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魯寧

摘要:紀錄片,作為一種很重要的影視作品類別,具備十分重要的意義和現實價值,并且可以起到科普和記錄的作用。一部好的紀錄片作品,不僅僅可以深刻細致的反映一個物種或者是一個群體的生存環境和生存狀態,在一定的情況之下還可以折射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紀錄片也被稱之為“時代名片”。為了拍出更好的紀錄片,本文結合筆者為導演的大型系列紀錄片《血鑄河山》之《南京保衛戰》(后文簡稱《南京保衛戰》)從幾個方面全面分析,希望大家可以相互交流,拍出更好的紀錄片。
關鍵詞:紀錄片;主觀思想;客觀思想
一、紀錄片的概念
紀錄片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Documentary”,本意為紀錄電影,以此可見在西方人眼中紀錄片是一種還原現實,記錄現實的紀實類的藝術,作為現代電影的前身,紀錄片在之后不斷地發展中演化成了很多不同的分支,例如新聞片,科普片,故事片等,每一個分支的來源其實都是紀錄片。其實仔細分析影視紀實藝術這個詞語,不難發現紀錄片的真正意義所在。
大家知道,相比之下故事片的主觀性和情感渲染能力都比較強,并且會帶有一定的虛構色彩;而新聞片則更具真實性,不過也會因為媒體的主觀傾向而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純粹意義上的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實,而紀錄片的導演一直追求的也正是真實性,所以紀錄片具備非常強的說服力,無論是記錄真人、記錄真事、記錄歷史性事件,還是記錄生命,紀錄片都帶給你真實,不摻雜任何主觀因素,這些都體現出了紀錄片強大的生命力。也正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紀錄片才可以一直吸引更多的觀眾。
其實縱觀所有的藝術表現形式,最終的目的都是要更好的傳達事件內容。在西方,紀錄片和故事片并不是完全沒有交集的,相反,紀錄片和故事片都受到了彼此的影響。因此,當下的紀錄片相比之前更加注重情節和內容的表達,更加具備現代感。在《南京保衛戰》一片中,筆者架構了兩條線索:一條是以民間團體“1937南京保衛戰戰跡尋研團”的尋研過程為當今的現實故事;通過尋研團的發現和活動,結合當年的日軍戰地記者自己拍攝的紀錄片、歷史文獻資料、國軍方面以及美國檔案館保留的歷史資料帶出另一條歷史故事線。力求盡量真實還原當年那場戰爭原貌。(見圖1)
二、紀錄片的主客觀表達
紀錄片最大的使命就是追求真實,呈現出所有的真實就是這一行業的導演們一直貫徹的理念,可是不管導演們付出多大的努力要呈現出真相,結果反而是遠離了現實,當你舉起攝像機時,一切的真實仿佛都不存在了,有了鏡頭,有了選擇,那么無論多么刻意的追求真實,結果總是會在選擇中一步步的偏離真實,即便有真實,那也是局部的真實。紀錄片的真實從來都只存在于導演的眼睛里。紀錄片呈現出的內容往往是導演本人主觀意識上想要呈現出來的,所以絕對的真實是不存在的,紀錄片總是摻雜了導演的主觀情感。[1]
俄國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說過,如果說歷史事態劇的路線將我們引向外表的現實主義,那么直覺和情感總是將我們引向內心的現實主義,這也正說明了紀錄片不可能給觀眾呈現出絕對的真實世界。
有人說:當攝像頭舉起的那一刻,事實就已經不復存在,因為你還是環境的一部分,你試圖脫離環境但是無法脫離,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現實,現實從來都只在鏡頭之外。但是,紀錄片最為重要的其實并不是記錄狹義的“現實”,而是因為導演想要記錄現實的愿望所引發出的一個更加珍貴的東西——情感。更直觀地說,導演之所以想要記錄下這一刻的場景不就是為了更好地傳達出自己當初見到這一刻時的心情和感受嗎,絕對的現實無法做到,但是我們可以無限的逼近現實,我們不能泯滅那份追求現實的心情,只有這樣,我們的情感才能被調動出來,才可以感染觀眾,而這,也就是紀錄片存在的意義,優秀的紀錄片必定受人的主觀情感的影響甚至是支配,但是那份來源于內心深處情感的真實卻是很好的傳達到了。《南京保衛戰》的導演在創作中為了更好的還原歷史真實,在拍攝當今故事線時盡量不干擾拍攝對象的工作,力求真實記錄,但是為了更好的還原歷史,也不得不對拍攝的場景和內容的設定,提前和被攝對象進行一定的溝通。這肯定是會影響到被攝對象,但是目的是為了拍攝的更加真實從而與歷史資料無縫對接。
