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美術專業教學體系中,公共美術理論課程尤其是“兩史一論”是課程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多屬于核心主干課程。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公共美術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其原因一是因為長期以來對公共美術理論課程的認識和重視不夠,二是教學方法和理念上的滯后。在5G時代,學生獲取基礎知識和基本信息已極為便捷,在這樣的背景下,要提高公共美術理論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全面提升美術人才的培養,就要推動公共美術理論課程教學的改革,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時,選用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樹立和培養起學生的理論思維,為學生的實踐創新和學術創新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等院校;公共美術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策略
一、美術理論教學的現狀
美術理論主要包括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藝術概論、藝術美學、中外工藝美術史等與美術專業相關的基礎理論課程。早在20世紀初,在李瑞清、黃賓虹、陳師曾、姜丹書、滕固、傅抱石等美術教育家和藝術史家的努力下,美術史便已成為學校的常設課程。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頒發了師范學校的課程標準,其中第一次開設了“美術史”課程。1918年姜丹書先生的《美術史》成為師范教育的教科書,我國的高校美術理論教學由此開始發展起來。
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在今天的本科高校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中,美術理論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基礎理論課程。各本科院校開設的美術理論課程更加豐富和全面,除了上述中外美術史、工藝美術史、藝術概論、美學等基礎課程外各院校還根據自己的專業結構和師資基礎開設了許多更加深入的專題性的課程,如中國畫論、現代藝術思潮、明清地方畫派等等不一而足。在教材方面,美術理論的各個課程基本都有自己成熟的教材,與美術專業有關的理論著述也非常充盈,常被作為理論教學的課外拓展書目,可以說,時至今日,高校美術理論教學的框架體系已經建立起來并且日臻成熟和完善。
高校的美術理論教學雖已有了一定的模式,但從總體來看,除了開設有理論專業的美術學院和藝術學院,在普通綜合類大學美術專業和未開設理論專業的藝術院校中,美術理論教學仍然有很多需要改進和革新的地方。
首先是理論教學的觀念、方法、知識結構老舊。理論教學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學校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理論學習所發揮的作用卻不明顯。這主要是因為理論教學的理念、方法沒有及時轉變,很多教師仍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要方法,教學內容也多只是通識性的基礎知識,與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結合不緊密,也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的理論研究能力,這樣理論學習應有的作用便沒有被激發出來。
其次是在教材方面。自二十世紀初到今天,我國高校美術理論教材已非常全面和豐富,高水平、優秀者也非常多,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我國美術理論教材的編寫框架和內容沒有太大的變化,以美術史教材為例,眾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內容上都是按時間順序對畫家及作品的羅列介紹,深入的研究性的內容不多或根本不涉及,這樣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還是按老套路講授介紹,而沒有分析和研究,則美術理論學習對人才培養的作用仍得不到體現。
由以上分析可見,美術理論課程已經相對成熟,且自成體系,理論教學的觀念、方法及教材等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更新及修正,將會極大的制約美術理論教學的效果,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和學術研究能力。
公共美術理論是一個科學化的課程和教學體系,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對理論課程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導致不少學生與教師對美術理論課程的學習和教學形成了偏見,片面覺得學習理論課程就是看書,運用照本宣科方法傳授概念、人物、作品、風格等基礎知識,導致理論教學局面過于沉悶。從人才培養目標角度來看,美術理論教學要達到兩個層面的目的,第一層面是基礎知識的掌握,這是理論教學的基本層面。雖然基礎知識教學屬于淺層次的美術理論課程內容,不過在整個理論教學體系當中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把握基礎理論的情況下,才可以為接下來的深層次研究討論做好鋪墊。第二層面是理論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教學是美術理論教學的深層目標,這種教學目的在于對學生進行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和訓練,也可以為學術型藝術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環境,使得理論教學朝著學術化和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二、公共美術理論教學改革的實踐策略
(一)轉變教學態度,更新教學理念
美術理論課程是對美術實踐活動的科學歸納,是探究美術活動現象,把握其內在規律的人文學科,它是長時間藝術實踐的理論成果,同時又對實踐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理論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態度是影響理論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因素,在教學中,教師秉持認真負責的態度,才會避免學生出現懈怠學習的情況,教師在教學中只有自己先認識清楚理論課程設置和學習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學生才不會認為美術理論課程可有可無。教師在理論教學的開始階段就要做好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當中保持端正的態度,加強理論知識積累,為實踐學習打下基礎。同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結合美術史中的重要藝術家如顧愷之、石濤、威廉·荷加斯等,指出優秀的藝術家必然要具備藝術理論修養,而且理論修養的高低會決定其藝術發展的空間。通過種種方法促進學生在思想上轉變,使其在理論學習當中始終保持積極主動的狀態。除此以外,教師也要與時俱進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教學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圍繞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以豐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完成教學,達成目標。
(二)創新教學手段,培養學習興趣
在美術專業教學中,與技法類課程相比美術理論課程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抽象性特征。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靈活運用多樣化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到理論學習的樂趣。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可以創新引入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將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應用到理論教學當中,使學生對課堂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同時優化理論的呈現方式。例如,在中國美術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趣味性強的歷史知識與美術典故,利用講故事方法為學生講述理論知識,把學生帶入到良好的學習情境當中。除此以外,教師可以引入電教手段,將中外經典美術作品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直觀鑒賞的過程當中全方位多角度理解美術作品和相關理論,降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難度,促進理論教學創新。
(三)豐富教學方法,增強學習動力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管是哪種課程的教學,都不存在通用和固定的方法。教師需要結合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接受情況,進行教學方法的調整,實現因材施教,促使學生個性化學習。以往填鴨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與當下5G時代的理論教學早已不相符,這就要求教師在理論課程教學創新當中要不斷豐富和拓展教學方法,用符合當下大環境及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豐富學生的理論儲備,完成量變到質變的升華。在理論教學當中,可以積極引入翻轉課堂、讀書報告、小組合作討論、課題研究等等教學方法,在訓練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能力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啟發和誘導,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當然教師也可以在網絡平臺支持之下進行線上教學,把線上指導和線下自學結合起來,打造美術理論翻轉課堂。
(四)建設教師隊伍,提升教學質量
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教師的認知層次及專業能力將會直接決定教學效果,也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水平。在美術理論教學創新改革實踐中,教師起著主導和關鍵作用。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以身作則,加強示范和引領,督促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實現師生共同進步。所以在美術理論教學改革當中,必須從打造專業理論教師隊伍著手。教學單位要定期組織專門的課堂教學培訓活動,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專業素養和師德修養進行培訓,要求教師積極更新知識結構,提升專業能力,把握學術動態,為教學提供更加優質的理論專業積累。教師也要建立自主學習意識,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并和其他教師進行教研和經驗交流,以便學習大量成功的理論教學經驗與方法。
綜上所述,美術理論課程是高等院校美術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基礎和核心課程,但在專業方向精細化的專業教學中,作為公共基礎課的美術理論課程一直以來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這給專業美術人才的培養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在新的時代環境下,作為主導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理論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意義,對理論課程體系進行科學設置,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研究的學習習慣,培養學術型與思想型藝術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孫娜.探索美術專業理論課程教學的新思路[J].美與時代,2007(9):74-75.
[2]黃永飛.高校美術專業美術理論教學淺議[J].大眾文藝,2015(9):222-223.
[3]羅奮濤.高師美術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設想與實踐[J].藝術教育,2008(12):48-49.
[4]杜先紅.高校美術理論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11):159-160.
[5]王凡.高等師范院校美術理論課程教學淺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4):162-163.
[6]劉忠國.關于高校美術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J].藝海,2013(5):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