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具有創新性和包容性的新的藝術形式實現了傳統聲樂與現代文明的有機融合,為聲樂藝術的發展創造更加廣闊的天地。本文將從聲樂跨界演唱的融合分類、多元化意義與價值以及該技能的培養在聲樂教學實踐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聲樂跨界;唱法;融合;創新發展;聲樂教學;技能培養
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特征,聲樂藝術也呈現多樣化,聲樂跨界演唱打破了以往風格較為單一的傳統聲樂演唱形式,與其他唱法、流派以及藝術門類不斷摩擦與交流,融合時代的產物進行創新,突破了傳統的審美局限,拓展了聲樂藝術的發展空間。
一、聲樂演唱的跨界融合
(一)唱法的融合
在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中,美聲唱法注重科學的發聲方法,追求優美的音色以及聲區的統一和諧,將其與民族唱法所獨有的咬字、潤腔等民族演唱方法相融合,使聲音更加穩定和通暢,且具有民族特色,兩者的融合使作品的演繹更加完美,使演唱時不必局限于某種唱法,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里更好地去表現作品。
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是非常流行且被大家所喜愛的。將美聲的科學發聲技巧運用到通俗唱法中,注重氣息的運用,也便于高音的演唱;在中音區演唱時,可以借鑒通俗唱法,做到自然親切的歌唱,使作品的演唱更加自然、連貫,且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對于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在民族唱法的基礎上加入流行的元素,注重聲音的位置、氣息的控制以及咬字等方面,使用科學的歌唱方法解決演唱時為了追求音色的亮度而導致聲音緊或擠,在演唱中能夠使聲音的情感表達更加到位。
(二)其他藝術方面的融合
在聲樂跨界演唱中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不同聲樂藝術流派的跨界與交流,這對于聲樂演唱者來說要求比較高,需要熟練地掌握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唱法,對于每一種唱法需要有深入的了解與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在演唱中做到融合發展。
在演唱中,加入其他藝術門類,與聲樂藝術在碰撞中融合,從而創造出更好的藝術風格與表現形式,例如在歌劇和音樂劇中實現了唱、演、舞三種不同藝術門類的融合;又或者聲樂與戲曲等等的有機結合,這都屬于聲樂演唱的跨界融合,擺脫掉傳統公式化模式的束縛,通過不同形式和風格有機融合成為一種獨特的音樂表現形式。
二、聲樂跨界演唱的意義及發展前景
聲樂跨界演唱它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在新時期的聲樂藝術發展中,只有通過不斷地挖掘、采集、加工、重構等才能夠有所創新,故步自封、孤芳自賞只會使聲樂藝術止步不前。伴隨著人們精神層面需求的不斷提升,這種全新的審美體驗,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單一的表演形式所帶來的審美疲勞,形成與大眾審美要求相適應、與主流演唱風格保持一致,具有超前感和新鮮感。
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跨界音樂早已在藝術界掀起一陣浪潮,在國內有很多歌唱家,他們不僅將聲樂多元融合的成果帶給了大家,同時也對民族精神和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
三、培養學生跨界演唱技能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國當下的聲樂教學模式較為單一,且缺乏創新性與多元性,導致聲樂教學質量不高,且容易形成“千人一腔”的現象,無法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與其適合的聲樂訓練方法,并不斷調整教學方法,使其打下堅實的演唱基礎。
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技能培養,也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這樣才能夠較好地做到跨界演唱。通過跨界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可以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各種聲樂藝術的表現形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唱法以及演唱技巧,從而形成屬于自己的演唱體系。
四、結語
跨界演唱不代表無原則地將各種演唱元素混合在一起,而是去汲取能夠更好表現作品的養分,從而進行融合創新,更好地去演繹作品。在保留各自的特點和優點的基礎上相互融合、相互借鑒、共同進步,不斷推進聲樂藝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春媛.傳統文化在高校多元化聲樂教學中的創新性研究——以跨界演唱教學改革為例[J].肇慶學院學報,2017,38(6):84-87.
[2]安維嘉,李鵬.試分析“跨界唱法”對現代聲樂教學發展的促進研究[J].戲劇之家,2019(10):199.
[3]代宇.淺談中國聲樂的跨界融合[J].傳播力研究,2019,3(14):178.
[4]朱夢迪.關于聲樂演唱中跨界現象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9(22):26-27.
[5]王若琪.高校聲樂演唱教學中學生跨界能力培養探討[J].黃河之聲,2019(21):84.
作者簡介:呂蓓,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