所以,不必要追求絕對的真實,我們只要追求情感的真實就好,在我們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過程中可以使用客觀敘述的方式,因為你看到過曾經被感動的景色同樣也可以感動觀眾,因此,采取客觀的敘述方式和紀錄片具備真實性并不矛盾。
三、導演和作品
法國現代電影理論宗師——安德烈·巴贊認為:在攝影誕生之前,那個繪畫為主要潮流的時代,繪畫藝術有著兩種追求的方向,一種是趨近于用濃烈的風格和畫風來熱烈的表達藝術,屬于純美學范疇;另一種則是忠誠于現實,用逼真的作品來表達現實。而攝影技術的產生,打破了這一格局。由于攝影出來的影像相比繪畫而言具備更高的真實性以及繪畫無可比擬的客觀性,能夠散發出任何繪畫作品都無法比擬的表現力量。攝影的出現,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將一個物體原原本本地重現。盡管后來的油畫作品在某些時候甚至比照片更加真實,但是照片就是有一種無法比擬的魔力,讓人相信這就代表了現實。因此,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提出了“攝影的美學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實”的美學原理。毫不吝嗇的夸贊道,活動攝影具有一種本質上的客觀性和生動性,使得西方的繪畫藝術擺脫了現實主義的糾葛,從此具備了自己獨具一格的美學。影像與客觀現實中的被攝物統一。巴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電影藝術所具有的原始的第一特征——紀實的特征。
對于藝術家而言,真正存在的只有藝術家,沒有藝術。這句話正好反映了現在的藝術特點,而對于紀錄片而言,最適合的就是只有藝術,沒有藝術家。但是藝術是由人來創作的,真正可以呈現給觀眾的是被人加工過的藝術,也就是說藝術不可能脫離藝術家而存在,藝術需要藝術家來表達、來傳揚。對于紀錄片而言,現實不可能徹底的呈現出來,鏡頭之外的世界才是最真實的世界,真正的真實或許只存在于藝術家的眼睛里面。對于導演而言,要想做好記錄片就要做好面對永恒的不真實的打算。其實根本無需做到呈現絕對的真實,比起呈現絕對的真實,呈現真實的情感是更為重要的,也就是說導演完全無需回避自己對于現實的看法,采取客觀的視角和客觀的描述并不意味著要完全放棄自己的主觀訴求和主觀情感,相反,導演的主觀意志和主觀情感或許才是紀錄片中最吸引人的一個方面。但是,在文獻紀錄片中要尊重歷史,特別是歷史細節的展示?!赌暇┍Pl戰》中,導演對當年日軍進攻路線、部隊番號,國軍部隊番號、抗擊地點、撤退路線等,甚至不同地點國軍的裝備、軍服、兵種等能夠核對的細節都請相關專家進行了一一審核,力求不出現硬傷,不出現歪曲史實的地方,客觀還原歷史。
四、結束語
紀錄片作為一種記錄現實的影視作品,十分具備參考價值和現實價值,可以說它最大的使命就是記錄真實,但是這份真實是別人的真實,是經歷了人主觀情感影響的真實,在紀錄片里你感受更多的或許是導演的主觀情感。對于導演而言,鏡頭記錄下的早就已經不是真實,因為記錄真實的你還并沒有脫離這個環境,你依然被這個環境持續地影響,但是這并不代表這樣的紀錄片就不是優秀的紀錄片,相反,優秀的紀錄片一定是摻雜著十分豐富的情感的,導演要傳達的更多的是情感的真實。導演沒有必要放棄主主觀訴說,主觀的情感渲染和思想表達與采取客觀的敘述并不矛盾。[2]
《南京保衛戰》的導演正是要將當年中國人如何抵抗強敵、保衛家園的事件傳遞給觀眾:無論當年的國民政府、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都為這次慘烈的保衛戰群策群力、浴血奮戰。尤其是當年堅守城池,為此獻出生命的將士們更是值得后人的敬重、緬懷。導演正是想以此片提醒每個中華子孫要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才能富國強民、維護和平。
參考文獻:
[1]陸敏.紀錄片藝術性的受眾解讀初探——基于張以慶紀錄片“豆瓣影評”的分析[J].現代傳播,2016(06).
[2]閻春來.紀錄片的意識形態問題[J].現代傳播,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