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城鎮居民在人均可支配收入節節攀升,在滿足了基層群眾的基本物質保障之后,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追求也是組成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創新我國基層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工作,對于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至關重要。
關鍵詞:基層群眾;文化舞蹈;創作
一、引言
群眾文化舞蹈是當前我國基層群眾的重要文化藝術載體,是基層群眾對于精神文化日益增長需求的內在要求,群眾文化舞蹈作為一個帶有時代性質的產物,也需要與時俱進,發揮服務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本質。
二、基層群眾文化舞蹈開展的重要意義
群眾文化舞蹈是一個來源于人民日常生活、反應基層群眾人生感悟的具體體現,表達基層群眾自身情感的載體,從而釋放生活中的壓力,起到服務群眾業余生活的功效,其次群眾舞蹈也對民族舞蹈文化的記錄、傳承以及在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借助大眾化的藝術表現形式,發揚和傳播傳統民族文化。最后,舞蹈作為一個需要肢體表達的項目,可以放松人們緊繃的神經,借助舞蹈來減肥和強身健體,放空思想,找到生活的快樂,培養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陶冶人們的情操。
三、創新基層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的策略分析
(一)加大群眾文化舞蹈的宣傳,增強人民群眾的創作意識
基層人民群眾的文化舞蹈創作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部分,要做好這方面的建設,首先就是要做好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宣傳,讓廣大基層人民群眾都能夠樂于參與到舞蹈創作、演繹和表演中去,激發基層群眾對舞蹈的創作熱情。
例如,可以通過利用社區和居委會的基層宣傳站作用,作為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的宣傳主陣地,結合時代性、地域性以及娛樂性的群眾文化舞蹈創作特點,積極宣傳時代主旋律,倡導積極向上的舞蹈編排理念。比如在廣場舞的編排上,不僅要在動作上進行要求,還要對舞蹈的表現風格、文化內涵以及呈現方式等進行細致講解,在廣大群眾深入了解舞蹈文化之后,再進行舞蹈的創新和創作便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夯實群眾文化舞蹈的基礎,培養舞蹈創作的專業人員
當前我國群眾文化舞蹈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內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國家有關部門也對群眾舞蹈的專業性人才進行了一定的擴充,但是當前基層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和指導人員仍然都以業余的舞蹈發燒友、愛好者為主體,沒有接受專業系統的舞蹈訓練,舞蹈的創作和編排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因此,創新群眾文化舞蹈的源泉還需要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
例如,結合當前舞蹈創作專業人才的缺乏,限制了基層群眾文化舞蹈的進一步發展的現狀。國家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可以采用和專業舞蹈院校合作的方式,有效利用當地的舞蹈資源,并量化舞蹈專業創作人員的勞動報酬,從而吸引更多的專業舞蹈人員投身到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事業中去。另外,對于非專業的舞蹈創作人員,要對這類人員進行有效的集中培訓,豐富他們對于舞蹈的認識,并逐步提高這類人員的專業舞蹈教學技能、舞蹈基礎素養和相應的鑒賞能力,能夠根據不同舞蹈形式和主體采用相匹配的舞蹈語匯。
(三)群眾文化舞蹈創作要貼近生活,傳達基層群眾的情感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需要高于生活,群眾文化舞蹈藝術的創作就要把握時代的主體和群眾的切身生活,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另外加上群眾文化舞蹈的受眾也是廣大的基層勞動人民,這也要求舞蹈在創作時要考慮到群眾的現實生活狀態,符合當代基層群眾的生活水平、認知水平以及審美水平。此外,群眾文化舞蹈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傳遞基層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情感,表達和反映群眾的真情實感,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的傳播。
例如,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要結合當地的縣域文化特點,從當地的傳統文化音樂出發,貼近普通老百姓的基層生活,挑選出適合排練成舞蹈的題材,從而擴大群眾舞蹈的影響力,同時圍繞“健、力、美”為主體,廣泛在社區、廣場等場所開展舞蹈培訓和演出,比如廣場舞蹈、健康啦啦操等基本的舞蹈,從而吸引更多的基層群眾參與到群眾舞蹈的創作和表演中,在道具的選擇上可以加強傳統文化道具的使用,如“獅子”“豬八戒”等,增強舞蹈的感染力和親和力,促進文化舞蹈的進一步傳播。最后,關于文化舞蹈在情感傳播上的創新工作,比如在對音樂《紅綢緞》進行舞蹈編排時,就可以利用紅色的絲帶或者綢緞來當作舞蹈的工具,并通過帶有一定夸張性質的舞蹈動作來展現這種翻身農奴把歌唱的喜悅之情,和基層群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四、總結
作為一個多民族融合、和諧發展的國家,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我國本土培育了數不勝數的燦爛群眾文化,其中基層群眾文化舞蹈作為一項兼具觀賞性和可操作性的文化,越來越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通過積極宣傳群眾文化舞蹈、培養更多的專業編舞人才,創作更多的貼近群眾生活、反映群眾情感的舞蹈,將有助于豐富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構建更加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吳文婕.群眾文化舞蹈的創作與編導研究[J].大眾文藝,2015(03):28-29.
[2]謝莉涓.創新基層群眾文化舞蹈創作[J].戲劇之家,2019(02):243.
作者簡介:陳大倩,邵陽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