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彬
摘要:“一帶一路”建設是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重要性毋庸置疑,人才培養則是突破“一帶一路”建設瓶頸的關鍵。文章結合國家相關指導性文件和地方高校實際情況,從制定特色培養方案、改進實踐教學、構建好育人平臺、加強師資培訓等方面,對“一帶一路”背景下重慶聲樂藝術碩士培養進行改革探索。
關鍵詞:“一帶一路”;聲樂藝術碩士;培養目標;培養機制
2016年7月,教育部在 《推進共建 “一帶一路” 教育行動》中要求:“培養大批共建‘一帶一路急需人才,……高等學校、職業院校要立足各自發展戰略和本地區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規劃,與沿線各國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交流,重點做好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在重慶高層次的藝術人才(藝術碩士)培養中,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豐厚的文化藝術積淀,造就更多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高層次藝術人才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培養目標
“‘一帶一路建設的瓶頸不是資金,也不是技術,而是人才。”[1]“一帶一路” 建設已經從初期的“摸著石頭過河”,逐步過渡到基本框架更加清晰、合作項目快速推進的新時期,對專業能力突出、具有國際視野,善于把握機遇和爭取主動的創新復合型高端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
重慶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是“ 一帶一路” 建設重要樞紐城市,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聯絡點,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支撐載體。重慶高校承擔著為“ 一帶一路” 建設培養和輸送人才的任務,人才培養的首要環節是確定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才能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培養目標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一)堅定的家國情懷
藝術是連接不同文化的橋梁,“在 ‘一帶一路 建設的‘五通中,民心相通是基礎,而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用音樂融通人的心靈。”[2]積極同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包括音樂交流在內的文化藝術交流,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但如果沒有堅定的家國情懷,我們培養的人才就很有可能迷失在形形色色的國際交往中,甚至最終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乃至敵人。因此,必須把培養家國情懷放在培養目標的首位。
(二)系統而具有地域特色的專業能力
2016 年 7 月教育部在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 教育行動》中指出高等學校要立足各自發展戰略和本地區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規劃,培養“一帶一路”建設急需人才。重慶聲樂藝術碩士應與時俱進地具備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力,同時具備系統而富有地域特色的專業能力。
重慶不僅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國際通道、戰略支點和重要門戶,同時民族文化資源也相當豐厚。以漢族為主,其他少數民族共同發展,長期以來創造和積淀的文化藝術資源,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贊賞。作為本地學生,重慶聲樂藝術碩士應傳承和發展好這些色彩斑斕的民族文化遺產。
(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涵蓋44億人口,沿線共有53種官方語言,分屬九大語系,涉及亞、歐、非三大洲多種人類文化和眾多的民族種族。沿線多為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程度有待提高、文化發展差別大、各種利益關系繁雜,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相關人才還應具備寬廣的國際視野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多學科綜合素質
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角度看,創新復合型高端人才是迫切需要。因此除了熟練掌握本專業的知識技能,還應了解社會學、歷史學、宗教學、民族學、旅游學、傳播學等學科的知識,以支撐本專業的運用與發展。
二、培養機制
(一)培養方案特色化
我國于2006年開始招收音樂專業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在調整改革,不斷完善中。聲樂藝術碩士培養方案制定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存在明顯的概念化、同質化,特色不鮮明等問題,有待提高。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制訂科學而又兼顧地方特色的培養方案,是聲樂藝術碩士培養的關鍵。
(二)思政教育課程化
2017 年 12 月,教育部發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要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那么首當其沖的就是課程育人。推進課程思政,各科課程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強大育人功能,與師德師風建設相結合,并落實到教學大綱、教案及實際教學中。
