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芳芳
摘要:戲曲是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傳承千年,是古代宴會、娛樂最常用的音樂形式。戲曲表演是多種音樂元素的集合,需要合奏、伴奏,竹笛的伴奏效果很好,能增添音樂的音色魅力、律動變化、厚重情感,所以在很多戲曲作品中都使用了該樂器。本文通過分析竹笛在戲曲中的應用,研究竹笛與戲曲音樂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竹笛;戲曲音樂;藝術表達;關系
一、前言
自古有“無曲不成戲”的言論,音樂是戲曲的主體背景,也是重要輔助工具,優秀的戲曲作品離不開巧妙的伴奏。戲曲是透過音樂抒發情感,它兼顧了詩、樂、舞多種藝術元素,既有文化的思考與文學的沉淀,也有藝術的創造、情感的交流,在多元文化、多種藝術共同促進下,戲曲的藝術體系內容、形式都極大程度的豐富了。
二、竹笛與戲曲音樂的發展研究
竹笛是吹奏樂器,由天然竹子制成,聲音悠揚婉轉、空靈動情,可以帶動戲曲的音樂節奏,形成主旋律音樂,可獨奏、也可伴奏。竹笛早在四千年前的黃帝時期便被創造出來,經歷漢、唐、宋、元等多個朝代的發明與改良,形成了多類型的竹笛樣式,其樂曲演奏的功能也豐富多樣。
戲曲是多種藝術的集合體,舞蹈、音樂、詩歌雖然獨立存在,但卻都是戲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蹈用來呈現戲曲的故事場景、空間背景,音樂用來詮釋戲曲的劇情、情感變化,詩歌用來渲染戲曲的文學藝術、情感內涵。戲曲之所以吸引人,便是因為它有著貫穿始終的故事、情節,并配以音樂來推動,讓觀眾在欣賞戲曲的時候能得到視、聽、感多種享受。
竹笛在戲曲中應用的時間早,尤其是南、北方戲曲各有不同、各有千秋,常用竹笛,通過顫、打、倚等技法演奏,沿襲至近現代,竹笛的運用更加深入了。竹笛與戲曲的發展在融合,竹笛藝術與戲曲藝術也在交流和互通中創造出了更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代表作品有《姑蘇行》《揚鞭催馬運糧忙》《牧民新歌》等,這些作品傳至千家萬戶,被人民群眾廣泛喜愛。
三、竹笛與戲曲音樂的關系
竹笛擁有強烈的文化色彩,它能讓戲曲文化的音樂藝術內核更飽滿、更充實,它亦可以呈現出多種樂曲形式,幫助戲曲調整、完善音樂配置,使之達成渾然一體的音樂形式。可見,竹笛是戲曲音樂必不可少的元素,戲曲音樂是幫助竹笛在音樂藝術中大放異彩的重要舞臺,二者相互促進,能共同為中國傳統戲曲藝術、音樂文化增添無窮魅力,創造更多有價值、有文化內涵的優秀作品。
(一)搭建音樂曲式結構
竹笛演奏一般以曲笛為主,配合戲曲音樂、戲曲形式,創作竹笛樂譜,戲曲的形式與內容應當和曲笛配合。以昆曲為例,昆曲的行腔婉轉、綿長,伴奏需要接續昆曲表演的全過程,幾乎每一次場景切換、每一個人物出場,都要曲笛配合伴奏。因為曲笛的演奏形式多,音色、旋律可通過更改演奏技法的方式靈活變動,所以一度成為昆曲的主奏樂器,甚至有很多笛子獨奏的樂曲中也會看到昆曲的影子,可見,竹笛與戲曲在曲風結構上能緊密配合、合二為一。
趙松庭創作的《幽蘭逢春》,取材于昆曲《二郎神》,因為曲式結構相似的緣故,所以在節奏創作時,創作者將原來用快板過場的音樂更換成了笛子演奏的樂曲。《幽蘭逢春》的引子部分,用竹笛演奏,竹笛空靈、婉轉的音樂會把人帶入到一種空谷幽靜的環境中。江先渭創作的《姑蘇行》也與《牡丹亭》中《游園》一折在曲式結構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跟隨著故事情節的轉變,在曲調、節奏上做修飾、創作,在游人進園前,意境優美、曲調、音調緩慢、低沉,進園后隨著劇情的推動,開始展現不同幻想景觀的美輪美奐,用竹笛伴奏配合昆曲唱腔,竹笛和唱腔的旋律相同,表達意境逼真、生動婉轉。因為竹笛的演奏技法是多變的,所以在與戲曲配合時可以跟隨戲曲的曲式結構變化做調整,讓竹笛演奏服務于戲曲表演的同時,通過竹笛做最真實的情感表達。
