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摘要:本文從新時代美育視野下中國民間美術元素融入兒童繪本創作的角度出發,梳理我國原創繪本的現狀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中國民間美術與兒童繪畫的美學相似性,研究民間美術元素與兒童繪本相結合的經典案例和具體的表現形式,進而探尋二者相融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關鍵詞:新時代美育;民間美術元素;繪本創作
家庭美育、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是做好新時代美育工作的三大支柱,其中美育的根在家庭,遵循美育特點做好美育工作,必須重視家庭美育的基礎性作用。“繪本”在家庭美育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這種以繪畫為主,附以少量文字的圖書形式起源于歐美,而在過去十年間,中國的兒童繪本市場也在快速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復興的大環境下,繪本結合中國民間美術元素進行融合、創新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一、中國兒童繪本現狀分析
國外的一些經典繪本,無論從故事情節、文學情感、藝術表現力、繪本整體裝幀設計等都做得比較成熟。對比國內繪本的現狀,繪本題材比較單一局限、傾向教化功能、故事情節缺乏童趣,創作形式和手法雷同,對兒童缺乏吸引力。現階段國內外繪本創作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怎么研究創作出具有中國本土特色和民族辨識度,兼具時代性、審美性、趣味性,同時符合兒童心理和審美情感的原創繪本,是我們中國美育工作者和繪本創作者亟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民間藝術形式非常符合兒童審美心理特點,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美術元素被應用到兒童繪本研究和創作中的例子越來越多,形成非常好的學術趨勢。但是關于此方向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很多空白和不足,需要學術界繼續進行深入的、多方位的探索和研究。
二、民間美術元素與兒童繪畫的美學相似性
“民間美術,主要是廣大勞動群眾(以鄉村農民為主體)為自身需要而創造的,基本上反映了中國下層民俗文化,而且其主流一直保持著同構于原始社會混合性形態學特征的造型藝術”[1]。相比宮廷美術、文人美術而言,民間美術這種存在形式更具有原發性、底層性、民眾性和通俗性,因此更能體現和保持某些根基性的民族特征。我國民間美術元素依附于民間美術,具有典型的中國傳統美學特征,是一種追求精神功利性的美學。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剪紙、皮影、刺繡、木板年畫、印染、泥塑等等。
民間美術發源于原始美術,具有裝飾性、寓意性、抽象性、夸張性、工藝性等特點。民間文化觀念的認識論成分常帶有濃郁的原始信仰色彩和主觀感覺、主觀臆想色彩。“混沌狀態下的原始美術在裝飾造型上追求自由、崇拜自然,表現出超越技巧的‘拙。其核心在于建立生命的本然真實,強調中國美學審美的無意乎相求、不期然相會的活動,在偶然性的際遇中,去除一切遮蔽,放棄外在的理性努力,讓生命本身自在成名。這偶然性狀態,就是拙—一種毫無牽絆的心靈狀態”[2]。
兒童在繪畫方面還沒有接觸太多的系統教育和指導,因此他們在畫畫的過程當中不會有過多的思考和猶豫,不會預先考慮構圖的比例、造型的特點、色彩的搭配等問題,而是即興而起,保留了自然純真、自由爛漫的特點。尤其在2-7歲這個成長階段想象力和創造力處于一個高峰期,常常用夸張變形的手法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感受。這一時期兒童繪畫中呈現出來的敏銳、恣肆的色彩和線條、稚拙又充滿童趣的情感令人感動。
我國畫論有“含巧于拙,寧拙毋巧”的說法,對比民間美術和兒童繪畫的特征,兩者無論是在構圖、造型還是色彩上,都體現了我們中國美學精神之“拙”的特點,具有很高的美學相似性。而兒童繪本需要和兒童的審美心理產生共鳴,才能吸引兒童的興趣和注意力,博得兒童青睞。中國民間美術元素在兒童原創繪本中的應用,不僅符合兒童的審美心理特點,將傳統藝術形式和現代審美元素進行解構和重構的創新研究,從內容和審美形式都響應了教育部鼓勵推進文化傳承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新時代美育精神,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
三、民間美術元素在兒童繪本創作中的應用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前,就有很多人質疑說,剪紙、年畫、皮影等民間美術是過了時的藝術,認為民間美術雖然在歷史長河中曾經有過輝煌的色彩,但已經不符合當今時代大環境下的審美標準。但是愈來愈深入、廣泛的文化研究表明:“豐厚的中華文明蘊藏著許多有待今人開發的活性因素。甚至,對東方文化精神的認同,正是構成當代西方文化哲學領域既富有詩意而又富有開發意義的新思潮”[1]。民間美術元素在現代兒童繪本中的應用表明,不同的時代,固然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價值觀念,然而民間美術中所包含的藝術精華,能超越時空,成為不同時代人們共同的精神財富。
(一)剪紙藝術在兒童繪本創作中的應用
