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瀟雅
摘要:戲臺曾經是中國廣大百姓的一大娛樂活動場所,后來卻逐漸衰落。清代,多倫諾爾經濟繁榮,商賈云集,以山西籍商人為數最多。為便于經濟貿易活動,山西商人集資興建山西會館。大戲臺是其中的重要建筑,本篇意在以對山西會館戲臺的建筑裝飾特色,及其對當地民眾所起到的文化功能進行考察為例,淺析一下戲臺文化。
關鍵詞:戲臺;建筑彩繪;文化功能
一、多倫山西會館概述
(一)山西會館的歷史
清代多倫諾爾會盟以后,多倫商業逐漸繁榮起來,為便于經濟貿易活動,直隸(河北)商人首先集資興建了一座寺廟,作為同鄉人互通信息、聯絡鄉誼的場所。乾隆初年,多倫的山西籍商人也集資興建了山西會館作為山西商人聚會的場所,因其供奉關帝圣君(關公),關公又被尊稱為伏魔大帝,故山西會館也稱伏魔宮,至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
關于山西會館修建的具體年份,各資料說法并不一致,僅《口北三廳志》(壇廟志·寺觀·多倫諾爾伏魔宮)條中,即有乾隆九年建和乾隆十年建的兩種記載。其他資料尚有創建于乾隆六年,完工于乾隆十年以后的說法。
山西會館落成至清末的170余年的時間內屢有修繕和擴建,除平時小范圍的維護維修外,又分別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道光二年(1822年)進行過較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其中道光二年的那次重修,有現存于山西會館并重新樹立起來的重修山西會館的碑記為證。
2008年,來自北京的山西商人錢小虎到多倫尋訪晉商會館,看到破敗不堪的山西會館,當即決定出資修繕,對晉商會館頗有研究的曹培紅主持修復工程。2010年,耗資千萬修繕一新的多倫山西會館重新開始接待游人。會館通過豐富的展品陳列,再現了當年晉商會館的情景,曹培紅任山西會館館長。
(二)山西會館的建筑構成
山西會館坐北朝南,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共有房舍百余間,四進院落組成。其主要建筑布局均在一條中軸線上,周圍與所配置的附屬建筑相銜接,院中套院,形成了左右對稱,有一定縱深的建筑群落。
山西會館山門外有三座牌樓,大牌樓正對山門,正面有“伏魔宮”立額,背面書寫“與天地參”。大牌樓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小牌樓。山門門楣上懸掛著一塊紅底金字匾,寫著“山西會館”四個大字。山門西側另開一個便門,門楣磚刻陽文“晉省勝境”。進了山門就是大戲臺前院,西側的院落是同鄉客房。
戲臺正面的院落有大戲樓、鐘鼓樓、儀門殿。儀門殿前有旗桿和看門獅子,兩側有鐘鼓樓,門楣上方懸掛著“忠義師表”橫匾。穿過儀門再向北就是議事廳,議事區平時并不開放,只有重要商業議事活動才可使用。議事廳內所舉行的最重要的會議就是正月十五的議事日。這一天所預示的就是舊的一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年將要開始,多倫的一千多戶山西商號的負責人都要到會館參加會議,以幾十名會董為中心,在議事廳總結過去一年山西各商號的經營狀況,決定新一年山西商號的經營策略等。
議事廳再向北就是供奉著關帝的關公殿,東西各有一個廂房,是畫像殿。其中東廂房內還保存著當時的壁畫,是由當時的山西商人集資繪制的,出資多面積大,出資少面積小,并且還會詳細的記錄上哪家哪戶,出資多少。平時不開放參觀。
二、戲臺的建筑裝飾特色
戲臺全由方形條石砌成,坐南朝北,臺基六層,高八尺,呈“凸”字型,突出部分是臺口。戲臺三面臨空,飛檐高翹,正中懸掛著雕刻精美的“水鏡臺”三字立額,臺上有兩根向內傾斜的大紅明柱支撐著戲臺的前半部分,柱上掛一副對聯,上聯“一曲陽春喚醒今古夢”,下聯“兩般面貌做盡忠奸情”,臺前橫梁掛有“演繹春秋”匾。戲臺前臺為卷棚歇山式,后堂兩配式屋頂,主殿為懸山式,配殿為硬山式,前臺施以五踩拱,柱間八纘,梁頭有獸面木刻,戲臺角鳥啄似的飛檐斜刺天穹。戲臺南部有門,演員由此門進入候場。戲樓建筑不僅十分精美氣派,而且還運用了建筑聲學的原理,起到了聚音作用。
戲臺頂部為半圓形穹頂,經歷了幾百年風雨洗禮、自然折損仍能看出當時的彩繪。為了防止鳥類筑巢的破壞,現在戲臺頂部的斗拱結構已經全部罩上了網格保護。戲臺已經經歷了全面修葺,戲臺演員出入的兩側臺門上方畫有關公的彩繪圖案,正面的門上中心繪一老翁,額頭突出,須發皆白,一手捧仙桃一手拄拐杖,應是老壽星,左右兩扇各繪一白鶴一白鹿,都是吉祥的象征。
