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的輝煌歷史是世界公認的最強盛的時代之一,談到唐朝建筑的特點無不想到規模宏大,科學布局的設計。本文分別介紹唐代建筑群對日本建筑的影響,衍生到日本建筑與現代主義大師賴特的東方情緣。
關鍵詞:唐朝建筑;日本建筑;賴特
一、引言
隋唐是中華建筑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尤其唐代的建筑,這時期的建筑在繼承兩漢以來的成就的基礎上, 吸收融和了外來建筑的影響,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體系。唐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繼續經營, 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其建筑規模、布局都是前所未有的。不僅為以后中國歷代建都樹立了典范, 并對日本的平城(今奈良)、平安(今京都) 兩京的興建也有很大的影響。
二、唐風建筑的類型
唐代建筑的規模和工藝都進入了中國建筑史上的新階段,木構建筑所代表的中國古建風格此期也已經完全成熟。唐代的建筑根據使用者階層的不同,大致分為宮廷建筑、公共風景區、寺廟建筑、私家園林以及陵墓建筑等。
(一)宮廷建筑
長安城是繼承了隋代都城大興城的基礎而完整起來的。大興城的設計由太子左庶子宇文愷負責,他充分利用地形,突出宮城、皇城,并使各個局部達到和諧統一。
(二)公共風景區
長安城內,宇文愷利用了“八水繞長安” 的水源優勢,引水入城,在滿足城市供水的同時,又匯聚成許多池沼,為城內的宅院具有山林化的意味提供了資源。其中特別在城東南洼陷的低地開鑿了長安著名的公共風景區—曲江,成為整個長安上至帝王、下至賤役都蜂擁云集的宴游勝地。
(三)寺廟建筑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鎮興建了大量寺塔、道觀,并繼承前代續鑿石窟佛寺。著名的有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南禪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尋塔,以及敦煌石窟等。
(四)私家園林
唐朝文人畫家多自建園林,并將詩情畫意融貫于園林之中,使我國園林從仿寫自然美到掌握自然美。文人直接參與到園林建筑的創造中,使得唐代長安的建筑藝術具有了人文化的傾向,形成了中國古典建筑園林“詩情畫意”的特色。
(五)陵墓建筑
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為陵,就是利用自然孤山穿石成墳,氣勢恢宏遼闊。而且整個陵區模仿都城,滲透著嚴格的禮制邏輯,陵區內有很多殿宇樓閣組成的地面建筑,以突出皇權的尊嚴。
三、唐風建筑的特點
(一)規模宏大,規劃嚴整
唐都城長安是當時世界最宏大繁榮的城市。長安城的規劃是我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唐長安大明宮規模也很大,遺址范圍即相當于清明故宮紫禁城總面積3倍多。
(二)建筑群處理愈趨成熟。
隋唐時,不僅加強了城市總體規劃,宮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筑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這種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布局的淵源所在。
四、唐風建筑對日本建筑的影響
唐王朝建立后,廣泛地吸收外來文化形成的龐大的唐文化體系,于7世紀,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文化。唐代的主流建筑向外輻射傳播形成了唐風建筑文化圈,其中受唐建筑文化影響最大的亞洲國家主要是朝鮮和日本。
7世紀中期以后,唐文化的影響開始在日本顯現出來。日本大量吸收借鑒中國文化遂成為研究中國盛唐時期的城市規劃、建筑群布局和建筑藝術、建筑構造的珍貴參考。奈良時代的都城平城京受唐長安、洛陽影響最明顯。它位于奈良盆地北部疣軛月倬颯苗婁夸,在都城宮室建設和建筑方面表現尤為明顯是吸收了唐長安的特點的奠辛碲蕕巋氬棼嚳。奈良時期都城的建設完全仿照唐都長安的都城制,大興土木建設新都、新宮,同時將飛鳥時代興建的諸大寺院也遷至新都,開始建立“官寺制”。在宮殿建筑方面,元明天皇筑平城京城和宮殿,大多仿效唐制十二門十二堂和內里各殿的整然配置,以及朱柱、白壁、瓦葺的宮殿建筑模式。皇室貴族的宅邸建筑也發生了變化,趨于唐風的豪華。
五、“有機建筑”理論與東方情緣
賴特是享譽世界的一代建筑大師,其獨特的“有機建筑”思想對現代建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其漫長的建筑設計生涯中他和東方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是日本和式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高度統一,曾對他的創作思想與創作活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他曾在看日本浮世繪木刻版畫的感觸時說到日本版畫對他的影響是相當大,他認為現代主義的基礎可以在日本設計和日本藝術中尋找。日本建筑使用與人非常親近的木材這種材料,其建筑不是表現和自然的對抗與對立,而是去努力表現與自然的統一與諧調,在建筑處理上注意每一個細節都和自然環境緊密地結合。
六、結論
縱觀唐代的宮殿、壇廟等大組群序列恢宏舒展,主次分明,結構合理,布局整齊,規劃嚴整,宏偉壯麗,其設計布局和規劃手法都成為古今之典范。日本國奈良平城京(710~784 年)和京都平安京(793年)均仿唐長安的棋盤式布局。一千多年之后,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曼哈頓地區,也是以這種棋盤式街區規劃來建設,可見影響之久遠。
參考文獻:
[1]傅克輝.中國設計藝術史[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2]潘谷西.中國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陳志華.外國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羅益(1980.12-),重慶,碩士,環境藝術,講師,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