的日常生活嚴重依賴水,因此形成極具江南特色的水鄉民居風貌。白墻黛瓦,錯落有致為蘇派建筑特色,其代表為享譽古今的蘇州園林和蘇州古城。江蘇多方面的生活社會環境,創造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風貌。
(三)確定設計元素
建筑:建筑外觀采用傳統蘇派建筑特征,蘇州古城經過數千年的積淀成為蘇州獨特的建筑特色代表之一。蘇派建筑風格和特點歸納起來有:白墻黛瓦,體量小而輕巧,低層高密度,錯落有致。
室內:室內設計將傳統江南水鄉運河作為設計元素。江南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因此水運為當地主要交通體系,形成極富有地域風貌的水城景觀。與此同時江南民居室內裝飾上還反映了一個顯著特點,它們大多有著繁復的雕飾,卻極少有彩色點綴,白墻青瓦,木材呈棕黑色,棕色或紅色。
景觀:景觀設計采用蘇州園林的設計手法,在設計構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種種手法來組織空間,善于把有限空間巧妙地組成變幻多端的景致,用人工去仿造自然景致。
(四)轉化設計元素
建筑外觀上提取傳統坡屋面元素,轉化為略帶曲線的,富有現代藝術感的坡屋面;室內設計提取江南水鄉橋梁、涼亭、街河等元素,轉化為擁有豐富小景,游憩一體的現代商業步行街,部分街鋪內則是把傳統井干式結構運用其中;景觀上運用傳統園林設計手法,種造園藝花草,鑿池堆山、將亭臺樓閣、泉石花木相組合,模擬自然風光。
(五)設計元素應用
白墻黛瓦作為傳統江南蘇派建筑的特征被應用在服務區建筑外觀上。屋頂采用傳統坡屋頂的設計手法,將坡屋頂組合、穿插,硬山墻面則被設計進服務區的側面。大大小小的屋頂、墻體參差錯落、起宕,突出江南水鄉的韻味。
水運為主的交通體系以及江南水鄉的各處小景被應用到室內設計上,不同小空間有機組合,與橋梁、埠頭、街河及臨街商鋪一起豐富建筑室內環境,商鋪設計依舊沿用坡屋頂,井干式結構,墻用白瓦青灰,木料則為棕黑色,整個室內景色猶如一副江南水鄉的畫面撲面而來。
傳統園林的設計手法被應用在服務區內的湖景中,設計運用園林設計手法種造園藝,鑿池堆山、栽花種樹等傳統手法,將亭臺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模擬自然風光。
五、結語
全球化的沖擊導致地域文化觀念沒落,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致命的破壞。高速公路服務區不僅是高速公路系統的紐帶,它更承載著對于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如何在保有高速服務區原有的傳統基本功能外,結合地域文化,融入當代文化,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將創新和傳統有機地統一起來,使其賦予與眾不同的特色,它的地域性設計研究在我國交通大建設的今天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田霖.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的雙向互促共進關系研究[D].鄭州大學,2002.
[2]唐云.南方高速公路服務區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06.
[3]初梅.高速公路服務區設計研究——以沈大高速公路服務區為例[D].大連理工大學,2007.
[4]陳鑫.江南傳統建筑文化及其對當代建筑創作思維的啟示[D].東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