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標準從形式上看是一種技術規范,卻一直發揮著一定法律效力,學界對其法律屬性的界定一直沒有統一觀點。環境標準的復雜多變性、專業科學性和附屬強制性使其和環境法產生本質區別,環境標準的制定機關與規章相似,但內容、結構、體例等都不符合規章的要求,其制定程序也遠沒有法律規范嚴格、謹慎,故其屬性更適合判斷為行政規范性文件,既能保證具有一定強制性,又不必強行將其納入法律體系之中。
關鍵詞:環境標準;法律屬性;環境法
目前我國學界對環境標準沒有準確定義,綜合而言幾乎都認為國家是其制定主體,保護環境為其根本目的,其本質是技術或活動規范。隨著人們對環保的重視,環境標準的制定、執行受到廣泛關注,環境標準的法律屬性也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環境標準是否屬于“法”,其法律屬性應如何認定非常值得探究。
一、環境標準概述
(一)環境標準、環境標準法和環境法
環境標準、環境標準法和環境法是三個具有密切聯系的概念,對這三個概念的準確辨析可以幫助定位環境標準的法律屬性。環境標準是衡量環境質量的準則,我們通常說的環境標準一般指代國家制定發布的關于環境問題的標準文件,這些主要由術語、數字等專業技術內容構成,幾乎沒有法律規范語言。環境標準法是一種綜合性概念,我國沒有以環境標準命名的法律,一般指由環境標準、管理環境標準相關法律法規的總稱。環境法的概念比較統一明確,是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類,由人大、國務院等國家機構制定關于環境的所有法律法規均屬于此列,例如《海洋環境保護法》等。
(二)環境標準的特點
環境標準法律屬性的認定之所以引發學界的爭議,一定程度上就是源于其特殊性,分析環境標準的特點,并將其與法律規范的特質進行比較,可以輔助認定環境標準的法律屬性。
1.專業科學性
環境保護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科學性,環境標準的專業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內容、方法、主體三個方面。環境標準是為了防治污染、保護環境,構成環境污染應如何認定,環境應如何保護都屬于專業科學的內容。專業科學的內容需要專業科學的方法進行分析規劃,在科學的實驗分析、標準化的專業數據輔助下,結合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經濟、社會、環境特點進行綜合性分析,從而制定出各級各類專業科學的環境標準。專業科學的方法必然需要專業的人員進行操作,從《環境標準管理辦法》第12條可以看出對環境標準制定主體的專業性要求,相比之下法律制定雖說也是專業化的,但更加強調邏輯和理性分析,遠遠無法達到環境標準的專業科學性。
2.復雜多變性
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環境是有明顯區別的,并且是動態變化的,從而使得環境標準具有復雜多變性。環境標準嚴格謹慎,模糊概括的標準會影響規范化實施的效果,然而環境是時刻變化的,環境標準要想適應環境變化就必須也保持動態變化,這種復雜變化性是環境標準的典型特征,而法律的典型特征是穩定、權威,因此復雜多變的環境標準無法滿足法律所需的統一性、穩定性。
二、環境標準的法律屬性
通過前文對環境標準的概括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環境標準與傳統的法律規范結構不同,也沒有獨立的法律效力,因此環境標準并不能歸屬于環境法,也無法獨立成為法律淵源,筆者認為,環境標準的屬性更適合認定為行政規范性文件。
(一)環境標準法律屬性的爭議
對環境標準法律屬性的認定有多種看法,大致可以分為肯定說、分類說、關聯說、規章說和否定說,學界對環境標準的法律屬性認定存在巨大爭議,這主要是源于新的法律需求派生的新現象與傳統的法律理論之間的銜接空白,環境標準部分符合法律規范的條件,又有明顯的區別,從而無法將其定位,現階段,在我國的法律規范、法律體系相關法學理論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對環境標準的法律屬性認定應該依舊遵守傳統法學理論,如果認為有所桎梏,更應該從法學理論的角度開始調整,而不應該將環境標準強行套入傳統理論模式中,為了使其能具有法律效力而強行認定其屬于法律規范。
(二)環境標準法律屬性的認定
依據我國現在的法學理論和法律體系,環境標準不能完全滿足法律規范的要求,不能歸入法律、法規、規章,也不適合強行將其列在規章之后增加為法律體系中新的一類,筆者認為環境標準適合認定為行政規范性文件,大致可以從制定機關、制定程序、內容結構等方面分析。
依據《環境保護法》第15條、等法律條文可知,國家環境標準由國務院生態環境部門負責制定,地方環境標準則由省級人民政府補充制定并向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備,因此,從制定機關來看,環境標準排除了是法律、法規的可能性,只可能屬于規章或行政規范性文件,單單從制定機關無法準確論證其屬于行政規范性文件。
三、結語
環境標準具有很強的附屬性,但其作用卻不容小視,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環境問題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分析環境標準的法律屬性可以更好地輔助其準確定位,同時有利于理清環境標準在行政執法、管理監督等公法領域的效力,以及在侵權責任、損害賠償等私法領域的作用,使各方在援引、使用時能更加有理有據、清晰準確,充分發揮環境標準在防治污染、保護生態中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燦發.環境法教程[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郭麗莉,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