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雜技源遠流長,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如今已經成為一個有本質、納百川、有中心的藝術種類。最近幾年,以雜技為主題的晚會、節目不斷涌現,促使行業人士更加關注雜技創作,充分認識到創造力將是雜技表演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基于此,本文將對創造力在雜技創作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雜技;創造力;應用
一、前言
怎么將創造力充分應用于雜技創作的過程中,這是一個因人、因地、因時而異的研究課題。從雜技創作來看,主要有觀察、體驗、想象以及選擇、組合、表現等幾項。在創作雜技的過程中,整個思考的過程中理應要有創造力持續支撐,因此可以將創造力應用于觀察、體驗、想象以及選擇、組合、表現之中。
二、善于觀察,要持續保持一顆非常好奇的心
好奇心是每一個人天生擁有的心理。對于雜技創作者來講,保持一顆非常好奇的心,將能夠驅使創作者去善于觀察,通過對萬千事物的觀察而獲得更多情感上的體驗以及感動,這樣將能夠為創作者帶來一定的靈感。以《靈之翼-單手倒立》雜技為例,該雜技從演員的素質能力、比較突出的身體條件、年齡特征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在道具上實現了創新。該節目對演員的臂力、身體柔韌性要求極高,一方面要具備超強的臂力,另外一方面則需要讓身體收放自如,并且通過倒把、側水平、彈頂、捻頂等高難度的工作,將“小鳥律動”活靈活現表達出來,進而在現場營造出一種“鳥兒啼叫、花兒噴香”的春天美景。《靈之翼-單手倒立》表達出人們追求幸福和平、自然和諧的愿望,無論是主題與形式,還是技巧與內容,都非常貼切與吻合,這一點可充分看出雜技創作者對生活、事物的善于觀察與深刻感悟,以及始終保持著好奇心。從眾多雜技作品來看,當中不乏一些富有新意、動人、深刻的作品,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在作品創作上更是推陳出新,而好奇心則是最大的原動力。
三、深入體驗,時刻保持敏銳的感受力
雜技作品倘若要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那么則需要作者將其對生命的體悟融入作品之中。因此,對于雜技創作者來講,理應深入體驗,時刻保持敏銳的感受力,從而創作出更加有血有肉的作品。以《俠·義——蹦床技巧》雜技節目為例,該節目的立意非常鮮明,即:對中國人文精神的現代傳承,有為青年釋放內心的俠義氣質等等。創作者之所以能夠創作出這樣的作品,其根本原因是作者對生命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悟,從而設計出來的動作能夠令人動容,其視覺沖擊非常震撼。
對于雜技創作者來講,倘若要創作出一部優質的作品,則必須具有深刻、細膩、敏銳的感受能力,所謂感受需要借助人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受器官來實現。因此,雜技創作者需要時刻保持敏銳的感受力,善用自己的感官去體悟世界,善從觀眾的角度去思考節目的創意。
四、發揮想象,通過互通性引發創意
最近幾年,中國雜技領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創作者,其中有部分作品甚至將一些不相干的元素進行了融合,使其元素之間產生關聯性,最終形成一種嶄新的模式。以《百鳥衣》劇目為例,該雜技節目是以廣西壯族地區的經典民間傳說為創作依據,在節目之中不僅保留了雜技原有的精髓,而且融入了很多民族風情,例如,壯族的山歌、銅鼓、花山壁畫等等,使得多樣化的舞臺技術與雜技結合在一起,在虛構升華的手法之下,使之成了廣西第一部魔幻雜技劇。《百鳥衣》與傳統雜技節目不同,《百鳥衣》的重點并不是要簡單炫技,而在雜技精髓的基礎上,依托人物情感的流動來推動故事情節發展,使得各類單項雜技能夠完美串聯,例如,舞中幡、滾杯、轉碟、柔術、蹬技、地圈等等。整部劇有雜技、有情感、有故事,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領略雜技,還能夠了解一段壯族經典魔幻傳奇故事。《百鳥衣》的創作者對視覺原理、美感精髓等方面有著深入的理解,看似不相干的元素被作者進行精巧的配置與融合,從而成功為觀眾傳遞出多重意象,感受到古代祭祀的神秘,也感受到自然災害的無情,還能夠感受人民掙脫災害之無畏精神等等,這些都足以體現創作者的用意與創意,正是這種互通性引發的創意,讓整個劇目的思想情境更高。
五、保持寬容的態度,對待“選擇、組合、表現”
對于雜技創作來講,進入到“選擇、組合、表現”這個環節時,其實一個既痛苦又復雜的創作階段。為什么有這樣的觸動?因為節目的表現是眾多表演者通過無數次苦練而換來的技巧,但是因為節目的安排會有一些取舍,也會因為節目的需求,對于表演者技巧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必須要求表演者的動作與其他因素保持溫和。最近今年,雜技節目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以雜技為主題的晚會、節目逐步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也對表演者與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議雜技創作者能夠保持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選擇、組合、表現”,要承認自己抉擇上出現的痛,也要勇于面對并依托作品來宣泄痛。
綜上所述,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國文化市場朝著多元化方向不斷發展,中國雜技所要面臨將是國內外相同行業的競爭,甚至還有其他藝術領域的挑戰。為此,為了能夠保障雜技節目的質量,要求雜技創作者能夠將創造力有效應用于創作之中,從而將中國雜技推向更大的舞臺。
參考文獻:
[1]曹蕾.雜技藝術的創新[J].雜技與魔術,2019(4):57-58.
[2]葉寧.淺析創造力在雜技表演中的作用[J].大眾科技,2019,21(6):186-189.
作者簡介:米靖,安徽省雜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