(二)演奏的配合
竹笛在南北方演奏的方式不同,北方以梆笛為主、南方以曲笛為主,但無論哪種演奏形式,它都能與戲曲巧妙的配合,推動戲曲情節的發展、情感的遞進。
北方竹笛演奏時,主要通過舌技、指法的變化與戲曲配合,如《喜相逢》戲曲,將原有的D調曲笛換成G調梆笛后,演奏效果明顯增強了,梆笛的發音高亢、旋律節奏感強,更容易配合人的唱腔彰顯人物性格。再加上北方人在戲曲演奏時,傾向于使用高亢洪亮的唱腔,梆笛能與該唱腔配合,讓觀眾快速情感帶入。《喜相逢》中兩次節奏變化,一次是親人之間依依惜別,一次是久別重逢,兩次情感變化的心理情緒是不同的,演奏者可以通過唱腔的轉換,比如花音和苦音,花音的音色輕快、音量適中,苦音音色低沉、音量低緩。也可以配合曲笛,開頭舒緩之后伴隨著人物心理情緒的變化而慢慢調整演奏技巧,加入吐音環節,讓節奏慢慢加快,并控制旋律配合人物的情緒遞進。
南方竹笛演奏會結合南方戲曲的特色,創作竹笛演奏技法,以《秦川抒懷》為例,它屬于陜北地區戲曲,所以擁有著濃厚的陜北民族音樂藝術特色。在演奏實踐時,創新獨特的墊指技巧,用笛子吹奏“碗碗腔”,讓曲笛的曲式風格與秦腔慢慢靠攏,形成獨特的演奏風格。同時,為了增強演奏效果,還引入了壓揉音演奏,這種演奏表達情感高亢、悲壯,與秦腔戲曲的劇情、情感能緊密靠攏,適合情感抒發,增加演奏的共鳴。
由此可見,竹笛演奏可以幫助戲曲演奏的劇情遞進、情感抒發,二者在表達與演奏中的形式和方法異曲同工,甚至可以相互模仿、相互學習。曲笛是用來給戲曲伴奏的,戲曲演奏也同樣是“伴奏”的一種形式,只有讓曲笛與演奏相結合,戲曲表演才能夠給予觀眾最真實的情感傳達,帶給觀眾最高品質的藝術享受。
(三)藝術文化的融合發展
戲曲的藝術價值不單單體現在音樂上,還體現在其厚重的歷史文化上,千百年來,眾多戲曲作品給人們展示了中國歷史上無數華彩篇章、感人故事,它們的藝術內涵是最大的財富。竹笛在與戲曲融合的過程中,其藝術文化也得到了發展,如:竹笛會配合戲曲藝術的行當、做工、特色身段、表演技巧等,轉變演奏技法、選用不同種類型的竹笛,讓竹笛演奏技藝、藝術風格有更豐富的創造。竹笛與戲曲都會因所處地區的不同而產生差異,如:戲曲有各種曲目、各種曲式風格和唱腔,竹笛也同樣,它分為南、北兩大流派。現代文化藝術交流加快,戲曲藝術得到了廣泛的發展,竹笛不僅在戲曲中的應用頻率增加了,其應用的方式和方法也開始變得豐富多樣,與戲曲文化相互配合,慢慢形成了虛實相生、移形寫意的藝術美學。
竹笛與戲曲藝術文化的融合發展已經變成了一種大趨勢,隨著多年來的相互引用、相互學習,二者在曲式結構、演奏技法上的配合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戲曲與曲笛的音階完全一致,曲笛可以根據戲曲的演奏風格來定調,戲曲可以根據曲式變化選擇不同類型的竹笛。尤其在文化共通后,竹笛文化會慢慢像戲曲文化貼近,戲曲的音樂特色、表演技巧、角色形象也可以透過竹笛展現出更加與眾不同的寫意之美。任何藝術的融合發展,最終都會演變成文化的交流和互通,竹笛伴奏與戲曲唱腔、劇情、角色形成完整的藝術體系,構成戲曲獨有的寫意特色,其文化體系必然會形成特有的文化內涵。
四、結論
綜上所述,竹笛與戲曲音樂之間的關系是相互配合、共同發展的關系,竹笛雖然是伴奏音樂,但它在戲曲中所承擔的角色是極為重要的,它能起到渲染舞臺、塑造人物形象以及促進提升人物情感的作用。竹笛演奏與戲曲演奏相互配合,能讓藝術表演更大程度地交流和互通,能讓觀眾更真實地感受到來自藝術文化的魅力。未來,竹笛與戲曲音樂的發展擁有廣闊的空間,尤其在創作、演奏上,它可以形成多種變化,在未來的藝術創作中,會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參考文獻:
[1]肖興云.淺論竹笛在戲曲音樂中的運用[J].當代音樂,2017(16):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