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思萍
摘 要:互聯網為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農村普惠金融在發展過程中應該針對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實現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更好發揮普惠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農村普惠金融;問題;建議
普惠金融是一種新型的金融發展理念,其發展初衷是為了給整個社會群體以及不同階層的人群提供更加全面專業系統的金融服務,主要包括小微企業、農民及城鎮低收入群體等。由于我國農村人口眾多,社會群體龐大,因此在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過程中,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地位。整體來說,我國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發展水平嚴重滯后于城鎮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發展水平,這種城鄉發展不均衡已經成為限制我國經濟進一步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為了促進我們農村經濟的發展,國家對于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積極推動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受到我國傳統金融發展模式的影響,農村普惠金融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和不足,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并沒有取得理想的結果。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為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在互聯網模式下,金融支付更加方便快捷,資本流動效率更高,金融機構運營成本更低,這些方面對于普惠金融的發展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農村普惠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1.1 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雖然我國經濟整體格局沒有發生變化,但是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入,經濟發展速度逐漸放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結構化矛盾也日益突出。受到國內外經濟發展嚴峻形勢的影響,我國傳統農業發展速度緩慢,農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轉型升級。農村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而當前我國三農經濟轉型升級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1]。農村普惠金融的大力發展有助于實現各種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提高薄弱金融環節的支持力度,降低金融服務門檻,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更好提供資金支持。
1.2 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在十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形成了多種不同類型的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優化改良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的融資結構和融資環境,積極推動了我國農村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但是在農村金融改革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問題和不足,其最大問題表現為我國當前的農村金融體系難以有效滿足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實際需求。這就要求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尋求創新,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支持。普惠金融的發展理念契合了我國農村當前經濟發展形勢,有助于讓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中來,促進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更加全面深入發展。
1.3改善農村民生現狀
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以及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均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而農村經濟是否得到充分發展是影響我國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因此黨和國家對于農村經濟發展以及民生改善,表現出了充分的重視和關注。我國農村傳統金融發展模式在發展過程中重點強調發展效率以及安全保障,其核心在于實現經濟收益與金融風險之間的有效平衡。就我國當前農村金融體系發展水平進行分析,在傳統金融發展模式下很多農業產業以及農戶難以得到充足的金融貸款支持,迫使他們不得不轉向融資成本更高對民間借貸等融資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融資成本,進而降低了生活質量,背離了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的最終目標。
2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2.1人們對普惠金融的認識程度普遍較低
相關數據統計信息顯示,我國2018年6月底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6.5%,遠遠低于同期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72.7%;同時我國農村地區的網民規模占所有網民規模的26.3%,明顯低于城鎮網民規模占比的73.7%。這充分說明了雖然互聯網也在我國人口中得到了廣泛普及,但是互聯網在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明顯落后于城鎮地區。由于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程度不高,導致人們對互聯網金融沒有清晰的認識,普惠金融的發展缺乏良好的環境,限制了農村普惠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同時我國農村地區金融知識的教育宣傳力度不夠,人們對金融的概念和理解還停留在傳統的金融發展階段,絕大多數農民對于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持有謹慎的態度,甚至還有很大一部分農民對于互聯網金融產品持不信任態度,認為互聯網金融產品不靠譜,因此對互聯網金融以及普惠金融的發展持有明顯的排斥心理[2]。只有小部分農民愿意去接受了解互聯網金融知識,敢于嘗試去接受和購買互聯網金融產品,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農村不會形容的發展。
2.2我國農村信用體系不健全
近些年我國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是我國的征信系統建設并沒有跟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速度,這些問題已經成為互聯網金融進一步健康穩定發展的主要的阻礙因素。現階段我國主要的征信系統是人民銀行征信系統,這也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征信系統。但是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存在較高的進入門檻,想要調取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數據首先應該有接入征信中心的權限,并且在每次使用的過程中都要支付相應的費用。因此不管是從準入標準方面還是從使用費用方面,人民銀行征信系統都將一大批新型金融機構拒之門外。整體來說,只有那些實力雄厚、業務規模龐大的金融機構,才能使用人民銀行征信系統的相關數據。由于人民銀行征信系統難以為互聯網金融機構提供有效的征信支持,進而難以積極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
3互聯網背景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建議,
3.1加強農村金融基礎建設
首先應該加強農村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系統完善的農村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對于農村普惠金融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主要內容包括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以及清算系統建設等。通過農村普惠金融設施建設,讓農村所有的社會階層均能享受到普惠金融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和支持,特別是要滿足小微企業以及農村貧困人口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普惠金融機構在業務拓展過程中可以在農村一些小超市中設置相應的自主服務終端,讓具有責任心以及威望高的人進行負責,來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普惠金融產品和普惠金融服務[3]。同時還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來設置無線取款服務站點,一方面改善農民的用戶體驗;另一面提高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網點的服務能力以及覆蓋率。
3.2健全農村信用體系防范信貸風險
我國農村信用體系的建設既需要收集傳統金融機構的相關征信數據,還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作用,容納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相關信貸數據。相比城鎮居民來說,農村居民在土地、收入以及工作方面具有明顯的特殊性,為了保障農村居民用數據的可靠性和真實性,需要從多個角度以及多個方面對農民的信用狀況進行全面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緩解農民在信貸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降低農民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難度的同時,有效防范信貸風險的產生。除此之外,不同的金融機構之間也可以相互搭建平臺,形成良好的信息共享機制,有效提高中心數據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降低信息不對稱性,通過對農村信用體系的健全完善來積極推動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
3.3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隨著農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對技術的需求以及對資金的投資需求也更加旺盛。為了更好滿足農業產業對于資金的需求,銀行在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可以加大對地區龍頭企業以及優勢農產品的投資力度。同時還可以開設多個金融試點,不斷提高農商銀行普惠金融業務的規范化管理水平以及服務效率。同時針對農村金融服務需求更加復雜多樣的特點,銀行在農村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應該通過開展金融創新,為農民提供更加豐富多樣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更好滿足農民的需求。同時還應該進一步拓展擔保渠道,農民往往經濟條件較差,資產規模較小,因此難以在貸款過程中提供有價值的抵押資產。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發展農業產業鏈以及區塊鏈,通過鏈條上具有一定實力的企業或者其他參與主體進行信用擔保,來幫助其獲得貸款支持,還可以通過宅基地進行擔保。除此之外,銀行在普惠金融服務提供過程中應該注重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量的改善,通過服務模式調整來優化農商銀行的客戶結構。此外,為了能夠進一步拓展業務,積累更多的客戶資源,銀行客戶經理可以走進社區、走進商會,加大對農村普惠金融知識的宣傳和推廣力度,讓更多的農民對農村普惠金融有形成正確合理的認知。
參考文獻:
[1] 張宇, 趙敏. 農村普惠金融發展水平與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西部六省的實證分析[J]. 華東經濟管理, 2017, 31(3):77-82.
[2] 王婷婷, 楊亮. 中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基于互聯網金融的運用視角[J]. 華北金融, 2017(1):44-49.
[3] 彭向升, 祝健. 促進中國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思路探討[J]. 農業經濟, 2017(4):94-96.