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勾勾”是流傳于德州臨邑地區的地方戲種,和大多數地方性的民間藝術形式一樣,“一勾勾”本身有著獨特的地方特色,它是由德州當地人民根據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等創作而出的一種地方性小劇種。傳承與發展是傳統民間藝術的命脈之所在,本文將對新時代下“一勾勾”的傳承與發展方向展開探討。
關鍵詞:“一勾勾”;民間藝術;地方戲
“一勾勾”唱腔通俗、形式內容貼近德州人民的日常生活,帶著一種農民質樸自然的風格特點,深受當地及周邊地區人們的喜愛?!耙还垂础币苍媾R失傳的困境,傳承現狀一度不太樂觀,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好在隨著國家對優秀民間藝術的大力重建與挖掘,“一勾勾”迎來新的生機,并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也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一勾勾”作為地方稀有戲種瀕臨失傳,當年劇團解散后,大多數人都已割舍,身體狀態不太好,有的甚至已經淡忘,不能唱出完整的曲目,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像缺乏體系的傳承方式,若沒有學習者那么可能就會斷裂;缺乏流傳的經典曲目,由于很少有深入人心的經典曲目而很難被人記住;沒有知名度很大的角,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使其傳播范圍較窄;更不用說現代媒體技術對傳統民間藝術發展的沖擊等。筆者通過調查走訪對“一勾勾”的現狀有一定的了解,并對關于發展與傳承做了初步研究。由于“一勾勾”繼承了山東鼓子秧歌的唱腔特點,經過德州人民自己的發展與演變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這也使它成為地方性的稀有戲種,地方韻味極為濃郁,很接地氣,容易被人接受。本文將對新時代下“一勾勾”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一點借鑒。
一、地方政府對“一勾勾”發展的政策
自2006年“一勾勾”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以來,這種稀有劇種的發展很大改觀,臨邑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其傳承與發展,為“一勾勾”的發展撥付了大量資金,相關文化部門多方收集整理資料,錄制視頻、音頻,并且有很多新的傳承人被不斷挖掘,成立了多個團體,例如“一勾勾”戲曲聯誼會、“一勾勾”傳習所、興隆鎮“一勾勾”藝術研究中心等,而傳統劇目“一勾勾”《姊妹易嫁》《墻頭記》等也組織重新排練了,在全縣范圍內進行巡回演出,其中編演了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蘭雪記》,使更多人了解并喜歡這一劇種,有力地推動了“一勾勾”的發展和傳承。
二、“一勾勾”傳承人的培養
鄺淑云、楊福元老人就是“一勾勾”傳承人的其中兩位。他們經常與縣城的老演員們利用業余時間聚在一起參加各種業余文藝活動,懷著一腔熱忱培養了大批“一勾勾”的愛好者,在臨邑縣成立了“一勾勾研究傳播中心”。鄺書云和楊富元等主要人物為藝術指導,經過他們的傳播之后,臨邑縣興起了一股學唱“一勾勾”熱。并且舉辦了培訓班,2017年至今臨邑縣28所中小學的60余名教師都參與“一勾勾”的學習,總共培訓學員200余人次。
三、文化部門組織演出活動
“一勾勾”融入現代社會兒童的傳統藝術教育中,從小培養他們對民間藝術的興趣與愛好。“一勾勾”的藝術形式與學生音樂教育進行結合,走進校園,發揮學校的教育功能,從2018年開始,“一勾勾”戲曲傳承藝術中心與興隆鎮教育辦公室合作,通過“一勾勾”進校園,利用寒暑假時間免費為小學生們培訓等方式進行“一勾勾”的發展傳承,讓孩子們在秀麗雋永的歌聲中感受到了傳統的文化藝術,提高了他們對傳統戲曲的興趣和審美意識。
四、媒體與網絡的關注
“一勾勾”的傳承與發展還得益于媒體的傳播,除去本地媒體外,像大眾日報、中國文化報、齊魯晚報、搜狐網、中國社會科學網、大眾網等多個媒體與網站均多次對“一勾勾”的藝術特征、現狀等做出報道,這為“一勾勾”的傳播提供助力,有利于被更多的人了解,感受民俗的藝術魅力。
筆者在搜集整理資料過程中發現,“一勾勾”作為臨邑地區的稀有戲種流傳至今的資料甚少,不論是曲目、曲牌等都遺失很多,老一輩藝人也慢慢地離我們遠去,甚至留下來的文字資料都很少,這也說明“一勾勾”的傳承與發展是迫在眉睫的問題。雖然“一勾勾”只是臨邑地區的地方性戲曲,但是還是有著諸多值得我們去傳承的地方,像它的唱腔是那樣獨一無二,就像把聲音一把拋上高空,而真假嗓轉換的方式也是那樣特別,至今看來也是十分具有藝術魅力的。相信,如果我們能擴大它的知名度,將一些傳統曲目重新搬上舞臺,或對其進行適當的發展創新,它依然可以重新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登上更大的舞臺。筆者也希望這一天可以早點到來。
參考文獻:
[1]李德敬.一勾勾戲唱腔源流考[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9(03):54-64.
[2]伊珺.山東德州“一勾勾”音樂文化研究[D].聊城大學,2019.
[3]王雯婧.山東瀕危劇種“一勾勾”調查[J].中國戲劇,2019(01):89-90.
[4]信紅霞.地方戲曲“一勾勾”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傳承價值[J].藝海,2018(12):134-135.
作者簡介:張澤(1994.9-),男,漢族,山東泰安,碩士研究生,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為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