剪紙是中國民間藝術中最為常見的藝術形式,以紙這種材質為主要的加工對象,以剪刀或刻刀為主要的創作工具,材料易得普及性強,通過鏤空效果產生虛實對比、表現出各種形象。剪紙的視覺形象和造型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和歡樂喜慶的藝術面貌。它的群眾基礎最廣泛、地域性最鮮明、造型特征最強烈,是千百年農耕文明所形成的藝術體系,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19世紀90年代,我國第一位民間美術專業研究生呂勝中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剪紙藝術展”,將古老的傳統剪紙藝術融入現代藝術血液,使它從民間藝術的局限性中解放出來,使中國民間藝術作為一種當代藝術資源得到更大的認可和空間。
剪紙藝術元素也被很多藝術工作者廣泛運用于兒童繪本藝術創作當中。柯明創作于七八十年代的《金瓜兒銀豆兒》,將一個對孩子充滿啟發性情節的民間故事和中國剪紙藝術雜糅到一起,再加上趙燕翼先生如音樂般美好的文字,讓孩子體會到中國傳統之美、母語之美,傳達出來自民間的力量。2008年熊亮在他的《繪本中國》系里中的《紙馬》,采用了數碼插畫技法與剪紙相結合的方式,手法生動有趣,是對于繪本創作的一種創新性嘗試。藝術家將現代與傳統進行融合,將其豐厚的生活根源和文化淵源運用到作品當中,具有高度的藝術性。2015年出版的《兔兒爺丟了耳朵》,繪本以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秋節為背景,以中秋節中傳統玩意兒兔兒爺為主要形象。剪紙大師趙希崗在中國傳統剪紙的基礎上,增加了時尚和童趣的元素,并且使用了從外到內一刀到底的新剪紙藝術手法,堪稱以剪代筆之妙。兒童在欣賞精彩的故事和畫面的同時,還能感受到中國人民對團圓美好生活的祝愿。
(二)年畫藝術在兒童繪本創作中的應用
年畫是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中國民間藝術形式。最早的年畫是門神,繼之是神像年畫,這是由當時人們的信仰需要所決定的。年畫不僅是中國傳統節日的裝飾品,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它成為反映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年畫的風格特征也因其地域特色的不同因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風貌。
灶王爺是我們中國傳統年畫里的經典形象,其形象也多次出現在兒童繪本創作當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熊亮創作的《灶王爺》,其用民間傳說作為題材,以年畫中灶王爺形象作為主要角色形象,展示我們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同時又不僅僅拘泥于過去,還融入了當代生活的縮影。熊亮把繪本中的灶王爺形象進行了藝術加工,使它具有和兒童繪畫類似的稚拙和富有童趣的特征,用色明朗,整體風格生動有趣,深受兒童喜愛。
(三)皮影藝術在兒童繪本創作中的應用
“‘皮影,又稱‘燈影戲或‘影戲人,一種以獸皮或紙板作為材料,通過描繪、雕刻等方法做成的人物剪影來演繹故事,是廣泛流傳于中國民間的古老而獨具特色的民間戲曲藝術。通過燈光、音響、影幕、唱腔和由演員操縱的影人的表演來呈現完整的藝術效果。影戲表演中的皮影人既是戲曲表演的道具,同時又是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品”[3]。皮影的造型手法、鏤空意識和民間剪紙藝術有很多相似之處。
兒童繪本中運用皮影藝術元素的代表作品是《進城》,《進城》是第二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的評審推薦創作獎獲獎作品,同時還獲得了信誼圖畫書獎,創作者是一對來自臺灣的“神仙眷侶”,林秀穗和廖健宏。作品中的人物造型類似美術中的皮影戲的造型,同時也摻雜了一些剪紙和版畫的感覺,整體形式富有創意。表現形式上摒棄了彩色,選擇了黑白兩色,沒有陰影變化,單純而有力量。從故事取材上,作者用文學著作中的人物來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并且從人物特質來進行對話,傳達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質。
四、結語
繪本正在成為更多中國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本書。繪本不僅可以講故事、傳達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孩子獲得快樂、愉悅的情緒,幫助孩子建構正面、積極的精神世界。另外,閱讀繪本最好的方式就是由家長讀給孩子聽,讀繪本這個過程首先意味著,此時此刻孩子能和父母在一起,共同擁有從中獲得的喜悅。優秀繪本的存在,可以讓孩子和家長建立更多的良性互動,所以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兒童的早期繪本教育,但現階段大多數家長在選擇繪本時還是傾向以國外經典繪本為主。近年來在表現方式和故事選擇上具有中國本土特色和民族辨識度的繪本作品逐漸浮出水面,還在起步階段的中國原創繪本具有非常大的探索空間。民間美術元素在兒童繪本中的應用是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視覺形式碰撞融合,是新時代美育精神的具體體現。讓孩子從小就可以感受到中華美學的精髓,讓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原創繪本占據世界兒童繪本市場的一席之地,成為現當代美育工作者、繪本創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觀念[M].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2007.
[2]朱良志.關于大巧若拙美學觀的若干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3(3):33-41.
[3]華覺明,李錦璐.刻繪(中國手工藝叢書)[M].河南:大象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