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珊
摘要:表演藝術的特性,其根本點就是創作主體(演員)的“三位一體”——演員即是創作者,也是創作工具及材料(演員自身的相貌、身材、聲音、思想、閱歷、修養、技能等),同時又是創作成果(角色)。“三位一體”是演員獨有的特殊性,也由此而決定了表演藝術的特殊性。
關鍵詞:表演藝術;三位一體;藝術創作;人物形象;特殊性
表演藝術的主體是演員,演員的最高任務是在舞臺上(鏡頭前)創造出鮮活而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演員在創作角色的過程中所運用的創作工具是與其他藝術完全不同的,具有非常明顯的特殊性。美術家運用畫筆、顏料等材料進行創作;文學家運用語言文字進行創作;作曲家運用音符進行創作;攝影家運用攝影機、膠片進行創作……這些藝術中創作的主體(藝術家)和他們用以創作的工具、材料及藝術成品,三者完全是各自分開的。 而表演藝術則不同,它的最根本特點就是創作主體(演員)的“三位一體”——演員即是創作者,也是創作工具及材料(演員自身的相貌、身材、聲音、思想、閱歷、修養、技能等),同時又是創作成果(角色)。“三位一體”是演員獨有的特殊性,也由此而決定了表演藝術的特殊性。
一、演員是角色形象的創造者
表演藝術雖然是依據劇作家在劇本中創作的人物進行塑造,但最終的體現者和締造者一定是演員。所以,演員是表演藝術的創作主體這一點是無須質疑的,也可以說離開了演員表演藝術就失去了載體。表演藝術最初產生于表演者對生活中的人與事進行模仿與再現,《史記》中《滑稽列傳》曾記載這樣的故事:楚國有個藝人優孟,他為了幫助已故宰相孫叔敖的兒子,就穿戴起孫叔敖的衣冠,模仿孫叔敖的言談舉止,過了一年多就學得非常像孫叔敖,甚至使楚王及其左右的人都辨別不出真假。一天,楚莊王過生日大擺宴席,優孟也前去祝壽,楚王一見大吃一驚,以為是孫叔敖又復生了,就要封他為宰相……這個優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善于從生活中模仿,且演技高超的表演藝術家。
“模仿”是人類特有的創造性能力,而藝術的產生正是這種創造性能力發展的結果。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在其著名的《詩學》中就曾說過:“模仿是人類自幼就具有的天性,人類優于低等動物的有利條件之一,便是人類是世界上最善于模仿的動物。”由此可見,演員其實是一種非常神圣而崇高的職業,因為他們所從事的是一項創造“人”的偉大工程。演員的一生,由模仿開始,而后完全要憑借著自己對人、對生活、對情感、對事物等各方面的觀察、體驗與理解,最終創造出無數個形形色色、千差萬別、個性迥異的人物形象。
二、演員是人物形象創作的工具與材料
演員自身即是進行藝術創造過程中所運用的創作工具與材料,這一點是表演藝術與其他藝術最根本的區別所在。正如運用好的畫筆與顏料,畫家才可以創作出優秀的美術作品一樣,演員也必須擁有好的創作工具才能創造出完美的角色形象。所以,演員作為角色創造的工具與材料,除了要具備形象、氣質、身高、體型、聲樂等外部條件,而且還要具備感受力、爆發力、想象力、理解力、適應力及可塑性、柔韌性等內部素質,同時演員自身的文化素質、文藝修養、價值觀、人生觀、思想意識等方面對角色形象的創造也有著舉足輕重的決定性作用。
(一)“演員的身體是創作的工具”
正因為演員的身體是自己創造角色的工具,所以演員要像愛護生命一樣愛護自己,使自己的身體永遠處于最佳最飽滿最適合創作的狀態。許多演員常年要忍受饑餓的折磨,她們為了上鏡而必須節食,那絕不是女孩子的虛榮心,而是職業的要求:演員必須將最完美、最優秀的狀態奉獻給觀眾。當年,劉曉慶在四十多歲的年齡還可以飾演十七歲美艷俏麗的武則天,這不僅僅是化妝師的“妙手回春”,也是劉曉慶老師作為一名演員,常年對自身要求與自制的結果,唯有這樣才能夠盡可能地延長女演員的藝術壽命。再如中國武生泰斗蓋叫天先生,一次他在演出中不慎摔斷了腿,當他在醫院里知道自己的腿骨并沒有完全接正的時候,這個視戲如生命的漢子心如刀絞,這對他來說等于是斷送了自己后半生的演繹生涯。于是,他默默地將剛接上不久的傷腿放到了床頭,然后毅然舉起了他那只“打虎”(他曾在戲中扮演“武松”)的鐵拳,一咬牙猛力向下砸去,只聽“咔嚓”一聲,那剛剛接上的腿骨愣是被他再次砸斷,他忍著劇痛對醫生說:“我是一個靠自己身體吃飯的演員,請幫我重新把腿骨接正!”這就是蓋叫天先生,一個視“戲比天大”的梨園先輩,他榮登“武生泰斗”的桂冠可謂是實至名歸。
(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基本功的訓練對演員來說非常重要,特別是作為戲曲演員,唱、念、做、打都將是塑造角色必備的基本技能,缺一不可。常言說:一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對手知道,三日不練觀眾知道。我國著名影視演員張豐毅,我們當年合作拍攝電視劇《未有終點的跑道》的時候,每天拍戲無論再累再晚,第二天早晨,他必定一大早就起床,堅持長跑和健身。他說:“我是靠我的身體吃飯的演員,所以不能讓我吃飯的工具懶惰與老化。”所以,演員的基本功訓練應該像洗漱、吃飯、睡覺一樣,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正做到“飯可以一日不食,功不可一日不練”。
(三)“藝無止境,藝海無涯”
演員的特殊性,決定了演員自身所具備的條件和素質,都將成為創造角色的手段與工具,所以演員必須多學、博學,對自我不斷充實、不斷完善、不斷提升,才能夠更好地幫助自己完成角色的塑造。著名喜劇表演大師卓別林說:演員要學的東西太多了,一輩子都不夠用;著名影視演員陳道明先生在采訪時就說過一句話:演員比到最后,比得不再是表演的技巧,而是自身的文化與閱歷的積淀;我國老一輩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秦怡老師等,他們一生都孜孜不倦的學習,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詩詞歌賦無所不能。2004年5月,我在導演一臺大型綜藝晚會的時候,將這兩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特邀到了晚會現場,沒想到兩位84歲高齡的表演藝術家,仍然能夠在舞臺上,激情飽滿地為今天的觀眾深切朗誦,他們的表演狀態震撼了每一位在座的觀眾,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藝無止境”這一真理,劇場中回蕩著經久不息的掌聲……[1]
