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貴軍
摘要:本文通過作者游覽黃山的經歷對中國美學中存在“巔峰美”的話題做了一次初探。作者首先分別從黃山挑擔人、昆侖客棧、黃山美景三個角度來說明“巔峰美”存在的意義,接著作者對巔峰美的特征進行說明,然后再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探討巔峰美,最后闡述巔峰美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巔峰美;黃山;中國美學
一、黃山之行
難得閑暇的某一天,決定去攀登那座歸來不看岳的安徽黃山。深夜到了雨中的黃山市,費了點周折到小店住下,對明日的登山之行充滿了期待。
第二天,天公不作美,濃霧一片。黃山成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我成了孫猴子,只不過眼前不是烈的火而是寒的霧。不能枉費此行,我還是艱難向山頂爬去。臨近巔峰,我已經氣喘吁吁了。內心終于命令我的腳步走上了折返的路。石階上小歇,看到一個一個挑擔人陸陸續續艱辛向上攀行,一擔一擔沉重的貨物壓在肩頭。或許他們的身后有慈祥的母親、溫情的妻子還有純真的孩童;他們有痛的堅忍、有愛的執守。在濃霧之中,他們的身影慢慢變濃、又慢慢變淡。可能山中的美景已經厭倦了千百雙眼睛的盯視,索性叫來天公將自己的容顏遮去,留下挑擔的人們點綴成山路上的一顆顆珍珠,供游人觀賞。他們連成一體,更像是黃山上一座座俊俏挺拔的高山。眼前的一幕,讓我決定明天再次挑戰山巔。
到了山腳下的小鎮,沿著月光下汩汩流淌的小溪,選了一家旅舍——昆侖青年客棧。推門而入,熱情的問候迎面而來。看了看,滿眼都是——非同凡響:免費茶還有土特產,假使你喜歡哪本書,離開時你還可以免費帶走它,另外還有機會跟店家在曼妙的音樂中把酒對飲。免費的饋贈讓游走于濃厚商業氣息中的人們,似乎偶遇到了心中的桃花源,驚喜自不必說。看著充滿青春自由氣息的裝飾畫,聽著舒緩的吉他曲,你未飲已經先醉了。在角落里,還有一只梳著棕色毛的淘氣泰迪狗,兩聲“旺旺”就作為歡迎吧。它有座山的名字——昆侖。新奇和溫馨消解了游人不少疲乏感。看著窗外朦朧的遠山、聽著潺潺的溪水聲,我在想老板該是一個敢于創造新的生活狀態的嘗試者。一夜,睡得很香。
第三天,天公依舊很羞澀,山上依然云霧漫漫。沒有美景,也就早早動起了下山的念頭。為了探尋異樣的風景,毅然踏上了步行下山的路。說來也奇,一轉彎濃霧遮住的山中小徑,竟慢慢扯去了它的面紗。這下終于可以一睹黃山傾城傾國的美貌了。只見山依偎著山,嶺擁抱著嶺;這山身后還有那山,在羞羞望著你的背影;那山面前還有這山,在安然靜候你的到來。嶺嶺重巒,山山疊嶂。你在感慨這山的高聳之際,那山的險峻早已讓你由衷贊嘆;你在噓唏那山的孤峰突起之時,這山的巍峨已然使你心生敬畏。身肩重擔、不畏艱險的山山嶺嶺,這豈不就是披荊斬棘的挑擔人的一排排群雕嗎!這件精湛絕倫的藝術品只能是上帝的杰作,只能用鬼斧神工來贊美他的偉大創作力。美輪美奐、峻峭挺拔的峰巔造化,這豈不就是將服務盡心盡力做到完美的昆侖客棧嗎!這樣純真的情懷只能是來自童話的召喚,只能用清澈明眸來凝視她的溫情。絕壁懸崖、陡峰危巖的豪壯山川,這豈不就是困境中勇于攀登頂峰的偉大中華民族嗎!這片在陰霾籠罩下渴望復興綻放的燦爛花朵,只能用勤勞加智慧的沃土來養育。無畏的挑擔人、尚善的昆侖客棧連同磅礴的黃山盛景一起,構成了一幅巔峰美的畫卷。
二、中國美學中的巔峰美
(一)巔峰美的內涵
離開黃山,坐在返途的列車上想著:中華民族是幸運的,因有黃山這樣的巔峰美景陪伴著自己的復興;黃山同樣也是喜悅的,因她可以被中國美學賦予一種全新的美的視角。中國美學中應該存在著一種新樣式的美——巔峰美,因為只有這樣一種美才能更好地去概括像黃山這樣的盛景。西方人本主義學者馬斯洛曾提出“高峰體驗”理論,[1] 東方美學同樣應該有這樣一個“高峰體驗”與之相對應。“巔峰美”是蠻恰當的一個。巔峰美應該是中國美學中對于具有震撼的元素和力量的事物的一種至美狀態的概括和總結。
莊子言:天地有大美。[2] 何為大美呢?這里的“大”,可以理解為程度等級上的大——“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者,巔峰者也。大美就是巔峰美。天地之中存在著巔峰的美。巔峰美是一種完美和極致的狀態,巔峰美是在程度上走向“極端”、追求精益求精的美。這種美同楊柳岸曉風殘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是不同的,這種美是一種鯤鵬展翅九萬里的美。
(二)巔峰美的外延及特征
當我們在面對黃山、桂林山水、黃河壺口瀑布的那一刻,以及在品味蘭亭集序、紅樓夢、敦煌莫高窟的那一刻,都會感受到一種巔峰美。巔峰美在中國傳統美學中是一種非主流的美,它的所屬歸于“少數”對象物。這種少數的巔峰美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藝術領域,甚至存在于人的生命及人類社會中。巔峰美見于物質世界,也見于精神家園。巔峰美在空間意義上是少數的美,在時間延續上是短暫的美。巔峰美同時是“不言”的,也就是莊子眼中“不言”的大美。這種美不是默默無聞或是樸實無華的美,而是極度張揚、夸張的美,是欣賞者的內心瞬間產生的極其強烈的愉悅感和滿足感。