戲臺南側的門上頂部還存有舊的彩繪,色調以藍綠為主,多呈菱形網格狀交錯,中間點綴四瓣橙紅色花朵圖案。長條狀中畫著不同種類的花卉,戲臺這里的花是白色為主,由于風吹日曬顏色剝落嚴重,給辨認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關帝廟內房梁彩繪圖案更為豐富,并且由于室內的保護條件要比室外更好一些,彩繪顏色更為鮮亮,有桃花、荷花等,畫面上還有工筆鳥類,人物故事等,渲染描摹都是精品。
三、戲臺的文化功能
(一)凝聚民心
在當時娛樂活動匱乏的年代, 戲臺扮演著公共場所的角色, 每一次戲曲演出人們都奔走相告, 翹首以盼。人們都聚集在此, 進行交流和交往。人們平時忙于生活, 看戲時則會進行文化生活交流, 親戚朋友, 老朋友新朋友, 在戲曲表演這樣熱鬧活動的時候, 都非常的高興。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 人們逐漸把戲臺當成集聚的中心。就算不演戲的時候, 人們也可以聚集在戲臺, 戲臺成了人們共同活動的場所, 成為人們交往的一個平臺。在戲場,人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交易、表演活動, 可以聽到各種奇聞逸事。
(二)展現與傳承地方文化
戲臺不僅是一種建筑形制,更是一方文化展臺。很多地方的戲臺已經成為地方的一個文化符號,帶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山西會館戲臺其蘊藏的文化內涵也已然成為多倫所特有的一個文化品牌,并且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正在向成為一方旅游勝地而前進。
戲臺在傳承和弘揚地方傳統文化上比較顯而易見。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戲臺表演地方特色節目,熟悉的藝術形式能夠讓觀眾理解,并從心里認可接受,愿意主動觀看、學習,甚至直接參與表演,這些為地方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是地方藝術不斷發展的源泉。
四、戲臺的主要戲曲演出
每逢節日喜慶,商人們就聘請家鄉有名的山西梆子(晉劇)戲班進行演出活動。在地方戲曲中,山西梆子興盛于乾隆時期,地方色彩濃郁。落腳在多倫的晉商,獨在異鄉為異客,最易觸動思鄉思親的強烈情感,對于鄉音鄉白的山西梆子,也最有親切感和認同感。會館里所演的曲目大多是以表現歷史故事、英雄傳奇和商人生活為多,思鄉思親的劇目流行,常演不衰。晉劇傳統劇目豐富,只有一出是不被允許在山西會館進行演出的,就是《走麥城》。
據記載,以往的山西會館每年的五月十三開臺唱戲,一直唱到秋后天涼,到六月十五多倫廟會期間會館內的演出活動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由會唱戲的商人在臺上唱坐腔戲(不化妝,坐著唱)。自娛自樂,天氣好時,連唱數日。
現在的山西會館每年僅在每年的旅游旺季開放,冬季閉館。
五、結語
戲臺種類雖多,但其主要功能就是演戲、文化傳承、表演藝術。戲臺的作用不可小覷,近年來隨著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以及鄉村文化建設力度的加大,不少地方老戲臺的文化價值又得到了發揮,重新成為群眾的精神文化樂園。老戲臺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要認識到老戲臺的價值,因地制宜保護和修復好老戲臺,充分發揮老戲臺的作用,豐富鄉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鄉村文化的振興,還有很長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金志節,黃可潤.口北三廳志(全)[M].成文出版社,1968.
[2]任月海.多倫文史資料[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6.
[3]谷建華.多倫縣山西會館[J].草原文物,1999(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