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冀飛
摘要:新形勢下的博物館將“教育、研究和欣賞”作為三大工作目標,其中“宣傳教育”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機構,收集、珍藏并陳列著大量具有豐富歷史以及極高科學性和藝術價值的物品,是公眾獲取知識、教育和欣賞的重要渠道。博物館的對外宣傳教育活動則是博物館與公眾之間建立聯系的重要紐帶。現階段,有些博物館的對外宣傳教育活動主要通過參觀展覽、講解及講座等手段,相對簡單和乏味。如何有效的組織與策劃博物館的宣傳教育活動,加強博物館與公眾之間的聯系,是新形勢下博物館工作者值得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博物館;宣傳教育活動;組織;策劃
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機構,應組織策劃對外宣傳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精神、宣傳愛國主義、增強審美觀念等活動,促進博物館走向社會,切實發揮博物館宣傳教育功能。在新形勢下公眾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這對博物館的對外宣傳教育活動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考驗。這就要求博物館必須要充分發揮出宣傳教育的職能,從而體現其社會價值。
一、博物館組織與策劃對外宣傳教育活動的原則
(一)宣傳教育活動要符合基本邏輯
博物館為觀眾提供了最基礎的文化活動場所,博物館中有著極為豐富的藏品和文化碩果,記載了一個地區的發展軌跡和歷史印記[1]。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是其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手段。在組織和策劃活動之前要弄清“想達成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的手段”這兩個問題,在認真思考這兩個問題之后,遵循這個思考邏輯再著手組織和策劃宣傳教育活動才會容易操作和實施并且事半功倍。
(二)宣傳教育活動要具有創意性
新形勢下博物館宣傳教育活動想要吸引公眾眼球,就要具有創意性,尤其在這個信息化時代,公眾的生活和學習中充斥著大量信息,想要吸引公眾的目光,就要充分了解現階段最火熱、最流行的趨勢,掌握公眾的喜好,有針對性的組織與策劃極具創意性的活動,提升博物館宣傳教育活動公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
(三)宣傳教育活動要具有可操作性
宣傳教育活動在完成前期的策劃之后,就要進入具體的執行等落地實際操作環節,為了保證執行等工作的順利進行就要保證宣傳教育活動策劃的各個環節具備合理性和易操作性。任何天馬行空的活動策劃能順利開展的前提是具備可操作性,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二、新形勢下博物館對外宣傳教育活動的組織與策劃淺析
(一)明確博物館宣傳教育活動的對象
博物館中的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是一段歷史、一段回憶,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歷史性,是高貴、典雅的象征,對于普通的社會大眾來說是較難理解與欣賞的。因此博物館想要發揮其宣傳文化、弘揚經典的社教作用,就要將社會大眾作為對外宣傳教育活動的主要對象,讓全民了解并參與到其中。博物館面向社會和群眾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公眾在參觀的基礎上也希望得到美的享受[2]。在明確博物館宣傳教育活動對象之后,為了體現新形勢下博物館的集休閑、審美及教育的為一身的綜合性功能,博物館在對外宣傳教育活動的組織和策劃過程中可以融入美學元素,引導大眾主動參與到認識、了解、欣賞藝術品的過程之中。只有大眾有了主觀積極性,提升了自身的審美情趣,養成了定期走進博物館的習慣,進而走近藝術感受美,才能夠有效實現博物館提升民族文化素養的社會價值和義務。雖然,博物館的宣傳教育活動的效果好壞的衡量標準不是參與大眾的數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沒有大眾參與的宣傳教育活動是無法順利進行的。因此,新形勢下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工作要最大限度地去吸納更多的普通大眾參與到其中,提高博物館宣傳教育工作的覆蓋面,立足于社會大眾的需求,面向全社會。
(二)打破傳統陳列模式,“線上+線下”相結合進行宣傳
博物館展品的合理有規劃的陳列是博物館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基本的陳列包含展品的文字概述、燈光的布置以及聲音和環境顏色等,主要以參觀大眾的需求為主導,一方面容易引導參觀者走入參觀的氛圍,另一方面可以讓參觀者更加真實的了解展品,貼近參觀者的內心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了解藏品背后所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最終達到博物館宣傳教育活動的最終目標——實現社會教育功能。但是由于博物館展品的陳列基本上長期維持不變,大多數博物館的基礎陳列方式相對老套、古板,缺少趣味性和豐富性,展品相對單一。例如,博物館現在的基本陳列都圍繞著年代、分類、展品內在聯系為主題,沒有代表性。因此,博物館應該打破傳統的陳列方式,選擇相對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再加以配合新穎的設計形式和技術手段完成呈現,從局部走近全貌。