(三)學習活動無邊界化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各類人才,既包括在某一領域出類拔萃的專業人才,也包括創新復合型高端人才。“高校要形成協同合力,嘗試不同類型大學的聯盟和不同學科的聯合,發揮各自優勢,建立跨專業、跨學校、跨區域的‘一帶一路人才教育平臺。”[3]我們對人才的培養,要嘗試突破傳統培養觀念和培養模式的束縛,科學地調整相關制度,推進學生“無邊界化”學習。例如,有的學生參與“一帶一路”重大演出或在“一帶一路”相關專業聲樂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能不能算為實踐學時,能不能算進學分。總之,我們應從培養目標的實際出發,科學預留一定的彈性學習空間,給學生更多的學習主動權,實現學生學習活動的無邊界化。
(四)實踐教學實戰化
2008 年教育部頒布的《藝術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指出:“教學內容突出專業創作特點,以專業實踐為主,同時注重藝術理論的培養和藝術素養的提高; 教學方法采用課堂講授與技能技巧訓練及藝術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一帶一路”背景下培養重慶聲樂藝術碩士,在重視實踐教學的同時,應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參與到“一帶一路”相關排練、演出和研究中,使實踐教學和“一帶一路”建設緊密結合,使學生盡早融入環境、進入角色。
例如,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重慶市文化系統共完成31個團組出訪俄羅斯、新加坡等1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促進文化交流傳播、文化貿易創新發展。相關排練和演出對于重慶聲樂藝術碩士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鼓勵和創造條件使學生參與其中。如果部分學生有幸隨專業院團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演出交流,更是機會難得了。因此,“一帶一路” 背景下重慶聲樂藝術碩士的培養,應努力推進“實踐教學實戰化”。
(五)師資培訓細致化
“一帶一路” 背景下培養重慶聲樂藝術碩士,需要更為細致的師資培訓。國家層面的相關內容可包括“一帶一路” 倡議的背景和意義、“一帶一路” 的歷史傳承與創新、“一帶一路”背景下對外文化傳播與交流、“一帶一路” 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新使命等。重慶市層面的相關內容可包括重慶在“一帶一路” 建設中的定位、為推進“一帶一路” 建設重慶出臺的政策法規解讀、重慶服務 “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勢和不足等。學科層面的相關內容可包括“一帶一路” 背景下重慶聲樂藝術碩士的培養目標、“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與重慶進行音樂交流的歷史與現狀、“一帶一路”背景下重慶聲樂藝術碩士“走出去”的意義和途徑等。
(六)育人平臺高端化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很多相關的學會、研究中心、教育聯盟等也應運而生,重慶聲樂藝術碩士培養單位牽頭成立或者加入相關組織、參與相關活動,實現育人平臺高端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已有的相關聯盟或活動有 “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一帶一路”產教協同聯盟、“一帶一路” 高校聯盟、“一帶一路”音樂教育聯盟、“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一帶一路”學術出版聯盟、“一帶一路”中波大學聯盟、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音樂國際研討會、民族地區經濟與 “一帶一路” 倡議研討會、深圳 “一帶一路” 國際音樂季等。
通過搭建高端育人平臺,能夠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使學生及時獲取權威的和最前沿的信息,能夠讓學生有機會爭取到相關研究課題和經費,能夠給學生觀摩或者直接參與相關演出的機會,便于學生接近業界高水平專家學者,提高藝術實踐能力。總之,對聲樂藝術碩士的培養的益處是顯而易見。
(七)素質提升項目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招生規模和考生數量也逐年擴大,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如何將理論聯系實踐,理論與實踐如何銜接,就成了能力培養的關鍵。而聲樂藝術碩士的培養,因為該專業的學科特點,就更需要重視理論聯系實踐,突出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
因此,可以在培養方案基本課程之外,基于“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給學生提供大量的項目選題,也鼓勵學生自主選題。讓學生參與相關項目,可以從盲目學習到有的放矢,從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從而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利用項目的實施對聲樂藝術碩士進行培養,是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有利于知識與能力的轉化、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結語
“一帶一路”建設是國之大計,也是事關人類命運走向的事。高校師生須積極順應時代潮流,為 “一帶一路”建設加油助力的同時,謀求創新發展成了我們努力的方向。“一帶一路”背景下重慶聲樂藝術碩士培養關系到人才培養的創新,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應充分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科學創新,理論緊密聯系實踐,以培養出時代需要、社會需要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趙可金.“一帶一路”: 從愿景到行動[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曹元龍.以音樂促“一帶一路”民心相通———訪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郭淑蘭、院長俞峰[N].光明日報,2017-05-22(10).
[3]萬玉鳳.跨專業跨學校跨區域培養“一帶一路”人才[N].中國教育報,2015-05-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