(三)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巔峰美
中國藝術主流傾向是講究在清淡素雅的風格中表現藝術家對人及自然的深刻哲思,淡在表、濃在里,淺在外、深在內,這種暗含在深處的美再進一步凝結就構成了巔峰美。劉勰在《文心雕龍﹒隱秀》中認為:“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隱以復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3] 中國藝術心靈的特征之一就是觀有品無。所謂觀有品無,是說中國藝術心靈表現在宇宙圖式上,就是習慣于從觀照可感知的有(存在物),去品味難以感知的無,也就是透過有形物而品味其背后的支配力虛無。[4] 中國傳統美學講究從有到無,由實至虛。另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畫底的空白在畫的整個的意境上并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靈氣往來,生命流動之處。……這無畫處的空白正是老、莊宇宙觀中的“虛無”。它是萬象的源泉、萬動的根本。[5] 也就是孟子所謂“充實之謂美”。中國美學在追求從有形到虛無的過程中,同時也在虛無處追求著直達生命及宇宙的本源。中國傳統美學崇尚清淡,甚至到了“空”的地步,但是這個空不是目的,僅僅是手段和途徑,空的目的還是實,這種實是連接生命和宇宙的,是超越時空的,又是極難表現的實,如果這種實易于表現,那么這個空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正是要去表現難以表現的實才用到了空,借助空達到那種難以企及的實,所以空、平淡是假,實、絢爛奪目才是真。華麗與淡樸,也是繁復與簡化的關系。兩者之間只是表現形態的對立,而藝術質地還是同一的。[6] 空靈和充實是藝術精神的兩元。中國文藝在空靈與充實兩方面都曾盡力,達到極高的成就。[5] 以虛帶實,以實帶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這是中國美學思想中的核心問題。[5]
絢爛的美同時也是回味無窮的美,具有裊裊不絕如縷的余音余意余味余香余韻等。這是中國藝術心靈的特征的另外一點:興味蘊藉,其核心就是相信感物類興中會生成無盡的余興,這些余興會具備遠超一般意義的蘊藉品質,令人回味再三。[4] 余音余意余味余香余韻,畢竟還是“余”,不是最初感物時那個“興”,也就是巔峰美之后這種巔峰狀態不會再等級別等強度的持續,而只能是“余興”。
三、巔峰美的現實意義
中國美學最終走向完成的標志是禪宗美學的出現。[7] 在禪宗美學看來,“平常心是道”。[7] 當社會主流是講究含蓄、不張揚、不外露,流行“平常心”,這樣的社會往往產生了“沉默的大多數”。這樣的大多數只能是安于現狀、沒有危機感,不愿去創造巔峰人生的大多數。對巔峰美的強調,自然可以突破“平常心”這個藩籬,有助于去追求自由輝煌的人生。巔峰美和平常心就像一塊磁石的南北兩極,兩極共存于一體,有平常心這一極,卻不能沒有巔峰美另一極。
不可否認,東方藝術主要追求平淡素凈、出水芙蓉的美,但由此得出東方藝術缺少巔峰美,這是不妥當的。在浩瀚的東方藝術海洋中巔峰美占據著少數,但是它們所蘊含的那種巔峰的美,卻能夠深深凈化感召我們的生命與靈魂。
黃山的美,散發著巔峰美的光彩。她的美跨越千萬年的歷史塵埃映射到了東方巨人的靈魂深處,這個東方巨人正緩緩推開巔峰時刻的復興大門。天地有大美,人間有盛世!黃山之行帶來的心靈震撼是短暫的,但是這種震撼的余波會持續很久很久,想來這也是人生一件至美的事情。
參考文獻:
[1]許燕.人格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莊子.莊子[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
[3]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10.
[4]王一川.中國藝術心靈[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9.
[5]宗白華.宗白華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6]姜耕玉.藝術辯證法——中國智慧形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潘知常.中國美學精神[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