1.在維持原來主題的基礎上,借助博物館內豐富的藏品定期進行更新和循環展出,改變以往千篇一律的展出方式,保持參觀者參觀的新鮮;
2.每件展品在展出的過程中都會配備相應的文字說明,這些文字說明內容上相對簡單,而且模式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長時間下來,參觀者的興趣就會下降,求知欲望也大不如前。因此,博物館在宣傳教育活動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1-2件有特殊代表性的展品加以詳細的闡述說明,讓參觀者獲取知識的同時提升鑒賞力;
3.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與發展,博物館都珍藏了數量較多的物品。對于長期沒有機會展示的藏品博物館可以將其做成線上展覽的形式,讓參觀者實現在線上參觀。此外,博物館可以借助線上平臺,開通線上問卷調查渠道,真正了解參觀者的實際需求,清楚觀眾的喜好,有針對性地將藏品進行展示;
4.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博物館更應該注重提升文化傳播力和傳播范圍,組織和策劃開展對外宣傳教育活動應充分運用云教育、微課堂、流動博物館等網絡媒體進行活動的宣傳和推廣。
(三)重視人才培養,提升講解趣味性
博物館具有重要的教育職能,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歷史文化的渴求欲,對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開展社會教育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而只有有效地做好博物館講解才能最終實現其教育功能[3]。參觀者在參觀過程中能夠直接面對面接觸的除了珍貴的藏品就是博物館的講解員,他們是參觀者獲得藏品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就要親密的與參觀者進行交流溝通,用聲情并茂的語言敘述每一個藏品背后的故事。這就要求講解員在講解之前要對藏品進行全面的剖析,掌握其背后每一個細小的故事,保證在參觀者進行提問時能夠及時、全面的做出回復;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有感情的講解藏品背后的歷史故事,滿足觀眾深度解讀展覽的需求。
博物館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著重加強講解人員的培養,在充實其知識儲備量的同時提升其綜合素質,例如服務意識、職業道德等方面。以觀眾服務和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工作為重點,遵循參觀者至上的服務理念,打造博物館良好的社會形象。
(四)將博物館的宣傳教育活動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質,社會公眾是其宣傳教育的主要目標,具有不受年齡和身份、社會身份等因素的限制,其宣傳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豐富公眾的文化素養,滿足社會大眾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但是,由于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對象上各類院校是一個不容被忽視的龐大群體,因此,加強與教育系統聯動,建立館校合作機制、共建交流互動平臺、開展以展助教、成果轉化等活動,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夯實。例如,圍繞青少年開展各類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到博物館展品的講解中,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公眾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締造了學生與藏品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藝術素養。
三、結束語
如今,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公眾在滿足基本生活要求的同時愈加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古板的宣傳教育方式已經無法吸引公眾的目光,反而寓教于樂的活動方式更加受公眾的歡迎。所以,新形勢下,想要筑牢博物館對外宣傳教育與社會公眾之間溝通渠道,博物館工作者就要結合實際合理的組織與策劃豐富且具有趣味性的活動和項目,不斷提升本館宣傳教育活動的傳播廣度和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梁丹丹.“互聯網+”時代下博物館宣傳教育策略探討[J].魅力中國,2019(38):356-357.
[2]李敏寧.新形勢下博物館宣教形式的思考與嘗試[J].卷宗,2016,6(6):242.
[3]郭瑾.淺談博物館宣傳教育活動的措施[J].赤子,2017(3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