(四)“機會永遠是給有準備的人而準備的”
演員要耐得住寂寞,要在等待中磨礪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各方面都有準備的人,這樣當機會來得時候你才有可能抓住。著名表演藝術家李雪健老師,曾經也只是個沒有一句臺詞的龍套演員,可是當一次飾演林彪的演員因為急病不能演出的時候,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群眾演員,卻毅然走上了舞臺,默默而堅定地說道:“讓我試試吧!”當時,大家都報以質疑甚至是不懈的態度,可李雪健老師已經開始不管不顧地進入了“林彪”的人物狀態,不僅將所有臺詞準確無誤地說了出來,并且舉手投足、深思皺眉之間已經完全變成了“林彪”……他的刻苦用心、他的有備而來、他的表演實力徹底征服了所有的人;再看李連杰如果沒有自小扎實的武功基礎,他也不可能擁有今天的成就;何賽飛如果沒有多年戲曲演員的功底,又怎能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留下那么精彩的瞬間;章子怡在《十面埋伏》和《東京藝妓》等影片中,不也都先后展示了她十年的舞蹈功底嗎?所以,演員在等待機會的過程中,首要任務就是要時時刻刻做好準備,當機會來到時候,才可以真正做到不錯過、不放過!
三、演員的創作成果是人物形象
演員的天職就是創造角色,創造出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與性格。作為一名真正的專業演員,你即使具備了演員的外部條件與內部素質,你也能堅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不斷磨礪自己的基本功,你就一定能成為一名稱職的好演員嗎?你就一定能成功的塑造出一個個典型的藝術形象嗎?我以為,還不能!如果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表演藝術家,還有更艱巨更漫長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要用你的一生去培養、完善、修煉、填充你的內部素養,我且將之稱為“內養功”。
內養功大致包括演員的職業道德、思想品德、學識修養、人生閱歷、藝術鑒賞、文學素養等等方面。眾所周知,作為生活中的每一個正常人,一般情況下,內心情感與外部表現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當人們產生了真實的情感便會自然的流露出來,難受了就會哭,高興了就會笑,傷心了就悲哀,生氣了就憤怒,常言道“情動于衷而形于色”。演戲則像做人一樣,要想把角色演繹的真實感人、打動觀眾,就不能來虛的、來假的、裝腔作勢的表演永遠也無法欺騙、感染觀眾,演員必須具備“以假當真”、“假戲真做”的能力。演員創作人物形象時必須下極大的功夫去深入研究你所扮演的角色,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去體驗、揣摩角色在劇情中所處的環境、地位、遭遇、性格以及人物關系等,盡量進入角色的心境與精神氣質,盡量做到既有深切的內心體驗,又能捕捉到恰如其分的外部特征與表現力。一個演員唯有將體驗與體現、內部與外部結合得越完美,塑造出的角色才能越鮮明、越生動、越典型、越“形神兼備”。[2]
老一輩杰出的話劇藝術表演大師金山先生,他在飾演契訶夫名劇《萬尼亞舅舅》中阿斯特羅夫的時候,為了能夠進入那個特定的時代,找尋到人物形象的種子——“困獸”的狀態。金山先生不但精心研究了契訶夫幾乎所有的劇本,而且還認真閱讀了俄羅斯其他作家如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高爾基等人的作品。為了更深切的把握好角色的臺詞和動作的準確性與豐富性,對角色的每一句臺詞他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都要挖掘出隱藏在臺詞背后極其微妙的內心活動。這樣一來,他就能從始至終很真實很自然很準確地“生活”在這個戲的規定情景、人物關系、人物性格之中。觀眾也被金山先生這種“投入”與“執著”深深打動,常常似身臨其境,分不清舞臺上的究竟是金山還是阿斯特羅夫,因為他已經真正進入了“忘我”的表演狀態,進入了現實主義表演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終身所追求所倡導的“我就是”的最高表演境界。
總之,通過對表演藝術特殊性的研究,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演員的職業是特殊而神圣的。但是,這一殊榮并非任何從事這項工作的人都能垂手可得,那需要付出畢生的心血去磨練意志、提升品格、掌握嫻熟的表演技巧與創造角色的能力,還要具備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的毅力,并為之奉獻終生的信念方可獲得。演員的特殊性決定了表演藝術的特殊性,演員的“三位一體”讓演員從此走上了一條“藝無止境”的漫漫長路——演員必須用一生的精力去修繕、磨礪自身這一創作工具與材料,才能不斷創作出優秀的藝術形象。
參考文獻:
[1]蔣小剛.表演情感表現力的提升探討[J].黃河之聲,2018(21).
[2]王嚴.表演中情感表現力的提升研究[J].戲劇之家,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