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瑾錦
摘要:影視鑒賞課程對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化自信有積極重要作用。本文探討高職影視鑒賞課程融入文化自信教育的目標手段,從加強傳統文化熏陶、培養民族文化自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和實現文化自強等方面做出闡述。
關鍵詞:文化自信;影視課程
一、引言
隨著視覺文娛生活的普及,青年大學生觀賞影視劇作已成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影視作為豐富的藝術文化傳播載體,已成為各國文化滲透和文化輸出的重要途徑。雖說文化交融、多元和諧是全球化大趨勢,但是我們也應警惕外來文化其對本國文化不自覺的滲透削弱影響。高職院校青年學生的辨識能力相對弱,在紛繁亂象的影視產品海洋中一些學生不可避免地游離開主流價值取向,高職院校教育必須承擔扶正學生思想觀念、引導主流價值取向的角色與任務。如何用好高職校影視課程,打造文化自信教育陣地,探索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創新方式,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二、激發藝術審美熱情 加強傳統文化熏陶
影視是一項綜合藝術的載體,是激發思維想象、感性體驗和理性思考的重要藝術傳播途徑。影視鑒賞應該激發學生藝術審美情趣與鑒賞熱情,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心靈感悟,并引導學生積極討論評價影視藝術內容與表現形式的美丑,認識影視語言的魅力。作為影視消費的主要人群,當代大學生接受影視作品的品位趨于前衛新奇、感官刺激、非主流化。例如《小時代》系列拿準“青春傷痛”主題迎合青少年市場,雖受到專業電影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厭棄,但仍然無法阻止票房飆升。又如春節賀歲檔喜劇電影多數為了戲劇效果而設計劇本故事,多數以諷刺小人物社會生存現狀為主題,并無更多藝術性思想性可言,甚至有些單純追求感官刺激、為了豐富故事性過分渲染負面消極情緒與過激人物行為以獲取鑒賞主體的情感交流。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感受欣賞影視藝術純粹的美與魅力,需要教師細致廣泛考察文化視野下的課程影視作品素材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就是一本好的德育教科書,影視作品所蘊含的理想信念、思想感情都會潛移默化感染學生。因此教師一方面要與時俱進,通過選取具有藝術價值的熱播電影和經典電影結合賞析的形式,調動學生觀賞熱情,進一步要針對性地將傳統文化相關作品植入賞析內容和教學過程,選取如《百鳥朝鳳》《霸王別姬》等傳統藝術文化精粹相關的作品素材,使學生在不斷地賞析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傳統文化熏陶。
三、深入文化理論解讀 培養民族文化自覺
當前的影視賞析教材和課程大多只注重從電影電視劇的歷史發展、鏡頭表現、劇本結構等系統理論開展方法學習,在激起鑒賞主體對民族文化藝術的情感共鳴和審美交流上仍缺乏引導。費孝通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文化自覺是對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審視,是指在一定歷史背景文化下生活主體的文化自知。本文認為影視課程應當深入文化理論解讀,不僅要培養欣賞藝術與美的素養,更要深入文化理論的學習解構,分析藝術形式背后承載的文化內涵與訴求表達,更重要的是通過故事傳遞的價值選擇。藝術源于生活,文化源于實踐。本國影視作品創作往往都是對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融合與升華,它與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系,所反映的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下民族國家的方面映照,其中蘊含的文化自覺是與民族文化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分不開的,比如國內票房大火的《南京!南京!》《風聲》《集結號》等民族文化電影,更是直接表達了解放戰爭中人民和軍隊的愛國情懷和堅忍不拔的民族氣節。這些演繹的深重苦難與艱苦奮斗革命前輩形象和故事能夠帶給學生最直接的文化和情感沖擊。教師應從主題價值解讀中傳遞民族傳統道德文化共鳴,形成學生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豪感。
四、強化正確價值導向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我們應同樣認識到影視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既是形式內容的相輔相成,也存在相互的制約與突破。影視史上不乏藝術性強卻晦澀難懂、表現力強卻主題偏頗的作品。教師在拓展學生欣賞視野、講授影視作品拍攝手法與內涵表達的過程中必須明確規避爭議性大矛盾突出的影視作品,覆蓋并啟發大多數學生的認知。從高職學生的德智教育方面,教師應堅決抵制低級趣味,強化正確價值導向,例如積極選擇現實主義題材的影視作品,有利于學生基于生活經驗實現更真實的代入分析與主流價值思考。教師應積極挑選 “新主流大片”,如《戰狼》《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攀登者》《中國機長》,讓主旋律更貼近我們的生活,以提高學生文化自信意識,培養其民族自豪感。知則信,信則行,主旋律影視劇有助于維護意識形態的和諧穩定,有助于延伸國家主流價值導向,對學生的愛國教育、傳統民族文化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同時也要清楚認識到,作為文化滲透主陣地的美國電影多數在傳達全世界價值觀的公約數,以無障礙地向全球票房推銷輸出。但是其在敘事邏輯中產出暗藏價值傳播意圖,主人物的挫折汗水使觀眾感同身受成功激發觀眾情感,很容易將人代入美國精神和美國夢的合理展現。因此在經典素材的賞析中要引導高職學生解讀時比較中美文化差異,辯證地分析文化根源,理性地學習電影表現手法的優秀精華,避免喪失意識形態主動權,形成文化弱勢局面。同時在辯證中看清中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文化優勢,辯證理性對比中分析中國影視作品創作的向好趨勢與當前不足。
五、加強實踐教育 培育文化自強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青年學生作為社會建設的未來中堅力量,不僅僅是文化自信的同行者,更需要擔任文化自強的建設者。從高校教育職責角度,教師應當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拓展其建設社會國家的方面本領。從影視課程出發,教師應該適度培養學生獨立影視創作的基本能力。現如今自媒體、微視頻等新媒體渠道興起.這些媒體作品具有的意識形態的傳播影響力使其成了每個社會人參與文化自強建設的有效途徑。李子柒自媒體視頻里中國式田園生活的展現更是紅遍國外,形成了有效的文化輸出。影視創作途徑多樣化,輿論思想傳播更加平民化,高職院校老師應當主動將學生從觀賞者,變成參與者與創作者。教師應鼓勵高職學生參與到微視頻創作,可作為影視鑒賞課的課程實踐內容,將課堂從純粹的講授拓展到實際操作實踐,給予學生拍攝、腳本、制作的主動權,更能激發學生參與影視創作的熱情與創造力,在團隊協作中培養合作精神。基于更加貼近生活的文化傳播主題,引導學生文化思考、認同和創作,最終在動手實踐學習中,實現學生文化自強的能力培育。
六、總結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苦難與輝煌交替的奮斗史,不僅僅是近代中國,即使到了今時今日,國家也面臨著國際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仍然是每個中國人特別是青年學生中國夢的集中體現與奮斗目標。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承,正是靠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中國人建立發展。青年學生的文化自覺與學習傳承更是文化基礎夯實中的關鍵。將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引導與培養融入高職院校教育是有效可行的建設途徑。
參考文獻:
[1]吳春集.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中國主流價值在商業電影中的傳播方法研究[J].新聞大學,2014(3):26-35.
[2]崔皓越.論影視作品制作中的文化自覺與文化滲透[J].藝術教育,2019(1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